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及滑坡防治措施
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村村通公路”工程的进
一步实施,在地形困难路段修建的公路越来越多。受各种条件的限
制,大填、大挖方路段频繁出现,相伴而来出现了较多的路堤边坡
失稳,边坡及路堑边坡坍塌等地质灾难现象,给公路建设、运营带
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公路建设中需要选用合理的方法评价其
边坡稳定性,根据评价结果确定合理的边坡治理措施进而做到既保
证公路运营的安全,又节约投资。由此看来,稳定性评价的方法显
得至关重要。本文对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和滑坡防治措施进行研究,
为二程技术人员在实际工程中选用合理的评价方法和防治措施提供
参考。
1、公路边坡病害的分类
边坡病害可分为以下3类。
1、1滑坡
滑坡是路基山坡土体或岩体由于长期受地下水、地表水活动的
影响使其结构逐渐失去支撑力,在自重的作用下,整体沿着一定软
弱面向下滑动。滑坡按其引起滑动的力学特性来区分,可分为牵引
式和推移式滑坡。牵引式滑坡是下部先滑动,使上部失去支撑而变
形滑动,一般速度较慢,可延续相当长时间,横向张性裂隙发育,
表面多呈阶梯状或陡坎状。推移式滑坡是上部岩土挤压下部岩土体
产生变形,滑动速度较快,滑体表面波状起伏,多见于有堆积分布
的斜坡地段。
1.2崩塌
所谓崩塌是整体岩土块脱离母体,忽然从较陡的斜坡上崩落下
来,并顺斜坡猛烈翻转、跳跃,最后堆落在山脚。其具有突发性,
危害较大,与滑坡的区别是崩塌发生急促,破坏体散开,并有倾倒、
翻滚现象。而滑坡体一般总是沿着固定滑动面整体、缓慢地向下滑
动。
1.3剥落
所谓剥落是指边坡表层受风化,在冲刷和重力作用下,不断沿
斜坡滚落。2边坡稳定性评价依据
在对边坡进行稳定性评价之前,需要搜集工程地质环境资料,
这既是选取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的依据,也是边坡稳定性评价的基
础性资料。它包括自然地理条件、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地震、水
文地质条件等,可以通过查阅历史资料、调查访问及地质勘探获
得”。
2边坡稳定性分析
边坡稳定性分析主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根据2
种方法的评价结果,得出统一结论,确定该边坡的治理措施。
2.1稳定性定性分析
边坡稳定性定性分析能综合考虑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各种因素,
并可快速地对边坡的稳定状况及其发展趋势作出评价。工程中主要
采用的方法是工程地质分析法。它是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价的基础,
主要从自然条件、作用因素等对比分析滑动与稳定之间的关系,判
定边坡的稳定程度。
2.1.1地貌形态及地质条件对比分析
边坡失稳是在一定地质条件下产生的,它的形成具备一定的不
良地质基础,有其发育阶段的微地貌特征和地表迹象。因此,可以
将需要判定边坡稳定性斜坡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
件、软弱夹层和滑带土性质等与四周的稳定斜坡、类似地质条件下
的稳定斜坡和不稳定斜坡及不同滑动阶段的边坡进行对比分析,结
合地质条件的可能变化,分析判定边坡的稳定性。将需要评价的边
坡与四周尚属稳定斜坡的地貌特征进行对比,并对当地类似条件下
的各个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稳定程度的边坡在地貌形态上的特点进
行对比,大致判定边坡的稳定程度。
2.1.2影响因素的变化分析
边坡的稳定性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地壳上升使斜坡变陡,边
坡中后部加载、振动、水及风化作用与卸荷膨胀使土体的强度降低
等,这些均可使下滑力增大而稳定性降低。河岸冲刷和人工切割坡
脚破坏了斜坡前部支撑,致使抗滑力减小而导致边坡稳定性降低,
甚至失稳。水文地质条件改善、恶化条件减缓或消除,边坡滑动后
滑动面变缓、滑体重心降低或在边坡前部抗滑段加载,造成边坡下
滑力减小、抗滑力增大而稳定性提高。因此,采用工程地质工作的
各种手段,如调查、测绘、勘探和试验等找出引起滑动的主次要因
素及其变化趋势,即可定性地判定边坡的稳定性。
2.1.3滑动迹象及其发展变化分析
滑坡在各个发育阶段反映出各不相同的变形迹象,把握了这些
变形迹象就可以判明断坡当前所处的滑动阶段及发展趋势。如滑体
前、后缘地貌的变化,裂缝出现的部位、性质、发育顺序及贯通情
况,泉水及湿地变化情况,滑带及滑体各部分的位移及破坏情况,
边坡岩土破坏发出的声音等等。这些迹象可通过调查、访问、目测
描述和动态观测等获得,这是判定边坡稳定性的直观而可靠的一种
手段。
2.2稳定性定量分析
边坡稳定性定量分析评价是在定性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勘
察所确定的边坡地质剖面,采用静力平衡理论计算拟评价边坡的稳
定系数,根据计算得的稳定系数来评价边坡的稳定性。目前工程中
常用的定量分析评价方法主要是传递系数法。
在应用上述方法分析边坡稳定性时土力学指标的取值是非常重
要的部分,也是关键部分,取值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计算的结果。
边坡稳定系数计算所用计算参数主要有滑体重度、滑带土粘聚力及
内摩擦角,滑带土力学指标可采用试验、查阅类似滑带土相关力学
指标资料和经验综合取值。
3滑坡防治措施
3.1防治原则
在选择滑坡防治措施前,要具体调查地形、地质和水文条件;
认真研究和确定滑坡的类型及其发展阶段;分析形成滑坡的主次要
因素及彼此的联系;结合公路的重要程度、施工条件及其他各种情
况综合考虑。对于性质复杂的大型滑坡,可以绕避时应尽量绕避。
当绕避有困难或在经济上显着不合理时,应视滑坡规模、公路与滑
坡的相互影响程度、防治费用等条件设计几种具体方案比选。对于
可能忽然发生急剧变形的滑坡,应采取迅速有效的工程措施。对于
滑动缓慢的大型滑坡,宜全面规划,分期整治,仔细观察每期工程
的效果,以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对于施工及运营中产生的大型滑
坡,应慎重做出绕避方案或局部改移路线和防治措施相结合的方案
等,在进行全面综合比较后决定取舍。对于古滑坡应采取预防措施,
避免其复活或产生新的滑坡。对于性质简单的中小型滑坡,可进行
整治,路线不需绕避。但应注重调整路线平、纵面位置,以求整治
简单、工程量小、施工方便、经济合理。路线通过滑坡位置,一般
滑坡上缘或下缘比滑坡中部好。滑坡下缘的路基宜设成路堤形式以
增加抗滑力;滑坡上缘的路基宜设成路堑形式,以减轻滑体重量;
对于窄长而陡峭的滑坡,可采用旱桥通过。滑坡整治之前,一般应
先做好临时排水系统,以减缓滑坡的发展,然后针对引起滑坡滑动
的主要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