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中国十大书法家简介及作品欣赏篇一:中国著名书法家及其作品简介中国著名书法家及其作品简介1.王羲之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序》等。
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
王羲之的传世墨迹可以让你对"精采绝伦"四个字有深刻的体会。
书圣就是书圣,他的作品美仑美奂,无雷同乏味之嫌:朴素如姨母,清俊如奉橘,痛并快乐(指书写时的痛快感)着的丧乱,遒劲古幽的黄庭,当然更有达到书艺化境的"频有哀祸"帖,而又怎能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八字可逮?2.颜真卿颜真卿(709-785年),唐代大臣、书法家,字清臣,琅琊孝悌里(今山东临沂市费县)人。
其曾祖、祖父、父亲都工篆隶,母亲殷氏亦长于书法。
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笔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
他变古法,开新风,把在民间酝酿已久的书法革新运动推向新阶段。
他突破了东晋以来一直统治书坛的清俊妍美的书风,开创了具有盛唐风貌的刚健雄厚、雍容壮伟、大气磅礴的新书风。
书法初学褚遂良,兼得二王和初唐四大家的书艺特点,后又学张旭笔法,广泛吸收民间书家的风格,集众之长,熔于一炉,逐渐形成了筋骨层的“颜体”新风貌。
笔法上大大加强腕力的作用,笔画上清劲丰肥,竖笔多相向,结构庄重正大,笔致圆转深厚,布局充实茂密。
整体上充满质朴豪迈的气概和刚健丰伟的气度,给人以厚重的浮雕感。
他的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圆劲激越、诡异飞动。
这博大精深的书法成就与他正直的人品也不无关联。
传世书迹,碑刻有《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中兴碑》、《李元靖碑》等,行书有《争座位帖》,书迹有《自书告身》及《祭侄稿》。
后人辑有《颜鲁公文集》。
3.柳公权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
由於他也被皇帝封为河东郡公,因此後人也称他「柳河东」。
他是颜真卿的後继者,後世以「颜柳」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
“柳体”字结体谨严端庄,笔力遒劲峻拔,独具风神,对当时及后世影响极大。
其书名与颜真卿并重,合称“颜柳”。
“柳体”与“颜体”同以筋骨具备著称,世有“颜筋柳骨”之说,然字形风貌却有明显的差异。
“颜体”肥硕丰润,圆紧浑厚,刚健雄强,竖笔相向,布局满密笃实,显出雍容大度的气派;“柳体”则瘦挺劲媚,骨力遒健,结构劲紧,棱角外捉,竖笔不相向,布局疏密得当,表现出清利高雅的气质。
两种书体皆受到学书者的崇尚,成为练习楷书基本功的理想范本。
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学习楷书最喜爱的范本。
《金刚盘若经》、《神策军碑》,亦为最著名书碑。
书迹《送梨帖题跋》,笔致清晰自然,神采生动天真,耐人寻味。
4.钟繇钟繇(151-230)字元常,三国魏颍川(今河南许昌)人。
因为做过太傅,世称“钟太傅”。
他的书法,以曹喜、蔡邕、刘德升为师,博采众长,兼善各体,尤精小楷。
结构朴实严谨,笔势自然,开创了由隶书到楷书的新貌。
和晋代王羲之并称“钟王”。
他的书法历代为人所重视。
钟的真迹,早已失传,宋代以来法帖中所刻的小楷《宣示表》,《荐季直表》等都是晋唐人临摹本。
5.陆机(261-303),字士衡,苏州人,西晋书法家,三国东吴名将陆逊之孙。
陆擅长草书,有《平复贴》传世。
《平复贴》是中国古代书法名家流传至今的最早墨迹。
该贴斑驳古拙,取章章之精蕴;信笔纵横,成今草之自由。
陆机纯用秃毫枯锋,信笔纷披而行。
其结体,内敛蓄势与圆转纵横交相辉映。
其章法,笔断意连,散若群星,又顾盼流连。
通篇看来,既有清疏萧散的典雅韵味,又有率意挥洒的自由气象。
历代论者均把陆机的《平复贴》奉为章草向今草过渡的典范6..王献之(344-386) 字子敬,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
官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
他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
幼时从他父亲学书,后来取法张芝,别创新法,自成一家,与父齐名,人称“二王”。
南朝宋,齐,梁,陈之间,人多崇尚他的字。
他的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用笔外拓,结体匀称严整,如大家闺秀,姿态妩媚雍容。
其行书以《鸭头丸帖》最著。
草书名作《中秋帖》,列为清内府“三希”之二,笔划连续不断,世称“一笔书”。
7.王洵(350- 401) 字元琳,小字法护。
临沂( 今山东临沂县 )人。
官至尚书令。
他是“书圣”王羲之的族侄,出生在一个精于书法,几代不衰的名门望族。
其父王恰,其祖父王导均善书,所以史称“三代以能书称,家范世学,洵之草圣,亦有传焉”。
其草书《伯远帖》,一直被后代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视为瑰宝,是因为它是十分难得的东晋名人书法真迹。
《伯远帖》东晋王洵真迹。
历来为后世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视为瑰宝。
《伯远帖》是王给亲友的一通书函。
它行笔峭劲秀丽,自然流畅,是我国古代书法作品中的佼佼者。
被列为“三希”之三。
它的笔画写得较瘦劲,结体较开张,特别是笔画少的字显得格外舒朗,飘逸,真有点“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洞”的晋人韵味。
8. 欧阳询欧阳询(557一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
欧阳询善正书、行书。
尤其正书,对后世影响较大。
笔力刚劲,笔划方润,纤细得中,给人爽利精神之感觉,被誉为“欧体”。
碑刻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虞恭公温彦博碑》。
行书墨迹有《张翰》、《卜商》、《梦奠》等帖。
还编有《艺文类聚》一百卷。
9.虞世南,字伯施。
南朝陈武帝二年公元(558年)——唐太宗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越州余姚(今浙江)人。
少年时学于顾野王,十年精思不懈,文章文明于世。
虞世南幼年学书于王羲之七世孙,著名书法家僧智永,受其亲传,妙得“二王”及智永笔法,故其书笔致圆融丰腴,外柔内刚,血脉畅通。
论者以为如裙带飘扬,而束身矩步,有不可犯之色。
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号称初唐四大书家。
其作品在元代就已很稀少,今所见存从帖中之外,有传世书迹刻石楷书有《孔子庙堂碑》、《破邪论》、行书有《汝南公主墓志铭》、《摹兰亭序》等。
《唐人摹兰亭序三种》其中之一传为虞世南的墨迹。
10.褚遂良(596—659),字登善,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在唐初书家四巨头中,褚遂良算是晚辈了,其书体学的是王羲之、虞世南、欧阳询诸家,且能登堂入室,自成体系。
其特色是善把虞、欧笔法融为一体,方圆兼备,波势自如,比前辈更显舒展。
由于继传统而能创格,《唐人书评》中把褚遂良的字誉为“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连宋代不以唐书为然的大书画家米芾也用最美的词句称颂他:“九奏万舞,鹤鹭充庭,锵玉鸣珰,窈窕合度”,以表明褚的字体结构有着强烈的个性魅力。
11.张旭(658-742),字伯高,苏州人,唐代书法家。
他不仅楷书精妙,草书尤为见长。
其书得东晋二王的精髓,又自创新意。
纵情于酒,寓情于书,大醉辄呼叫狂走,下笔如有神助。
其书奔放不羁,纵笔如兔起鹘落,气势如虹,有急雨旋风之势,被称为“狂草”,是当代今草新的表现形式。
黄庭坚称其为“草书之冠冕”。
张旭的传世书迹有草书《肚痛贴》、《心经》、《醉墨贴》、《千字文》、《自言贴》、《古诗四贴》等。
12.怀素(725~785),字藏真,俗姓钱,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
以“狂草”名世,史称“草圣”。
自幼出家为僧,经禅之暇,爱好书法,刻苦临池,采蕉叶练字,木板为纸,板穿叶尽,秃笔成冢,其后笔走龙蛇,满纸云烟,王公名流也都爱结交这个狂僧。
鲁公(颜真卿)亦为之心折,与师旦夕切磋笔法,获益良多。
与张旭齐名,合称“颠张狂素”。
怀素草书,笔法瘦劲,飞动自然,如骤雨旋风,随手万变。
他的书法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而法度具备。
怀素与张旭形成唐代书法双峰并峙的局面,也是中国草书史上两座不可企及的高峰。
传世书迹有《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圣母帖》、《论书帖》、《大草千文》、《小草千文》诸帖。
其中《食鱼帖》极为瘦削,骨力强健,谨严沉着。
而《自叙帖》其书由于与书《食鱼帖》时心情不同,风韵荡漾。
真是各尽其妙。
米芾《海岳书评》:“怀素如壮士拨剑,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
”唐代诗人多有赞颂,如李白有《草书歌行》,曼冀有《怀素上人草书歌》。
13.米芾米芾(fú)(1051~1107),中国北宋书法家,画家。
祖籍山西太原,后迁居湖北襄阳,长期居润州(今江苏镇江)。
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篇二:全国著名书法家艺术简介特邀书法家王家新艺术简介王家新,别署晏园。
1967年出生,祖籍辽宁,财政学博士。
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西泠印社理事,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监事会主席,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客座教授,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馆艺委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院特聘研究员。
曾获得中国书法家协会首届?德艺双馨会员?荣誉称号。
作品被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等收藏。
著有诗集《北溟鱼》、诗词集《颐园诗草》、书法集《中国美术馆当代书法名家作品集——王家新卷》、《王家新书法艺术》、《晏园艺事》等。
王镛,别署凸斋、鼎楼主人等。
1948年生于北京,太原人。
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书法艺术研究室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院长、篆刻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东方美术交流学会副理事长、西泠印社社员。
篆刻作品多次参加中国首届篆刻艺术大展、第10回世界书法文化艺术大展北京巡回展、北京中国画家优秀作品展、澄怀味象—中国画名家邀请展、世纪风骨—中国当代艺术名家展” 、回望·中国当代画家系列展、全国首届中国画邀请展、中国著名画集作品展等大型展览。
曾获得“自然与人——第二届当代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画展”艺术奖、被《书法》杂志评选为201X年“十大年度人物”等。
曾多次主持出版中国著名书法家作品展、国画作品邀请展等展览。
石开,原姓刘,别名吉舟,1951生于福建省福州市,现居北京,青少年时师从陈子奋、谢义耕、何敦仁等先生学艺,主攻书法、篆刻、绘画、诗文。
曾任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览评审委员,全国篆刻展评审委员,全国楹联展评审委员,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中国书法进修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