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和视觉诱发电位
• 波Ⅰ:蜗神经。反映耳蜗到脑干耳蜗核听神经 颅外段的动作电位 • 波Ⅱ:听神经颅内段及蜗神经核(延髓)。 • 波Ⅲ:上橄榄核群(脑桥)。 • 波Ⅳ:外侧丘系腹核(脑桥)。 • 波Ⅴ:下丘(下丘部大的中央核团区) (中脑)。反映双耳的交互作用。 • 波Ⅵ:内侧膝状体(丘脑)。 • 波Ⅶ:丘脑皮层投射区(听放射)。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
听觉的传导
Corti器—内耳螺旋神经节—蜗N ↓ 桥小脑角延髓耳蜗N核 ↓ 双侧在斜方体交叉到对侧上橄榄核 双外侧丘系 ↓ 内侧膝状体 ↓ 内囊—听放射— 颞横回(皮质听觉中枢)
听觉的一般过程
• 听觉过程包括 声电化学电神经冲动 中 枢信息加工等环节
听觉诱发电位的神经发生源
产生原理: 脑诱发电位是神经细胞群体突触后电位 的综合,各种脑脑诱发电位 有空间特性,必须在特定的部位被检测。 神经发生源在有的脑诱发电位是多源性 的,单源性的诱发电位当该神经源受损时, 则可有潜伏期及波幅等的异常。 目前较为明确的神经发生源有:BAEP 的3个主波; SEP的N9、N13---;VEP的 P100等。
视诱发电位分类
• 闪光VEP (FVEP) • 棋盘格翻转VEP (PRVEP) 全视野刺激 半视野刺激 ¼视野刺激 方格 / 条栅VEP
3、多灶性脑干脱髓鞘病变(多发性硬化、 桥脑中 央髓鞘溶解症、白质营养不良): MS表现:波Ⅴ波幅降低或消失(87%); Ⅲ~Ⅴ IPL延长(28%); Ⅲ~Ⅴ IPL / Ⅰ~Ⅴ IPL大于1; Ⅲ波消失且Ⅰ~Ⅴ IPL延长等。 BAEP可以提供MS亚临床病灶依据,异常的 检出率和病程及严重程度有关。 严重病例异常率92%;亚临床42%; 2年病程44%;20年病程88%。
• 临床上以Ⅰ、Ⅲ、Ⅴ波为主要指标。 • 一般听阈应在阈上60~70 dBSL声刺激条 件下可引出BAEP,严重高频听力下降达 1000~40000Hz,纯音听力区损失大于60 dBnHL,则测试结果的客观性差。
影响BAEP的因素
• 性别:女性Ⅴ波潜伏期较短,波幅高; • 年龄和发育:婴儿出生后的几个月里各波潜伏 期呈规律性递减,一岁以后渐趋稳定。25岁以 后随年龄增长而渐延长(25~50岁延长0. 2ms)。 • 物理因素:1、带通滤波;2、声刺激强度;3、 声刺激重复率;4、声刺激极性;5、声刺激频 率。 • 麻醉剂等药物对BAEP无影响(除耳毒性药物) • 意识状态对BAEP无影响(在脑干结构正常时)
听觉和视觉诱发电位
BAEP VEP
一、脑诱发电位概述
分两大类: • 非特异性:是脑自发电位经各种诱发刺激 (声、光、电、感觉、过度换气等物理化 学因素)而形成的脑电位变化,其特点为 不同刺激形成相同的脑波变化。自发电位 信号的形成和刺激在时间上是随机的。 • 特异性:是用不同刺激通过特定的神经传 导通路,在脑的不同部位形成不同的诱发 电位信号。电信号的形成和刺激存在锁时 关系,可通过计算机平均叠加技术来获得。
4、脑干血管病: 双侧BAEP异常为多见, Ⅰ~Ⅴ IPL延长;Ⅴ波PL延长或消失; 5、昏迷:可鉴别镇静剂过量或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酮中毒、肝昏迷)引起的昏迷 还是脑干损伤引起的昏迷,前者波形、 潜伏期正常。 6、脑死亡:因EEG的电静息判断脑死亡的 标准可受大量镇静剂而失去客观性。 BAEP的动态观察有实用价值: 先有Ⅴ波消失 Ⅲ波潜伏期延长 Ⅲ波 消失 Ⅰ波消失
7、对后颅窝手术的监护:可防止手术对 听神经的影响。 8、对药物副作用的监测: (1)耳毒性药物 (2)抗癫痫药物: DPH中毒者Ⅰ~ⅤIPL延长,早期 变化可逆。 9、颅脑外伤:可对法律裁决提供客观依据, 国外已较广泛使用。
一个理想的检查方法应该对疾病具 有较高的特异性,很少出现假阳性或假 阴性,并且简便,无伤害,不受睡眠和 镇静剂影响,目前在诱发电位中,唯有 BAEP基本达到这一要求。
BAEP异常的诊断标准
• • • • PL、IPL参量超过正常均值3SD以上; 个体PL、IPL的 ILD超过0.4ms; Amp的Ⅴ/Ⅰ (Ⅳ~ Ⅴ/Ⅰ)比值小于0.5; Ⅰ~ Ⅴ波均消失,排除技术因素,并应用 强刺激及高平均次数仍消失; • 波Ⅰ或波Ⅱ以后各波均引不出
BAEP的临床应用
1、作为听力的客观测定依据;测定结果不 受年龄、聋哑、意识、神经官能症等因 素限制。 2、脑干外肿瘤(听神经瘤、桥小脑角肿瘤、 髓母细胞瘤等):同侧Ⅰ~Ⅲ波的IPL延 长;Ⅰ波后的各种波形成分消失;对侧 Ⅲ~ⅤIPL延长或Ⅴ波模糊波幅降低(可 逆)。
•
Ⅰ波由同侧神经元兴奋产生电位,Ⅱ 波以上则由双侧神经所产生。 • Ⅰ波反映单侧耳蜗功能, Ⅱ波以上 如为单侧病变则影响较小,但除Ⅴ波外, 其他各波主要接受刺激的同侧脑干通路 所产生。
BAEP的分析和测量
• 波形:个体间变异较大,不作为临床评价指标。 但明显的波形成分缺如有提示病灶的定位意义。 • 波幅(Amp):绝对值变异较大,不能作为临床评价 的指标,但波幅的比率有一定的实用价值。Ⅴ/Ⅰ 小于0.5提示中枢传导通路功能障碍。 • 潜伏期:临床最主要指标。有三种测量方法: 1、绝对潜伏期 (PL) ; 2、波峰间潜伏期(IPL);代表中枢传导时间, 不受刺激强度和周围听觉器官的影响。 3、双侧绝对潜伏期和波峰间潜伏期的差 (ILD)。 无个体差异影响。
视觉诱发电位
VEP
视觉的解剖通路
视网膜(感受器) 视锥/视杆细胞双极细胞节细胞--视N 视交叉视束 外侧膝状体 视放射枕叶 中脑顶盖前区 EW核 动眼N 对光反射
视网膜结构及生理
• 视细胞: 视锥细胞:中心,感受亮光和色觉,高视敏度 视杆细胞:周边,感受暗光、分辨黑白和物体 轮廓,无色觉 • 节细胞:分X--PRVEP、Y--FVEP、W三型 X细胞:小、少、位于中心、投射至枕叶视中枢, 感受图象及颜色视觉,对运动物体不敏感 Y细胞:大、多、周边部、投射至外侧膝状体和中 脑上丘丘脑顶叶皮层,光感受大但敏 度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