浅层稠油热采技术
中国石油
四、稠油热力开采方法
3)注蒸汽热采增产机理
1、加热降粘 7、蒸汽辅助 重力泄油作用 4、岩石骨架 受热膨胀 压缩孔隙
6、乳化作用 提高波及体积 5稠油高温裂解 蒸馏、稀释及 混相驱作用
提高稠油 采收率
3、流体受热膨胀 弹性能量增加
岩石受热表面 亲水化,降低 残余油饱和度
2、高温油水流 度比减小, 油相渗透率提高
际上ASTM标准(美国材 料试验学会)作粘度-
温度图,不论哪个油田
粘温曲线均呈斜直浅, 且其斜率几乎一样,这
是稠油对温度敏感的一
致性规律。
中国石油
二、稠油的特性
3 稠油分类标准
中国稠油分类标准
稠油分类 名称 类别 Ⅰ 普通稠油 亚 类 Ⅰ-1 Ⅰ-2 主要指标 粘度,mPa· s 50*(或100)~10000 50 150
加拿大 中国 印尼 美国
委内 瑞拉
中国石油
辽河油田 新疆油田 河南油田
胜利油田
中国石油
中国石油
一、稠油的定义
稠油亦称重质原油或高粘度原油(heavy oil),是指在原始油藏温度下脱气原油粘度为 100~10000mPa· s或者在15.6℃及大气压
条件下密度为0.9340~1.0000g/cm3。
* *
辅助指标 相对密度(20℃),g/cm3 >0.9200 >0.9200 >0.9200
开采方式
~150
*
可以先注水 热 采
~10000
特稠油
超稠油 (天然沥青)
10000~50000
> 50000
>0.9500
>0.9800
热
热
采
采
*指油藏温度条件下粘度,无*是指油层温度下脱气油粘度
中国石油
一般而言,蒸汽吞吐可划分为3个小阶段: 吞吐生产初期(l一3周期),此时产液量增加,地 下亏空增加,地层压力降低,综合含水低于30%; 吞吐生产中期(4一5周期),此时产液量达最大,地 下亏空最大,综合含水30%~60%,地层压力最低, 处于吞吐到汽驱转换方式的最佳时机;
中国石油
四、稠油热力开采方法
中国石油
四、稠油热力采方法
1 稠油热采开发程序
中国石油
四、稠油热力开采方法
2 蒸汽吞吐
稠油油藏热采技术主要包括蒸汽吞吐、蒸汽驱、丛式定 向井以及水平井以及与稠油热采配套的其它工艺 技术等。 1) 概念 蒸汽吞吐通常的过程是:在几周(2~4周)内每天向该 井注入一定数量的蒸汽,停注后关井数天使蒸汽凝结,浸 泡油层使热量扩散,然后开井生产。待产量减至一定限度 时,再重复上述过程,因此它又被称为循环注蒸汽、蒸汽 浸泡或蒸汽激励。
中国石油
四、稠油热力开采方法
1) 概念
注汽时,地层分 为三个带:蒸汽 带、热水带和冷 水带 非稳定渗流:包 括流体渗流、传 热等过程
中国石油
四、稠油热力开采方法
蒸汽吞吐是先将高温高压湿蒸汽注入油层,对 油井周围油层加热降粘,焖井换热后开井采油。
2 蒸汽吞吐
中国石油
四、稠油热力开采方法
2)开发特征
到浅层稠油露头油砂,其原油粘度较高,用常规方法难以开
采。
中国石油
中国石油
中国石油
三、热力采油发展历史
国 内
1964年
第一口蒸汽 吞吐井
大庆一区
1964年11月在大庆一区进行了第一口井注蒸汽采油试 验,试验过程中因套管伸长技术问题而中止。
1965年 1971年
试验
克拉玛依的黑油山浅层进 行了注蒸汽采油试验
2)开发特征
吞吐生产末期(6一8周期),此时产液量减少,地下 存水增加,地层亏空减少,甚至不亏空,地层压力
由最低开始回升,此时单井日产很低,综合含水大
幅度上升,最高可达80%以上,部分井由于汽窜甚 至可能100%含水。 一般而言,由于蒸汽吞吐阶段加热的油藏体积有 限,波及系数不高,其采收率不会高于30%。
中国石油
三、热力采油发展历史
克拉玛依油田热力采油历程
1958年在准噶 尔盆地西北缘发现2个浅层稠油层,打井48口、由于油稠 未能投入开发。 1960年开展注蒸汽开采稠油室内模拟试验。 1965年在黑油山埋深115~120m油藏进行吞吐试验,产出油119.6t。 1967年继续在黑油山进行汽驱试验,产出油911t。 1976年在六东2区埋深480m油藏进行中间性矿场试验,产出油26.2×104t。 1983年在风城2个特、超稠油区块开展单井吞吐试验。 1983年11月在九区单井吞吐获工业油流。 1986年稠油开采从科研走上生产,成立重油开发公司。 1980至1985“六五”期间,吞吐工艺技术攻关; 1986至1990“七五”期间,汽驱工艺技术攻关; 1991至1995“八五”期间,水平井开采特、超稠油工艺技术攻关; 1996至2000“九五”期间,完善、提高汽驱及水平井开采工艺技术。
中国石油
三、热力采油发展历史
克拉玛依油田热力采油历程
到2008年探明地质储量14亿多吨。其中 稠油5亿多吨,这其中普稠、特稠、超稠约 各占1/3。到2008年底已有油井17000余口, 稠油年生产能力400 ×104t左右,
100
150
200
250
50
中国石油
克拉玛依油田热力采油历程
0
ê ú Í ¿ ¨ © Ä ² Ó Á £ 104 £ t
原油和水的蒸汽压随温度升高而升高,达到一定值后, 使原油中轻组分分离,即为蒸馏作用。蒸馏作用引起混合液 沸腾产生的扰动效应能使死孔隙中的原油向连通孔隙中转 移,从而提高驱油效率。 高温水蒸汽对稠油的重组分有热裂解作用,即产生分子量 较小的烃类。 在蒸汽驱过程中,从稠油中被蒸馏出的烃馏份和热裂解 产生的轻烃,进入热水前沿温度较低的地带时,又重新冷凝 并与油层中原始油混合将其稀释,降低了原始油的密度和粘 度,形成了对原始油的混相驱。
中国石油
浅层稠油热采技术
中国石油
浅层稠油注蒸汽热采技术
本讲座是以克拉玛依油田稠油热采为背景,概括介绍我国
在浅层稠油注蒸汽热采方面取得的技术成果及经验。
前言 一、稠油的定义
二、稠油的特性
三、稠油注蒸汽热采发展历程 四、稠油注蒸汽热采方法
五、稠油热采配套技术
六、SAGD配套技术 七、采油工艺配套技术
中国石油
中国石油
四、稠油热力开采方法
溶解气驱作用
3)注蒸汽热采增产机理
原油溶解天然气的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注入蒸汽后,油层和原油被加热,溶解气从原油 中脱出,脱出的溶解气体积膨胀成为驱油的动力 之一。这在蒸汽驱过程中更为突出些。
中国石油
四、稠油热力开采方法
对稠油的蒸馏、热裂 解和混相驱作用
3)注蒸汽热采增产机理
中国石油
三、热力采油发展历史
国 内
1965年开始在克拉玛依的黑油山浅层进行了蒸汽吞吐采 油试验。自1965年下半年到1971年在黑油山8024井组进行
了蒸汽驱试验,该井组为一个七点法井组,40m井距,3口
角井注汽,1口中心井与另外3口角井采油,油层井段为99- 103m,原油粘度1000mPa.s。蒸汽驱试验历时1年零5个月, 累计油汽比为0.115,原油采收率高达68%,产量高峰 期油汽比达0.148。取得了对蒸汽驱采油最初认识。后来又 在其它浅层油井相继进行了蒸汽吞吐开采试验。
三、热力采油发展历史
稠油井吞吐、汽驱产油量对比表
Ì Í ú Í Í Â ² Ó û Ç ú Í Æ ý ² Ó
19 84 19 85 19 86 19 87 19 88 19 89 19 90 19 91 19 92 19 93 19 94 19 95 19 96 19 97 19 98 19 99 20 00 20 01
二、稠油的特性
目前对稠油开采一般均采用热采方式,热力采油之所以能 居于EOR中的特殊地位,是由于它具有以下优点: (1)使用的工作介质是到处都可以取得的水和空气。应 用范围不受制备大试剂技术条件的限制。 (2)在各种不同的油田地质埋藏条件下,热采方法通常
都可得到较高的原油采收率。
(3)热采与其它EOR方法比较,经济效益最优。 (4)常规的热采方法(注蒸汽和火烧油层)是以消耗部
汽驱先导试验过程中,当试图释放地层压力把一
口注汽井打开时,意外地获得了15.9-31.8m3/d的
产油量,这就是第一口蒸汽吞吐井。
中国石油
三、热力采油发展历史
内
国
1958年
发现稠油(新疆)
早在1958年,我国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断阶发现了 乌尔禾-夏子街浅层稠油,打开48口,发现两套浅层稠油层 系,分布面积多达几十平方公里。在克拉玛依黑油山可以看
分能源(燃料油和电)为代价,各种各样的节能技术,如热电联 供,原煤的地下煤气化,劣质煤的流化床燃烧技术等相继运
用于热采工艺,能降低热采成本,使之更具吸引力。
中国石油
三、热力采油发展历史
国外
1960年
第一口蒸汽 吞吐井
委内瑞拉Mene Crande油田
1960年委内瑞拉Mene Crande油田在进行蒸
高温下溶解气 脱出,汽驱 作用加强
中国石油
四、稠油热力开采方法
加热降粘,改善流变性
3)注蒸汽热采增产机理
向油层注入高温高压蒸汽,近井地带相当距离内的地层温度升高,
将油层及原油加热。注入油层的蒸汽优选进入高渗透带,而由于蒸汽
的密度很小,在重力作用下,蒸汽将向油层顶部超覆,油层加热并不均 匀,但由于热对流和传导作用,注入蒸汽量足够多时,加热范围逐渐扩 展,蒸汽带的温度仍保持井底蒸汽温度Ts(250-350℃),蒸汽凝结 带,即热水带的温度Tw虽有所下降,但仍然很高。形成的加热带中的原 油粘度由几千到几万mPa.s降低至几个mPa.s。这样,原油流向井底的 阻力大大减小,流动系数Kh/μ成几十倍的增加,油井产量必然增加许 多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