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Religion within the bounds of bare reason,1793)》这书名似乎暗示理性之外仍然有物存在:启示,抑或历史性的宗教经验?不。
康德认为信仰的核心是道德和实践理性,但凡启示和历史经验能触及的东西,理性也必然能够触及(理性优先于历史)。
不过康德这里并非说理性是万能的,而只是认为:对于理性隐晦未明之物,经验性历史或启示更是束手无策。
历史仅仅是理性的感性表达,并且也以理性为目的。
理性优于历史的主题非常清晰。
《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可以说蕴涵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有关上帝存在的道德论证的框架之中。
道德独立于宗教并证成了宗教,还是宗教的唯一合理的内容。
只是因为道德要实现至善理念,才导致对至善的全能者的需要。
然而这一需要也毕竟敞开了对宗教的真正道路。
因此,康德并不排除真正的信仰:神恩对于道德转向和获胜是必要的、以及上帝对于道德王国的来临也是必要的。
康德只是警告说,这些信仰不能被纳入理性准则的范围,并且信仰的基本行为是在理性准则内的。
康德总是强调宗教的核心是道德,这似乎具有非信仰的品质,但反过来理解,康德使得道德本源地处于信仰的环绕之中。
剔除对宗教的道德化或实践理性化的基本设定,康德对宗教(基督教)的理解是奥古斯丁主义的,并且将奥古斯丁主义与自己的本体现象二元论对人性(human nature)给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精致模型:感官世界是好的,恶并非出于感性世界,而是出于自由意志的败坏或变态(perversion)。
理知地,我们具有善的原初禀赋(original predisposition),经验地,我们天生却是趋恶的。
或者说,人本质地趋善,但经验地和现实地趋恶。
这种貌似悖论的讲法与康德的现象本体二元论却天衣无缝地镶嵌在一起。
全书分为四章,序言中陈述了道德是宗教的基石的基本观念。
章1阐述了“人性本恶”的观念;章2阐述了“善与恶的斗争”,将宗教的历史仅仅解释为理念的感性展开;章3“善对恶的胜利”阐述了教会作为上帝之国的实现的理念和历史;章4“真崇拜和伪崇拜”区分了道德信仰和非道德的物神崇拜。
阅读李秋零译商务2012年版(李译本中常常将Justification翻译为“释了罪”、“释罪”(页72,73,),但中文神学论著似乎已经惯例将之译为“称义”),英文对参Pluhar英译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2009年版。
】1版序言;2版序言康德采用了《纯粹理性批判》中的道德论证思路来解释宗教,将宗教奠定在道德之上。
他说:“道德为了自身起见,绝对不需要宗教,相反,借助于纯粹的实践理性,道德是自给自足的(on its own behalf morality in no way needs religion (neither objectively, in regard to volition," nor subjectively, in regard to capability);rather, through the power of pure practical reason it is sufficient to itself)。
”【康德:《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李秋零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1页,下同】在先的道德必然指向或带来目的或对象,即“尘世上的至善的理念。
为使这种至善可能,我们必须假定一个更高的、道德的、最圣洁的和全能的存在者,唯有这个存在者才能把至善的两种因素联结起来。
…这一理念(至善)产生自道德,而不是道德的基础。
”【3】“因此,道德不可避免地要导致宗教。
这样一来,道德也就延伸到了人之外的一个有权威的道德立法者的理念。
”【4】在这句话的注解中,康德解释了道德立法者的存在超出了对象的单纯可能性,也就是“实践理性仍然超出了道德法则”【5】,这是因为上帝涉及到到目的的自然属性(幸福),因此上帝和至善的存在是先天综合命题,而不是可以从道德概念里推理出来的分析命题。
康德接下来在圣经神学(biblical theology)面前辩护了哲理神学(philosophical theology)的自由。
在2版序言中,康德说理性宗教(rational religion)是启示的(核心)部分。
他尝试“从某种被视为经验的启示开始…根据道德概念仅仅把启示视为历史性的体系,并看一看这个体系是否能把人们引回到前面所说的宗教的纯粹的理性体系。
”【10】他旨在建立两者的协和一致。
篇1 论恶与善的共居或论人性中的根本恶(on the inherence of the evil among the good principle, or ,on the radical evil in human nature)康德对世界的道德想像相当阴郁,他说:“世界一片糟糕(或译“举世附于恶者”)。
”【13】“人性这根曲木,绝然造不出任何笔直的东西。
”【99】3. “尽管非常令人痛心,但我还是可以承认,在人的本性中找不到襟怀坦白(Candor,说出知道的全部真理)。
然而,我们却必然可以要求每一个人正直(sincerity,凡是说出来的东西,都是真诚地说出来的);而如果就连真正的禀赋也不存在于我们那仅仅是疏于培植的本性中,那么,人类即便在自己的眼中也必定会是一个极度受蔑视的对象。
”【198】但到底,从族类上讲,人性是善还是恶呢?这里康德利用自己的现象本体二元论和人的自由学说给出了史无前例的精彩看法。
1、康德坚持一种严峻主义者(Rigorist)的立场,并不主张那种可善可恶的徘徊不定;2、Kant将“本性(nature)”理解为一种“运用人的自由的、先行于一切被察觉到的行为的主观依据。
…因此,如果我们说,人天生是善的,或者说人天生是恶的,这无非是意味着:人,而且是一般地作为人,包含着采纳善的准则或者采纳恶的(违背法则)准则的一个(对我们来说无法探究的)原初根据,因此,他同时也就通过这种采纳表现了他的族类的特性。
”【15-16】3、最重要的是:康德区分了理知的和经验的维度:理知地讲,人的原初禀赋(original predisposition)是向善的;但经验地讲,人却是趋恶的。
也可以这么说,人本质地趋善,但经验地和现实地趋恶。
【类似于奥古斯丁将此世理解成一场走向神圣世界的朝圣历练之旅】人有向善的原初禀赋(original predisposition):动物性(自我保存、繁衍和共处的自爱)、人性(humanity,这里是工具的理性,比较性的自爱,平等)和人格性(personality,对道德法则的敬重)。
这里有时人格性和人性也混用。
【23】人本性中有趋恶的倾向(propensity),“这种恶必须存在于准则背离道德法则的可能性的主观根据中,而且如果把这种倾向设想为普遍地属于人的,那么,这种恶就将被称作人的一种趋恶的自然倾向。
”【24】恶的倾向分三个层次:遵循道德法则时的脆弱(frailty);混淆道德动机和非道德动机时的不纯正(impurity);接受恶的准则的倾向的恶劣(wickedness),“人心的败坏》。
…叫做人性的颠倒,因为它就一种自由任性的动机而言,把道德次序弄颠倒了。
”【25】在经验的维度上,可以说明人天生是恶的。
自然状态中的人、国家的原理【30】都见证了这一点。
恶的根据不存在于感性(sensibility)及其自然偏好之中,也不存在于道德立法的理性的败坏之中。
康德说:“人(即使是最好的人)之所以是恶的,乃是由于他虽然出了自爱的法则之外,还把道德法则纳入自己的准则,但在把各种动机纳入自己的准则时,却颠倒了他们的道德次序。
”【33】这种恶是根本的,“宁可把它称作心灵的颠倒,这个心灵就其后果而言又叫作恶的心灵(evil heart)。
…它产生于人的本性的脆弱。
”【34】这种(经验上)生而具有的罪,在前两个层次是无意的罪,在第三个层次则是蓄意的罪。
康德追溯了恶的起源。
不能在遗传中寻找。
看为从天真无邪状态中的堕落,“把感官冲动对出于法则的动机的优越性纳入行动的准则,罪也就这样发生了。
”【39-40】趋恶倾向的“理性上的起源依然是我们所无法探究的,因为它本身必须被归咎于我们。
…这种不可理解性,连同对我们族类的恶劣性的进一步规定,《圣经》是以讲故事的方式表述出来的。
”【41】附注:“神恩的效果(effects of Grace)”。
虽然倾向于恶,但善的种子仍以其全部纯洁性保留下,因此需要重建的“仅仅是建立道德法则作为我们所有准则的最高根据的纯粹性。
…就其经验性的特性的合法性而言,也叫做virtue。
”【44】除了改良,还要心灵的革命,“一种向更善的永不间断的努力。
”【46】不仅仅是习俗、而且是思想和性格的确立。
效法善人们的榜样。
原初禀赋是值得惊叹的,并振奋人心。
【在注解中,康德说自由概念的定义离不开道德法则的意识。
47】与恶的斗争是不停顿的,导致“从恶到更善的一种无限延伸的进步。
”【49】“每一个人都必须尽其所能去做,以便成为一个更善的人。
”【50】只要在尽好自己的本分之后,“才能够希望由更高的援助补上他自己力所不及的东西。
…为了配得上这种援助,每个人自己必须做些什么,却是根本的。
”【50】注解中康德承认了神恩对于道德是必要的,但警告说Grace不能被纳入理性准则的领域,“这样的指望带有一种信仰,这种信仰可以被称之为进行反思的信仰。
”【50】篇2 论善的原则与恶的原则围绕对人类的统治权所进行的斗争为了成为善人,必须同恶斗争。
【52】斯多亚学派认错了敌人,只在自然的偏好中去寻找,而忘记了意志的变态(perversion of will)这一根本的恶。
章1善的原则。
“处于道德上的彻底完善状态的人性(humanity in its complete moral perfection)”的理念的拟人化表达就是“上帝的独生子。
”【56】因为我们不是这个理念的创造者,因此“人们也可以更正确地说,那个原型是从天国降临到我们这里来的,它接纳了人性。
”【56】“于是,在对上帝之子的实践上的信仰中(就他被设想得好像他接纳了人的本性似的而言),人可以希望成为上帝所喜悦的。
”【57】这一拟人化了的理念的“实在性就在我们那在道德上立法的理性之中。
我们应当符合它,因而我们也必定能够符合它。
”【58】“每一个人都完全应当在自己身上,为这一理念提供一个榜样;这样做的原型总还只是蕴涵在理性之中。
”【59】“根本没有必要…在一个特殊的人身上假定他实体化(hypostatized)了。
”【60】这里康德说榜样(上帝之子)不应该被设想为超人类、超自然的。
这一理念的实现存在几个困难及其解决。
1.实践上总有缺陷,但只要持续的进步,这里“可以设想由一位具有纯粹理智直观的知人心者,把它(行为)向适应这种圣洁法则的永无止境的进步…在行为上也判定为一个完成了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