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化学习题 糖代谢

生物化学习题 糖代谢

第四章糖类代谢一、填空题1. 糖类是含有多羟基的醛类和酮类的化合物,根据其分子大小可分为,和。

2. 生物体内常见的磷酸丙糖有,磷酸丁糖有,磷酸戊糖、、。

3. 蔗糖的生物合成中,葡萄糖的供体形式为,是在酶作用下进行合成。

4. 支链淀粉是在和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要使支链淀粉完全水解需要,,,和的共同作用。

5. α-淀粉酶的作用方式,β-淀粉酶的作用方式是,R酶的作用方式是。

6. 糖原合成的关键酶是,糖原分解的关键酶是。

7. 糖酵解中催化不可逆反应的酶是,和。

8. 磷酸果糖激酶是一类,当ATP和柠檬酸浓度高时,其活性受到,而ADP和AMP浓度高时,该酶的活性受到。

9. 糖酵解中唯一一个被氧化的中间产物是,氧化后形成的产物是。

10. 无氧条件下葡萄糖酵解过程中,有如下三步反应不可逆:葡萄糖→,→1,6-二磷酸果糖;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11. 丙酮酸脱氢酶系包括,,三种酶,,,,,,六种辅助因子。

12. ,,所催化的反应是三羧酸循环的主要限速反应。

13. 1mol葡萄糖经无氧氧化产生乳酸或乙醇净合成 molATP,如在有氧条件下生成丙酮酸可净合成molATP。

14. 一次TCA循环可以有次脱氢过程和次底物水平磷酸化。

15. 磷酸戊糖途径中的6-磷酸葡萄糖酸被氧化和脱羧产生,和。

16. 磷酸戊糖途径的氧化阶段,两种脱氢酶是和,它们的辅酶都是。

17. 糖酵解途径是在中进行,其过程是将葡萄糖转变成的一系列反应。

三羧酸循环在中进行,其过程是将彻底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

18. 酵母在厌氧条件下,由葡萄糖生成的丙酮酸,经脱羧反应生成,后者被还原为;在有氧条件下,脱羧产物氧化为。

19. 中的磷酸基转到ADP上,形成ATP。

这是糖酵解途径中第一个产生ATP的反应。

20. 糖酵解途径中的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受到的抑制。

二、选择题1.在葡萄糖的有氧分解中,在下列哪些中间产物上既脱氢又脱羧:()a.丙酮酸 b. 柠檬酸 c. 琥珀酸d. 草酰乙酸e. 苹果酸2.淀粉磷酸化酶催化支链淀粉降解产生的产物:()a.G b. G-1-P c. G-1-P和极限糊精d. G-6-Pe. G-6-P和极限糊精3.关于三羧酸循环,下列的叙述哪条不正确:()a. 产生NADH+H+和FADH2b. 有GTP生成c. 氧化乙酰COAd. 提供草酰乙酸净合成e. 在无氧条件下不能运转4.下列何种酶是糖酵解过程中的限速酶:()a. 醛缩酶b. 烯醇化酶c. 乳酸脱氢酶d. 磷酸果糖激酶e.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5.下列哪种途径在线粒体中进行:()a. 糖的无氧酵解b. 糖原的分解c. 糖原的合成d. 糖的磷酸戊糖途径e. 三羧酸循环6.磷酸戊糖途径是在细胞的哪个部位进行的:()a. 细胞核b. 线粒体c. 细胞质d. 微粒体e. 内质网7.合成淀粉时,葡萄糖的供体是:()a. G-1-Pb. G-6-Pc. ADPGd. CDPGe. GDPG8.糖酵解中利用甘油醛-3-磷酸的氧化所产生的能量而合成ATP时,其中间物为:()a. 甘油酸-3-磷酸b. 甘油酸-1-磷酸c. 1,3-二磷酸甘油酸d. 磷酸二羟丙酮e. ADP9.下列哪些因素能够抑制柠檬酸循环:()①丙二酸②NADH ③氟乙酸④无氧条件a. 1+2+3b. 1+3c. 2+4d. 2+3+4e. 1+2+3+410. 下列三羧酸循环几步反应中,反应脱氢进而发生氧化磷酸化的是:()a. 草酰乙酸+乙酰CoA→柠檬酸b.α-酮戊二酸→琥珀酰CoAc.草酰琥珀酸→α-酮戊二酸d.琥珀酰CoA→琥珀酸e. 3-磷酸甘油醛→1,3-二磷酸甘油酸11.肌肉、神经组织中,在有氧条件下每1摩尔葡萄糖彻底氧化,能净产生ATP的摩尔数为:()12.39 b.38 c.37 d. 35 e. 3212. 由己糖激酶催化的反应的逆反应的酶是:()a. 果糖二磷酸酶b. 葡萄糖-6-磷酸酶c. 磷酸果糖激酶Ⅰd. 磷酸果糖激酶Ⅱe. 磷酸化酶13.1mol葡萄糖经糖的有氧氧化过程可生成的乙酰CoA:()a. 1molb. 2molc. 3mold. 4mole. 5mol14.一分子葡萄糖经糖酵解途径产生二分子丙酮酸,同时净产生:()a. 4ATP+2NADH+2H+;b. 2ATP+NADH+H+;c. 2ATPd. 2ATP+2(NADH+H+);e. 3ATP 15.三羧酸循环被认为是一个需氧代谢途径,是因为:()a. 循环中的某些反应是以氧为底物b. CO2是该循环的一个产物c. 产生了H2Od. 还原型的辅因子需通过电子传递链被氧化e. 以上都不对16.氨基酸和单糖都有D和L不同构型,组成大多数多肽和蛋白质的氨基酸以及多糖的大多数其构型分别是:()a. D型和D型b. L型和D型c. D型和L型d. L型和L型17.以NADP+作辅助因子的酶是:()a.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b. 果糖二磷酸酶c. 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d. 醛缩酶e. 转酮醇酶18.下列哪个酶既在糖酵解又在葡萄糖异生中起作用:()a.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b. 磷酸果糖激酶c. 己糖激酶d. 果糖二磷酸酶e. 丙酮酸羧化酶19.葡萄糖有氧分解中,从哪种中间产物上第一次脱羧:()a. 异柠檬酸b. 琥珀酸c. 丙酮酸d. α-酮戊二酸e. 草酰乙酸20.在反应式NTP + 葡萄糖→葡萄糖-6-磷酸 + NDP中,NTP代表何物:()a. ATPb. CTPc. GTPd. TTPe. UTP21.在反应式NTP + 草酰乙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NDP + CO2中,NTP代表何物?()a.ATPb.CTPc.GTPd.TTPe.UTP22.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中最终接受底物脱下的2H的辅助因子是:()a. FADb. 硫锌酸c. 辅酶Ad. NAD+e. TPP23.需要“引物”分子参与生物合成的化合物:()a. 蔗糖生成b. 淀粉合成c. 糖异生合成葡萄糖d. 麦芽糖合成e. 以上都是24.丙酮酸激酶是何种途径的关键酶:()a.糖异生b.糖的有氧氧化c.磷酸戊糖途径d.糖酵解e.糖原合成分解25.糖异生过程中NADH+H+来源有:()a. 脂肪酸β-氧化b. 三羧酸循环c. 丙酮酸脱氢d. 3-磷酸甘油醛氧化脱氢e. 磷酸戊糖途径26.下列中间产物中,哪一个不是磷酸戊糖途径的中间产物:()a.6-磷酸葡萄糖酸 b. 赤藓糖-4-磷酸 c. 景天庚酮糖-7-磷酸d.葡萄糖 e. 核糖-5-磷酸三、是非题1. 糖酵解只能在无氧的条件下进行。

()2. HMP途径是以分解磷酸葡萄糖为底物产生ATP和还原力。

()3. 由于酶催化可逆的生化反应,所以淀粉酶既能催化淀粉的水解,也能有效地催化淀粉的合成。

()4. 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肪和氨基酸氧化生能的最终共同通路。

()5. α-淀粉酶、β-淀粉酶不能水解淀粉中α-1,4糖苷键,而作用于α-1,6糖苷键。

()6. 糖酵解途径的终产物是乳酸,乳酸可以在肝脏中经糖原异生作用转变成糖原。

()7. 磷酸戊糖途径的主要特点是葡萄糖直接脱氢和脱羧,不必经过糖酵解途径和三羧酸循环。

()8. 哺乳动物无氧条件下不能存活,因为葡萄糖酵解不能合成ATP。

()9. 乳酸是糖酵解途径和糖代谢有氧途径之间的连接性物质。

()10. 在高等植物中蔗糖酶既可催化蔗糖的合成又可催化蔗糖的分解。

()11. 就葡萄糖降解为丙酮酸所净得的ATP数目来说,葡萄糖的分解比糖原分解更有效。

()12. 剧烈运动后,肌肉酸痛是由于丙酮酸被氧化成乳酸的结果。

()13. AMP是果糖-1,6-二磷酸酯酶的变构抑制剂。

()14. 生物素是丙酮酸脱氢酶系、α-酮戊二酸系脱氢酶的辅酶。

()15. 磷酸丙糖异构酶催化的反应不是糖酵解途径的限速反应。

()16. 三羧酸循环能产生NADH和FADH2,但不产生高能磷酸化合物。

()17. 在淀粉的生物合成过程中,“引子”的产生与D酶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

()18. 由于生物进化的结果,与糖酵解途径不同,三羧酸循环只能在有氧条件下进行。

()19. 蔗糖磷酸化酶能使G-1-P与果糖转化为蔗糖和Pi。

()20. 由于有大量的NADH+H+存在,虽然有足够氧气,但乳酸仍可形成。

()四、名词解释激酶 4. 三羧酸循环糖酵解途径 3.1. 葡萄糖异生2.5. 限速反应6. 回补反应7. 磷酸戊糖途径五、计算题1. 计算1mol乳酸通过TCA循环完全氧化成CO2和H2O生成ATP的mol数(写出计算过程)。

2. 将足量的酵母提取液和200mM葡萄糖,400mM ADP,20mM Pi及少量的ATP和NAD+一起培养。

试问;(1)哪一种试剂是该反应的限制因素?(2)当达到平衡时,葡萄糖和乙醇的浓度各是多少?(3)怎样才能将所有的葡萄糖转化为乙醇?3. 从丙酮酸合成一分子葡萄糖,至少需要多少NADH+H+与电子传递链偶联?(不考虑穿梭作用)六、问答题1. 请写出经典鉴别细胞EMP和HMP途径的实验方法及依据。

2. 在葡萄糖的有氧氧化过程中,哪些步骤进行脱氢反应?在哪些步骤进行脱羧反应?1分子葡萄糖有氧氧化净产生多少分子ATP?3. 磷酸戊糖途径有何特点?该途径有何生理意义?4. 为什么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肪和蛋白质三大代谢物质的共同通路?5. 糖酵解有哪些调节酶?如何实现对糖酵解进程的调控?6. 三羧酸循环的生物学意义有哪些?7. 简要说明三羧酸循环的调控部位及调节方式。

8. 糖异生作用是如何绕过糖分解代谢中的三个不可逆反应过程的?9. 在物质代谢中,丙酮酸是一个重要的中间产物,请写出以丙酮酸为底物的五个不同的酶促反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