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


14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
恩格尔系数
人均GDP
低标准、偏物质、不均衡
15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和谐社会的提出
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 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16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和谐社会的目标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 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1
1978年12月18—22日,中国共 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2
全会的中心议题:把全党的工作重点 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3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到来了
4
三条主线
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真理标准大讨论
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社会主义本质论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统筹国内发展和对 外开放
26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性举措包括:
发展战略或战略性举措
新 农 村
结 构 调 整
区 域 发 展
城 镇 化
两 型 社 会
科 技 教 育
体 制 改 革
对 外 开 放
和 谐 社 会
27
(三)战略举措——促进四个和谐
1、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人类过度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的情况下,人 类必须重新思考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寻找新的 生存发展方式
8
党的十七大
一面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一条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个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9
十七大的主题: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
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 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17
和谐社会的目标
经济建设
政治 建设
文化 建设
经济 建设
社会 建设
文化 建设 政治 建设
18
和谐社会的目标
物质文明
政治 文明
精神 文明
物质 文明 生态 文明
精神 文明 政治 文明
19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 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 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 会理想。”
战略路径:改革开放
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政治体制改革 社会体制改革
5
改革开放三十年(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2) 拨乱反正和改革
起步的四年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总结建国以来党的历史,彻 底否定“文化大革命”
第二阶段(1982—90年代初)开始全面改
革,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道路、基 本路线并大胆探索改革目标的十年
40
3、社会各组成部分的和谐
(2)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进西部大开发,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 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
地区发展放到了重要位置。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41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 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形成合理 的空间开发结构。
3.5 3 2.5 2 1.5 1 0.5 0
我国80年代 我国90年代 我国2000年 我国2005年 我国2006年 多数国家
38
3.22 2.8 2.5 1.8
3.28 城镇 农村
1.5 1 1 1 1 1 1
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
三是农村面貌落后。
14 12 10 8 6 4 2 0
——胡锦涛
20
三、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灵魂
21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发展和发展观——发展观是一种关于发展的
世界观和价值观。
发展 发展观:是人们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
涵和要求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2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经济增长论——发展经济学(二战后兴起 工业化和GDP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理念)
13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
我国现代化建设大体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 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 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 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政府职能
公共管理和社会公正
35
3、社会各组成部分的和谐
(1)城乡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
3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
农村。
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是农业基础薄弱。
37
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
二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拉大。
1956年,毛泽东同志《论十大关系》 党的八大指出的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邓小平先后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发展是硬
道理”论断,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发展观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提出了科教兴国、可持续发
展战略、“三个文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发 展战略
(3)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和平崛起论——和平发展论——新的大国安全发展观
51
4、人自身的和谐全面发展
幸福指数
核心价值观
52
为什么要发展——发展是科学发展的核心
“为谁发展?”“靠谁发展?”——以人为
Hale Waihona Puke 本是发展的目标和动力 “怎样发展?”——统筹协调、科学发展是
发展的灵魂
53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想决定了我们的发展道
28
人与自然的和谐
建设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29
资源环境约束:资源短缺
100% 80% 60% 40% 20% 0%
我国部分重要资源人均水平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
41.9%
55.4% 27% 32% 7.7% 7.1%

世界平均水平=100%
13% 10% 9% 0.3% 4.5%
47
48
禁止开发区域
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域。
49
禁止开发区域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世界文化自然遗产 共243个,总面积8944.1万公顷 共31处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国家森林公园
共187个,总面积927万公顷
共565个,总面积1100万公顷
国家地质公园
共138个,总面积48万公顷
50
3、社会各组成部分的和谐
1992年,南方谈话,党的十四大,提出是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 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党的指导 理论。
第四阶段(2002—)第四大段落,进一步明确界定
当代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方位,更高地举起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六年。
2007年党的十七大,针对某些社会思潮,旗帜鲜明地坚持 改革开放不动摇 7
路就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走出这样一条道路,是一种过程。
科学发展 和谐发展
和平发展
54
55

增长极限论(20世纪7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梅多 斯《增长的极限》) 综合发展观(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社会 指标运动)
循环经济的发展观(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经济
学家K〃波尔丁提出)
可持续发展观(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
出的《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
23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
国内生产总值3645亿元——246600亿元 经济总量世界第10位——世界第4位 粮棉肉、钢铁、煤炭、化肥、水泥产量世界首位。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3元——13700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133元——4100元
绝对贫困人口2.5亿——2000千万 进出口贸易总额200亿美元——21700亿美元 世界第三大贸易国 外汇储备世界首位
42
优化开发区域
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开始减弱的区域。
43
优化开 发区域
44
重点开发区域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 件较好的区域。
45
重点开 发区域
46
限制开发区域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 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 围生态安全的区域。
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定了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的基本路线,提出了“三步走” 发展战略。
6
第三阶段(1992—2002)经受住政治和金融风波考
验,有系统地确立指导理论、基本纲领和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实现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 破的十年
13年
7年
城镇
农村
人均受教育年限
3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一,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破
解“三农”问题。
第二,通过改善农村整体面貌破解“三农”
问题。
第三,通过扩大公共服务覆盖农村范围破解
“三农”问题。
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建立新型农村合作 医疗,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加大扶贫减 贫力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