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什么是课堂教学有效性

什么是课堂教学有效性

什么是课堂教学有效性?什么是课程?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1859年发表的一篇著名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最早提出“curriculum(课程)”一词,意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

currere”是动词,意为“跑”;“curriculum”则是名词,原意为“跑道”(race-course)。

斯宾塞使用的“curriculum”原意为“静态的跑道”,过多强调了课程作为静态的、外在于学习者的“组织起来的教育内容”的层面,相对忽略了学习者与教育者动态的经验与体验的层面。

在当代的课程理论文献中,许多课程学者对“curriculum”的词源“currere”表现出浓厚兴趣,因为“currere”原意为“跑的经历与过程”,它可以把课程的涵义表征为学生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活生生的经验和体验。

与名词的“课程”“curriculum”相比,“currere”是“过程”课程。

“跑”与“道”——是“制度文本”还是“再造文本”对“跑道”的理解——有人把重点放在“道”上,有人放在“跑”上。

从“道”上理解课程,课程就是为不同学生的学习设计的轨道。

究其实质,这一定义倾向于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的规定与规范——“制度文本”。

从“跑”上理解课程,课程就是学习者对自己经验的重新认识。

究其实质,这一定义倾向于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再造文本。

这种分歧根源于教育价值取向的不同,导致课程定义的复杂化。

教学的三个逻辑必要条件1、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动机)2、明释学生所学的内容(教师向学生说明、演示、描述、解释学习内容。

)3、采取易于学生觉知的方式:(适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判断学习进步的三个标准1、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发展(可量化、可操作的预期目标)2、情感和态度的变化(教学中的“交往”与“理解”活动)3、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生成(教学的最高目的)什么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最终的衡量标准就是“学生成长”,而这种成长将不单单用成绩高低来作为衡量标准。

余文森:教师在相对短的时间,让学生得到了更多、更深的知识和能力,获得了更加丰富、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钟作慈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主旨,强调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同时,有效教学也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必须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为前提,以合乎教学目标为实质,以实现教与学的统一为关键。

课程教学有效性的主要策略(一)积极探索“减负增效”的有效途径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鼓励启发式教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严格执行国家关于中小学教辅资料管理的规定,切实改变依靠教辅资料搞题海战术的做法。

鼓励和表彰在规定教学时间内通过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育质量的先进学校和优秀教师,大力推广先进地区和学校“减负增效”的成功做法。

(二)开发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积极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开放学校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教室和体育、艺术教育等场所,组织学生在课外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兴趣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重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素质教育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的育人功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等要按规定免费向中小学生开放。

(三)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强化教师队伍管理和培训,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充分发挥其在规范办学行为、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积极推行县域范围内的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定期交流,广泛开展城市与农村中小学校的结对帮扶活动,努力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

(四)大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切实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积极构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衔接的网络体系。

进一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大力整治中小学校园周边环境。

注重优化家庭教育,正确引导家长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和管理孩子。

规范社会办学机构的办学行为,社会办学机构不得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举办学科类竞赛活动。

1、关于工作的中心问题。

不论干什么工作,都有其工作的重点。

作为教育体育局机关,当然工作是以教育教学为中心的。

机关的各个部门,都应该而且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去工作。

但是各个具体科室,尤其是教研室就不能以这个为中心了。

因为如果教研室还是以这个为中心,那么教研室不论是听课还是评课,不论是教研还是科研,不论是抓教师还是抓学生,不论是抓习惯还是抓规范,不论是抓结果还是抓过程,不论抓那个学段还是那个年级,都没有跑题,那么教研室工作就没有重点和中心,就会形成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局面。

所以我很赞成这样一句话,那就是领导抓宏观,教研员抓微观。

那么教研室工作的重点是什么?有许多同志认为关乎教育教学大局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效率如何与艺术性怎么样,是县域教育的品位的写照。

关乎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关乎到教育发展的当前利益。

所以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就成为雷打不动的关键和核心。

离开这个关键和核心,教研室的工作就会陷入到慌乱无序的状态中,也许教研员忙忙碌碌,但是对于第一线的指导意义并不大。

同样道理,学科工作也一样,各个学科依据各个学科的不同特点和教学实际,提出学科工作的中心。

否则,学科工作也就无的放矢,没有规章,就陷入到无序状态中去了。

2、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不等于课堂教学效率问题。

为什么不说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因为尽管有效排除了无效,但是还是把低效包含在内。

如果使用这个概念的话,那么这个概念应赋予新的含义。

不赋予新的含义,不论耗去多少时间,只要学有所得,那么就会陷入到拼时间拼消耗的老路上去,课程改革就画了个圈,转会到起点来了。

课堂教学效率问题,不仅包括了教学的有效性,而且引入了时间概念,把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也包含在内,不仅重视有效性的结果,而且这重视了这个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

所以围绕课堂教学的效率做文章,那么就不仅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雪有所得,学有所思,学有所悟,而且是在短暂的课程学习时间之内掌握知识最多,发展的能力最有效,激发学习的兴趣最彻底,熏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最深入。

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表述为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抓住了学校教学的牛鼻子,引领未来课堂发展的方向,福建师大教授余文森说,其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最形象的隐喻就是穿越玉米地。

第一,看谁最先穿过玉米地,那就是速度问题。

第二是谁掰的玉米最多,那就是谁收获最多,获得知识最多,就是效益问题。

第三个问题,那就是谁身上的伤痕最少,那就是安全问题。

只有三个方面同时具备,课堂教学的才是有效率的,才是有艺术性的,才实现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结合,才真正走出了低效和无效的怪圈,才使内乡的教育上档次,有品位,我们才会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怎么样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效率?经过充分调研,内乡政治课堂教学存在如下问题:一是部分学校非常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忽视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他们上课后按照学校要求,第一板书出阅读课文的问题;第二学生按照板书出的问题,逐个进行学习,遇到自己不会的问题,与同学交流;老师在过程中,巡回指导,解答个别学生的问题。

第三班内展示。

个学习小组交流自己学习的成果,老师对于不准确、不精细、不规范的表述予以纠正。

第四就本节的知识进行巩固练习。

或者读书记忆,或者动手术写,或者做课后练习题,或者老师对于主观题进行分析后让学生自己去总结。

这个过程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体现了新课程的某些理念,但是没有走进学生生活,没有走进学生心灵,学生把政治课当做文化知识课上了,缺乏政治课的活力,缺乏激情的感染,没有价值观的熏陶。

久而久之,学生也许就失去了政治课学习的兴趣,失去了政治课的教育功能。

二是部分学校一味求活,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重视形式,重视程序,重视激情的感染与理论联系实际,但是对于本体知识缺乏应有的分析,使政治课变成了搞笑课、表演课、游戏课,其实也原理了文本,远离了学生的是在的生活,使知识悬浮,能力悬空,情感态度价值观失去载体。

三是思想品德课知识化倾向严重。

就是围绕中招和高招考试做文章,在记忆、背诵上下功夫,忽视思考习惯和思考力的培养。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觉得要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第一坚持回归生活与回归教材的统一,联系实际不远离教材,回归教材不照本宣科。

联系实际让学生举例,据身边的例子,举自己的例子,举最近的例子,举生活中的例子,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走进学生的饿生活,使政治课教学做到懂信用的统一。

第二,坚持有效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讲究方法,讲究艺术,讲究效率。

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坚持推陈出新,坚持思维的发散性与收敛性的统一。

第三,坚持精讲与严练的统一,跳出题海战术,讲究联系的质量,做到书面作业与实践作业并重的统一,明白基本理论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内化为自己的感情和体验,才能做到言行一致,才会不至于形成学生的负担。

得心应手,轻松前进。

第四,坚持剪枝蔓、理主干突出重点的策略,坚持复杂问题简单化的策略,力争使了深奥理论通俗化、抽象理论具体化、书本知识生活化、理论学习活动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