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海洋的地质作用
• 氢离子在海中含量为108000g/t,若按原子数计 氢离子在海中含量为108000g/t, 108000g/t 算占海洋总原子数的2/3 2/3。 算占海洋总原子数的2/3。度量水介质中氢离子 浓度的单位称pH值 浓度的单位称pH值,其pH值介于7.5-8.4之间, pH pH值介于7.5-8.4之间, 值介于7.5 之间 海水属弱碱性。海水pH值还随深度而减小。 pH值还随深度而减小 海水属弱碱性。海水pH值还随深度而减小。局部 海域的pH值高于8.4,某些海域的pH值小于7.5, 海域的pH值高于8.4,某些海域的pH值小于7.5, pH值高于8.4 pH值小于7.5 甚至呈弱酸性。 甚至呈弱酸性。 • PH值的大小控制着许多矿物的形成,例如方解石 PH值的大小控制着许多矿物的形成, 值的大小控制着许多矿物的形成 和白云石形成于pH 7.2—9的弱碱性环境, pH= 和白云石形成于pH=7.2 9的弱碱性环境,而高 岭石等则形成于Ph<6的酸性环境。 岭石等则形成于Ph<6的酸性环境。 Ph<6的酸性环境
海洋概述 --海水的化学和物理性质---二氧化碳和碳酸系 海水的化学和物理性质---二氧化碳和碳酸系
• 二氧化碳和碳酸系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平衡系统之一, 二氧化碳和碳酸系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平衡系统之一, 它在生物—大气 水之间进行着复杂的循环, 大气—水之间进行着复杂的循环 它在生物 大气 水之间进行着复杂的循环,对海水的化 学性质、生物的生存和海洋沉积作用关系十分密切。 学性质、生物的生存和海洋沉积作用关系十分密切。海水 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受水温和压力的控制: 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受水温和压力的控制:温暖海水中二氧 化碳含量较少,寒冷海水中二氧化碳含量较多; 化碳含量较少,寒冷海水中二氧化碳含量较多;表层海水 中二氧化碳含量较少,深层海水中二氧化碳含量较多。 中二氧化碳含量较少,深层海水中二氧化碳含量较多。 • 碳酸系随温度压力而转换其存在形式,它直接控制着碳酸 碳酸系随温度压力而转换其存在形式, 盐矿物的沉淀和溶解,是地质作用十分敏感的因素之一。 盐矿物的沉淀和溶解,是地质作用十分敏感的因素之一。
海洋概述 --海水的化学和物理性质----温度、密度和压力 海水的化学和物理性质----温度 温度、
• • 海水表层温度受太阳辐射影响与地理纬度一致, 米透 海水表层温度受太阳辐射影响与地理纬度一致,200米透 光带以下温度迅速降低,密度增高,洋底温度为2度左右 度左右。 光带以下温度迅速降低,密度增高,洋底温度为 度左右。 海水的密度取决于海水的盐度和温度。0℃时正常盐度的 海水的密度取决于海水的盐度和温度。0℃时正常盐度的 海水密度为1.028g/cm3 盐度愈大,密度愈高; 1.028g/cm3。 海水密度为1.028g/cm3。盐度愈大,密度愈高;温度愈高则 密度愈低。一般来说,表层海水的密度小于深层海水的密度。 密度愈低。一般来说,表层海水的密度小于深层海水的密度。 不同海域海水密度存在着差异是引起海水运动的原因之一。 不同海域海水密度存在着差异是引起海水运动的原因之一。 比如赤道表层海水温度较高,密度较小, 比如赤道表层海水温度较高,密度较小,而高纬度表层海水 温度较低,密度较大,导致表层海水由赤道流向高纬度地区。 温度较低,密度较大,导致表层海水由赤道流向高纬度地区。 海水的压力 海水的压力是随水深的增加而加大的, 海水的压力是随水深的增加而加大的,每
潮汐的成因
海洋概述
----- 海水的运动—潮汐 海水的运动—
海洋概述
----- 海水的运动—洋流 海水的运动—
•洋流 : 由于温差和盐度不同引起海 洋流: 洋中沿固定方向大面积流动的水体, 洋中沿固定方向大面积流动的水体, 分为表层洋流和深部洋流 分为表层洋流和深部洋流. 表层洋流和深部洋流. •表层洋流 主要受大洋表层水体温差 表层洋流主要受大洋表层水体温差 影响形成全球性的环流,深部洋流是 影响形成全球性的环流,深部洋流是 大洋表层与底层盐度不同引起的垂 向环流。 向环流。
浊流沉积模型
浊积物
深海扇
粒序层 浊流向大陆坡下运动,剥蚀大陆边缘,扩大海底峡谷,形成海底扇和浊积岩, 浊流向大陆坡下运动,剥蚀大陆边缘,扩大海底峡谷,形成海底扇和浊积岩, 浊积岩中发育粒序层理
海洋概述 ----- 海水的化学和物理性质----盐度 海水的化学和物理性质----盐度
海水中含有79种元素,测定表明, 等气体外, 海水中含有 种元素,测定表明,除H、O等气体外,离 种元素 、 等气体外 子浓度超过1ml/L的只有 种(Cl、Na、Mg、S、Ca、K、 子浓度超过 的只有12种 、 、 、 、 、 、 的只有 Br、C、Sr、B、Si、F),其他元素含量甚微。元素在海水 ),其他元素含量甚微 、 、 、 、 、 ),其他元素含量甚微。 中主要呈离子、胶体和悬浮微粒三种形式存在。 中主要呈离子、胶体和悬浮微粒三种形式存在。海水的化学 性质主要包括盐度、 值 性质主要包括盐度、pH值、.Eh值、二氧化碳和碳酸系等方 值 面的特征。 面的特征。
第十二章 海洋地质作用
第一节 海洋概述 第二节 海洋的剥蚀作用 第三节 海洋的搬运作用 第四节 海洋的沉积作用 第五节 浊流及其地质作用
海洋概述
----- 海水的运动
•波浪 •潮汐 •洋流(海流) 洋流(海流) •浊流
海洋概述
----- 海水的运动—波浪 海水的运动—
•波浪:海水有规律的起伏运动称 波浪: 波浪,波浪的能量来自风。 波浪,波浪的能量来自风。 •波浪用波长、波高、波峰、波谷 波浪用波长、波高、波峰、 来描述。 来描述。 •深水区(大于1/2波长)波浪的水 深水区(大于1/2波长 波长) 质点在原地做圆周运动以传递能 浅水区(小于1/2波长 波长) 量,浅水区(小于1/2波长)水质 点受深度影响成椭圆运动。 点受深度影响成椭圆运动。
•
增加10m约增加105Pa。 1000米深处压力约为10 Pa。 增加10m约增加105Pa。在1000米深处压力约为107Pa。 10m约增加105Pa 米深处压力约为
• • 0 深 度 (千 米 )
• • 1 2 3 4
• • • • • • 温 10 度
20
• • •
海 水 温 度 随 深 度 海水的运动—
•潮汐 : 海水周期性的涨 、 落现象称 潮汐: 海水周期性的涨、 为潮汐。 潮汐受日、 为潮汐 。 潮汐受日 、 月引力和地月 系统离心力决定, 系统离心力决定 , 引潮力是二者的 合力。 合力。 •在一地区每天有几次高潮 , 几次低 在一地区每天有几次高潮, 潮?
海洋概述
----- 海水的运动—波浪 海水的运动—
波 长 波峰
波高
波谷
A深水区水质点的运动。 B浅水区水质点的运动。 深水区水质点的运动。 浅水区水质点的运动。
海洋概述
----- 海水的运动—波浪 海水的运动—
波长递减 波高增加
波长
波高
波峰 波谷 浪击带 浪基面
浪基面深度=波长的一半
波浪模型及有关术语
• 海水含有 3.5% 的盐类 , 其中 2.7% 为氯化 海水含有3 的盐类, 其中2 钠 , 其次为氯化镁 、 硫酸镁、 碳酸钙等 。 其次为氯化镁、 硫酸镁 、 碳酸钙等。 这些盐类是岩石风化形成的并由河流将 其带入海洋中的。 其带入海洋中的。
海洋概述 ----- 海水的化学和物理性质----pH值 海水的化学和物理性质----pH值
•
在洋面上因与大气的交换作用含氧较高,向下100在洋面上因与大气的交换作用含氧较高,向下100100 200m深度水区 深度水区, 200m深度水区,由于生物呼吸及有机物氧化消耗氧使其含 量降至最低值。在某些特殊静水区,因缺乏海水对流, 量降至最低值。在某些特殊静水区,因缺乏海水对流,海 底形成无氧带,以致这里的底栖生物完全绝迹。 底形成无氧带,以致这里的底栖生物完全绝迹。 • 水质介按照Eh值的高低可以分为氧化、弱氧化、中性、 Eh值的高低可以分为氧化 水质介按照Eh值的高低可以分为氧化、弱氧化、中性、 弱还原、还原、强还原等环境。 弱还原、还原、强还原等环境。其相应的矿物形成顺序是 氢氧化铁、海绿石、鳞绿泥石、鲕绿泥石、菱铁矿、 氢氧化铁、海绿石、鳞绿泥石、鲕绿泥石、菱铁矿、白铁 矿和黄铁矿等。 矿和黄铁矿等。
表层洋流(红色为暖流,黑色为寒流) 表层洋流(红色为暖流,黑色为寒流)
海洋概述
----- 海水的运动—浊流 海水的运动—
浊流:海洋中载有大量悬浮物质的高密度水下重力流, 浊流 海洋中载有大量悬浮物质的高密度水下重力流,一般 海洋中载有大量悬浮物质的高密度水下重力流 形成于大陆架外缘、大陆斜坡上部或河口三角洲前缘等处。 形成于大陆架外缘、大陆斜坡上部或河口三角洲前缘等处。
•
•
海洋概述 –海洋的环境分区
(一)滨海带:高潮线--低潮线, 滨海带: 浅海带: (二)浅海带:低潮线--200米,(大陆架) 半深海带: (三)半深海带:200—2000米,(大陆坡) 深海带: (深海盆地) (四)深海带:2000 米--
滨海带 浅海带
半深海带 深海带
低潮线
200 m
2000 m
滨海带: 滨海带:高潮线--低潮线,
后滨/ 后滨 潮上带 前滨/ 前滨 潮间带 近滨/ 近滨 滨外带/ 滨外带 潮下带
最大高潮线 后滨阶地
平均高潮线
平均低潮线
大洋中脊 大洋盆地
海沟大陆坡大陆架 滨海带 大陆
海洋概述 –海洋的环境分区
• 滨岸带(滨海带):海水与陆地交界的地带。(平 滨岸带(滨海带):海水与陆地交界的地带。( ):海水与陆地交界的地带。(平 均高潮线和平均低潮线之间) 均高潮线和平均低潮线之间) • 大陆架(浅海带):200米水深以上坡度较缓的地带。 大陆架(浅海带): 米水深以上坡度较缓的地带 ):200米水深以上坡度较缓的地带。 • 大陆坡(半深海带):大陆架前缘至大洋盆地之间 大陆坡(半深海带): ):大陆架前缘至大洋盆地之间 的陡坡地带。 的陡坡地带。 • 大陆基(半深海带):大陆坡脚与大洋盆地之间的 大陆基(半深海带): ):大陆坡脚与大洋盆地之间的 过渡地带。 过渡地带。 • 大洋盆地(深海带):由岛弧、海沟、深海平原、 大洋盆地(深海带):由岛弧、海沟、深海平原、 ):由岛弧 大洋中脊、海山、海底平顶山组成的深海地形。 大洋中脊、海山、海底平顶山组成的深海地形。 • 大洋中脊:大洋中巨大的海底山脉,山脊轴部发育 大洋中脊:大洋中巨大的海底山脉, 一条中央裂谷,地幔物质在此形成新的洋壳;全球 一条中央裂谷,地幔物质在此形成新的洋壳; 各大洋中脊彼此相连长达64000千米 千米。 各大洋中脊彼此相连长达64000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