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乳糖不耐受(症):

乳糖不耐受(症):

乳糖不耐受(症):
1、乳糖不耐受症,又称乳糖消化不良或乳糖吸收不良,又称乳糖酶缺乏症。

1、是指人体的肠道不能分泌消化(分解)乳糖的乳糖酶或乳糖酶分泌量不足,而使母乳或牛乳
中的乳糖不能完全被消化(分解)、吸收,为人体所用,过量的乳糖会升高肠道内部的渗透压,
阻止对水分的吸收而导致非感染性腹泻,又称乳糖酶缺乏症。

2、母乳和牛乳中的糖类主要是乳糖(乳糖是母乳或牛乳中唯一的糖类供能物质),但乳糖必须在体内
乳糖酶的作用下转化成葡萄糖后才能被吸收;
3、(乳糖不耐受者的)小肠尤其是空肠黏膜表面绒毛的顶端乳糖酶的分泌量减少或活性不高就不能
完全消化和分解乳汁中乳糖,而大量的乳糖因未被吸收进入大肠,在肠道部分乳糖被结肠菌群
酵解成乳酸(有机酸:如醋酸、丙酸、丁酸等)、氢气H2、甲烷和二氧化碳CO2。

从而破坏肠道
的碱性环境,而使肠道分泌出大量的碱性消化液来中和乳酸。

所以容易发生胃肠不适、胀气、痉挛和轻度腹泻等状况;
严重者可发生脱水、酸中毒、生长迟缓等,多无发热。

(1) 乳酸刺激肠壁,增加肠蠕动而出现(轻度)腹泻。

(2) CO2在肠道内产生胀气和增加肠蠕动,还可能诱发肠痉挛出现肠绞痛。

(3) 乳酸的增加还使粪便的pH值降低。

4、病因:乳糖不耐受分为3种: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继发性乳糖酶缺乏、成人型乳糖酶缺乏。

(1)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
是由于乳糖酶先天性缺乏或活性不足引起,与种族和遗传有关,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 继发性乳糖酶缺乏
某些药物或肠道感染而使乳糖酶分泌减少,多发生在肠炎后,肠绒毛顶端在肠炎时受损伤而出现酶的缺乏。

(3) 成人型乳糖酶缺乏
由于年龄增加,乳糖酶活性逐渐下降或消失
5、防治:
因为是基因原因导致,目前没有根治方法。

基本对策包括避免摄入乳糖,或者用人造的乳糖酶药物来帮助消化。

最根本的方法是限量食用奶制品,以及含有奶制品的食物。

豆浆、豆奶、杏仁奶、豆腐等产品可以部分替代乳制品的营养(尤其是蛋白质和钙)和烹饪效果,在价格上也比服用乳糖酶便宜很多。

6、替代食品的选择
1.无乳糖配方奶或鲜牛奶
2.豆乳
3.谷类或麦类食品
4.酸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