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引进综艺类节目看中国电视节目的未来发展以往,中国电视界存在着这样一条“抄袭”链条:大陆抄港台,港台抄日韩,日韩抄欧美。
虽然不能作为学术评判依据,但它折射出国内电视节目的发展和借鉴的源头。
从2003 年,婚恋交友型节目的鼻祖湖南卫视《玫瑰之约》模仿台湾《非常男女》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模仿英国的《百万富翁》等一系列模仿形式类的节目开始,中国从国外吸收和引进电视创作的模式就不断出现。
2004年,湖南卫视模仿美国选秀节目《IDOL》制作了大型综艺选秀类节目《超级女声》,从此模仿国外节目形式的国产综艺类节目被国内观众所熟知,同时“山寨”电视节目在国内电视市场上占据了重要一席。
一、从“山寨”到整体版权引进的发展之路“山寨”一词源于广东话,意为盗版,一般用于某些品牌东西的假冒品。
模仿国外节目形式的国产综艺类节目大多符合“山寨货”的特点,它们基本上是“照葫芦画瓢”,视觉上有高度相似性,但是节目内容却差距甚远,形似但神不似,所以难免会落下“山寨”的不雅名号。
除了被电视观众熟知的《超级女声》,中国的电视山寨之路,远比观众想到的要多,早年间,广东电视台《生存大挑战》模仿美国《生存者》,南京台《智者为王》模仿英国《最弱一环》三年前江苏卫视火得一塌糊涂的电视相亲类节目《非常勿扰》,也能看到英国《Take me out 》的影子。
不仅节目形式,节目包装也是国产节目模仿的重点。
2012 年美国王牌主持人柯南在他的《柯南脱口秀》说中国的网络脱口秀节目《大鹏?N吧?N〉:“日前,一款中国节目原样照抄了我们的开场动画片头,简直一模一样。
”几日后,大鹏在节目中向柯南隔空喊话:“在此我谨代表节目组向柯南先生及其节目组道歉,实在是太sorry 了。
”接着献上一段韩国《Sorry 〉舞蹈。
这个道歉让柯南哭笑不得,不仅说不需要道歉,还专门送上为《大鹏?N吧?N〉量身制作的片头作为回应。
这一来一往,两个节目不打不相识了。
柯南的举动,同时也带来了这个搜狐存在了 6 年,但一直未被为人所熟知的脱口秀节目。
但并不是每档节目都像柯南一样不计较,尤其是在版权保护意识尤为重要的欧美国家,版权抄袭是很严重的侵权事件。
2005年,就在《超级女声〉播出后不久,英国电视节目制作公司Fre-mantleMedia 就发出声称,他们已对《超级女声〉提起法律诉讼,该公司表示,《超级女声》没有购买《IDOL》的电视节目模式的版权,但却抄袭了《IDOL》的电视节目形式。
数据显示,美国向英国Fre-mantleMedia 公司购买《IDOL》授权花费7500 万美元。
虽然英国公司状告湖南《超级女声》侵权事件没有下文,但此事件给国内电视节目一个警醒,版权问题是很严肃的问题,“山寨”有时候会引来麻烦。
随着版权意识的逐渐加强,大多数电视台逐渐开始直接购买外国节目的版权,《中国达人秀》就是我国首个从国外购买节目版权的选秀节目。
与模仿不同,购买版权的电视节目会得到版权方的亲自指导,两方会对节目具体流程的调整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同时版权方会提供一本“宝典”,上有人员分配、拍摄流程、灯光舞美等的详细介绍。
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建珍曾说:几年前,当BBC来到中国,通过北京世熙传媒代理向中国电视界兜售节目创意时,这种合作模式还未得到追捧,《中国达人秀》的成功,不仅烧红了东方卫视的收视率,同时也烧红了各大卫视对购买版权的眼睛。
成功案例迅速引发了市场跟风。
表一2013 热播歌唱类综艺节目版权引进一览通过表一可以看出2013年歌唱类综艺选秀节目有10 档是通过从国外引进版权来制作国内的版本的方式运作。
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歌唱类综艺选秀节目共计13 档,77%的节目来自国外的制作模式。
二、引进类节目的特点综观近几年引进类节目,有如下特点:(1)引进国内的节目在国外都有成功案例。
纵观国内引进版权的综艺节目,在国外都创造过较高的收视率和群众基础,国内制作方在购买国外版权之前,首先要看的就是该节目在当地的受欢迎程度。
另外,收视率也是衡量一档节目是否引进的重要标准。
例如:《AmericanIdol 》在美国已经历时15 年,是美国本土生命力最强的选秀节目;《我是歌手》在韩国也曾创下平均20% 的收视率; 《The voice 》更是近年来,国际上最火的综艺选秀节目模式,截止2012年被26 个国家和地区购买版权并制作播出。
良好的收视基础是一档节目引入国内的根本保障。
(2)选秀类综艺节目受到热捧。
在众多引进类节目中,选秀类节目占据了引进市场的大半壁江山,据不完全统计,2013 年全国共计引进综艺节目30余档,仅选秀类节目就有17 档,除了今年内已经播出的10档歌唱类选秀节目,还剩7档尚未制作和播出。
选秀类节目受到热捧,主要原因是自2003 年以来,选秀节目模式深入人心,自2003 年第一届《快乐男声》开始至今,选秀节目已经经历了十年的历史,国内电视制作人还在思考选秀类节目如何继续走下去的时候,国外优秀的电视选秀节目形式,给了国内电视制作人答案。
对于观众来说,老套的选秀模式已经不足以引起他们的兴趣,新的选秀模式,刺激了国内观众对选秀节目的热情。
表二2013 年全国十大选秀节目最高收视率排行榜从表二可以看出,引进的综艺选秀节目,占据中国收视率排名前五位,除了湖南卫视自产的《快乐男声》勉强维持在第六位外,其余的国内原创节目,如《中国红歌会》收视状况惨淡。
(3)覆盖面急剧扩大,地方卫视是主力。
从2010 年《中国达人秀》引进开始,中国电视节目引进之路已经经历了三年时间。
在这三年的时间,几乎所有主流地方卫视,都在用引进类节目主打黄金收视时段,无论是火爆的暑期档,还是每周的黄金周五、周六晚间档,都可以看到引进类节目的身影。
湖南卫视正在上演的《爸爸去哪儿》、浙江卫视的《中国梦想秀》均为引进栏目,福建东南卫视更是一口气引进了《欢乐合唱团》《明天就出发》和《朋友就该这样》三个栏目。
地方卫视引进类栏目已进入疯狂的地步。
相比之下,作为国内电视台的龙头,中央电视台却很少从国外引进版权,除了央视一套一档戏剧表演真人秀节目《谢天谢地,你来了》,引进澳大利亚《你是主的恩赐》版权之外,再无引进版权类节目。
(4)大部分栏目都进行了大规模改造。
由于文化背景和收视习惯的差异,大部分的引进类栏目都经历了本土化改造的过程。
形式上的改造,例如《中国好声音》,其赛制的复杂程度就比原版复杂得多,海选赛、抢人赛、复活赛、PK赛,最后到总决赛,一系列赛制的改编,不仅抻长了节目制作周期,让几位好声音学员迅速被观众所熟知,也让节目的赛程更加丰富精彩。
相应的,浙江卫视收视率节节攀升,最终创下 4.63 的高收视。
内容上的改造。
由于文化背景差异,引进类节目对于国内观众的收视习惯并不了解,拿国外的节目形式套国内的内容,显然是不合适的。
例如,东方卫视引进的《我心唱响》,明显就不符合国人的收视情感标准,让内敛的国人在众人面前用直白的歌唱方式表达对某件事的态度或对某个人的情感,显然是不合适的。
所以该节目在经历了两季播出后,最终以惨淡的收视率收场。
三、引进类节目的思考其一,引进类节目降低了节目制作风险,提高了国内电视的制作水平和国人的鉴赏水平。
引进类节目在引进国内之前,通常在国外有成功经验,引进国内后降低国内节目制作风险,依照国外制作流程,节目质量首先就得到了保证,加上国外先进的节目包装理念和节目形式,给国内电视观众不一样的视觉感受。
另外,随着《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等节目带来的模式节目引进热潮,中国电视节目的制作水准在向海外优秀节目和制作团队的学习中得到了切实提高,在国外详细的制作流程指导下,国内综艺节目制作人在节目的人员配比、现场拍摄以及后期制作的能力上都有所提高,《好声音》的节目剪辑方式,《我是歌手》的舞台灯光等,都给了国内电视制作人很大启示。
同时这在客观上也给观众带来了实惠,节目的整体水平提高了,观众收看节目的意愿也就增强了,随之而来的收视率也就上升了; 与此同时,随着节目质量的不断提高,观众的审美水平也不断提高。
其二,盲目引进造成电视荧屏的厮杀,资源的浪费。
盲目地跟风引进,对国内节目质量的提高并没有起到关键作用,相反,同种类型节目的大批量引进,导致了大量的资源浪费。
国内电视节目的跟风习气早在引进节目盛行之前就已经有了,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收视高,各大卫视纷纷上马周末综艺秀节目; 前两年《非诚勿扰》火爆之时,各大卫视也都拥有自己的相亲类节目; 时至今日,2012 年《中国好声音》创造了收视奇迹,2013 年全国就有17 档歌唱选秀类综艺节目。
综艺秀和相亲秀已成为过去,今年的歌唱选秀之多,可以说是中国电视之殇,众多的选秀节目,导致了选手的匮乏,最直接的体现便是湖南的《快乐男声》的男声质量明显不及往届,《好声音》的学员质量也明显不及第一季。
大量的选秀分散了优秀选手的选拔,除了有收视基础的《中国好声音》和开播较早的《中国梦之声》外,其余歌唱选秀节目,收视都相对较差。
其三,大量引进类节目涌入市场,滋生原创节目生产惰性。
境外电视节目不断引进,中国的原创电视节目被境外节目攻陷得几乎“寸草不生”,这让本身就缺乏创造能力的中国电视产业更加雪上加霜,中国电视的“走出去”之路,也更加漫长。
电视台对于引进类节目的依赖,也会引发国内电视人对于原创电视节目生产的惰性。
纵观2012—2013年的电视荧屏,数百档各级电视台制作的节目当中,仅有两档电视节目是出口节目。
一档是2012 年经英国回购的《中国梦想秀》第四季,由于收视火爆,情节跌宕起伏,被英国BBC回购。
一档是江苏卫视原创的音乐节目《全能星战》,在播出没有结束之前将版权卖给了以色列著名的电视模式公司Armoza。
目前,在国内电视媒体创意与制作人才相对匮乏的情况下,为了市场竞争需要,将目光投向国际市场引进各类栏目版权也无可厚非。
同时,我们也可看到,现在这股引进风潮有很强的盲目性,从根本上来说,还是重视短期利益的功利心态造成的,如果不解决创新者少、跟风者多的问题,国内电视媒体是很难做到真正健康有序的发展,这无疑是荧屏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