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数:8820 回复数:47楼主回复作者:leonlaid发表日期:2005-5-17 20:22:09河南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刘景亮豫剧,原名“河南梆子”,俗称“河南讴”、“讴戏”、“土梆戏”,是一个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大剧种。
自看到有关它的文字记载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清代末年,它已流布了河南全省的腹心地域。
建国后更以罕见的速度发展壮大,遍及河南城乡各地,并流布台湾、新疆、甘肃、陕西、湖北、山西、山东、河北、四川、江苏等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
至80年代中期,豫剧从演出团体、从业人数、观众数量等诸多方面跃居全国300多个地方剧种之首。
豫剧有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豫西调等多种地域流派。
当代,豫剧的代表人物有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豫剧五大名旦”,代表五大风格流派,小生赵义庭、须生唐喜成、黑脸李斯忠也成为各具特色的名演员。
建国后的现代戏创作又涌现出高洁、马琳、魏云、王善朴、柳兰芳等“豫剧五大主演”。
活跃在当今国内豫剧舞台上的汤玉英、王清芬、虎美玲、李金枝、谷秀荣、陈淑敏、李树建、朱巧云、王红丽等11位豫剧表演艺术家先后摘取中国戏剧“梅花奖”。
豫剧的特点是生活化、平民化,质朴本色,雅俗共赏。
传统剧目有近千出,在今天比较流行的传统剧目有《抬花轿》、《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秦雪梅》、《大祭桩》、《秦香莲》等;现代戏剧目有《朝阳沟》、《李双双》、《小二黑结婚》、《倒霉大叔的婚事》等。
《风流才子》、《试夫》、《能人百不成》、《王屋山下》、《红果,红了》、《都市风铃声》、《蚂蜂庄的姑爷》、《老子·儿子·弦子》等现代戏剧目,都分别荣获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化部“文华奖”。
⑥6(朱华)●评点豫剧在清代末年成熟之后,一个世纪内,由几个地域分支到各个分支相互融合,再到艺术家多种风格的形成,正好走过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在河南戏剧发展道路上留下了一座座丰碑。
作为一个地方戏剧种能够在它成熟后的百年之内覆盖全省城镇山乡,流布全国16个省区,拥有其他剧种在数量上无法相比的从业人员和观众。
这主要得力于它那自然质朴的风格、生活化乡土化的特点、鲜明强烈的节奏对应了当今观众的审美需求。
今天,豫剧虽然仍被众多民众喜爱,但它的发展也存在着严重问题:观众人数减少,剧团生存困难;包括演员在内的创作队伍青黄不接,文化和艺术素质与时代需要差距太大;对豫剧的特点和发展方向缺乏理论上的把握,继承和改革都比较盲目;虽有《梨园春》和其他业余演出显示的热闹氛围,但缺乏真正受观众欢迎的、代表时代水平的作品。
河南戏剧界应尽快加强队伍培养,加强对豫剧的研究,努力创作观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让这一河南人引为骄傲的地方戏剧种继续保持旺盛生机。
关注楼主收藏转发至天涯微博1#回复作者:leonlaid回复日期:2005-5-17 20:23:00豫剧史话(一)·黄河风歌央视国际2004年03月25日09:47“豫剧,原名河南梆子,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而得名,是全国最大的地方戏剧种之一。
”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厚重、富饶的土地,孕育出璀璨夺目的华夏文明,这一文明是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方式,蘸着血汗铸就的农耕文明史诗。
这一史诗中充满了灵性、深邃的情节和传说,伏羲在这里结网,神农在这里种谷,仓颉在这里造字,夏禹在这里治水……我们的祖先在中原这片土地上顽强地生息,繁衍。
劳动之余和丰收之后的人民,凭着才气和智慧,创造出极富闲情逸致的民间娱乐方式。
这些民间舞蹈,显现出中原人爽朗、朴实、厚重的性情,它们演出时带有麦浪翻滚的香味,有打夯号子铿锵有力的吼声,还有白杨树挺拔的姿态,它们为生活更多地涂上了一道道油彩,为中原大地一日三餐的人们,平添了一道精神大餐,让人们陶醉其中、乐此不疲!这些民间舞蹈,都直接或间接地被豫剧所吸收,增强了戏曲人物表演程式的歌舞化特征。
经过文物部门鉴定,这些骨笛已在漯河市舞阳县的黄土地下沉睡了八千年。
八千年前,河南先民就已经具有了较高的音乐水平。
它的制造,比埃及出现的笛子要早2000年。
《吕氏春秋》记载:“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葛天氏是更为远古的部族首领,其民风: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
活动地就在今日的河南长葛市,人们正是希望葛天氏那种古朴自然、热情奔放的生活状态长存,才把这里叫做长葛。
在豫剧的音乐唱腔里,蕴藏着远古骨笛的遗韵和回响,在豫剧演员的身段动作中,包含着先民葛天氏那豪放的舞姿!少林武术,曾经是少林僧家、俗家弟子修身养性、强身健体、惩恶扬善的一种技能。
历史源远流长、蕴含中华血脉的武术,后来被写意性地吸收进豫剧中。
豫剧传统戏武打中的场面、做打功法及绝活儿等表演,都留有少林武术的影子。
这些都提高了豫剧的观赏性,增强了戏剧的节奏感。
位于中原大地的洛阳、开封、安阳、许昌等历史文化古都,曾发生过许多扣人心弦、耐人寻味的宫廷斗争、官场故事和不同人的情感生活,诸如三国戏、水浒戏、包公戏、杨家将戏、岳家将戏等,经过文人的渲染和改编,流传下来,并成为豫剧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那么,豫剧的源头在哪里?它为何成为几百年来亿万观众爱恨交加,甚至浸入人们血脉的魅力艺术,让我们一同去追寻和感受它吧。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水土不仅滋润着生灵,浸润着血脉,更塑造着地域性格和大众艺术。
秦腔产生于陕西、山西、甘肃一带的高原,面对黄土高坡、莽原大山,人们备感压抑,人生多有苦难的感受,人与环境的对抗多于和谐。
因此,秦腔悲壮,以哭喊为主调,具有高原的风格。
豫剧产生于地势平坦、沃野千里的中原大地,由于中原历代多兵灾,于是养成人们雄阔尚武的心理。
豫剧豪放,以呐喊为主调,具有平原的特色。
既然是中原大地土生土长的戏曲,去探寻豫剧的前身,自然也就接触到了占人口最大多数的普通百姓。
刘景亮:1934年,张履谦对开封相国寺的各种娱乐形式进行了广泛调查,他在《相国寺民众娱乐调查》一书中,记述了一种豫剧形成的观点:豫剧,即河南梆子,是由唱“三截棍“演变而来。
唱三截棍,是旧社会演唱者沿街乞讨的一种艺术化的形式,演唱者腋下夹一长棍,两手拿两根短棍,以短棍作板,长棍做过场,边敲棍边演唱。
同“三节棍”类似的是“莲花落”。
“莲花落”是一种曲艺形式,不同的是,它用竹板打节拍,每段常以“莲花落、落莲花”一类的句子做衬腔成尾声。
“三节棍”和“莲花落”,最为贴近解放前中原农民的情感和命运,与农民的心理具有契合性。
从行腔特点上分析,它们同豫剧有明显的亲缘关系。
后来,“三截棍“由沿街演唱,变为“座唱“,也就是“唱板凳头“,又叫“地摊戏“。
随着时间的流逝,“唱板凳头“又与罗戏和卷戏同台演出。
人们叫它“三下汤”,意思是罗戏、卷戏、梆子戏一锅煮,你方唱罢我登场,分外热闹,这在情感上符合中原农民那种喜爱热闹、渴望热烈的人生本性。
单独的卷戏演出现在在河南已难觅踪影,它冬眠在历史的某个暗室里,没有了色彩,也没有了声响,有的只是剥落的名声和记忆。
只剩下罗戏和豫剧,还在物换星移的舞台上,上演着各自的剧目。
然而,同生命力旺盛的豫剧相比,罗戏要黯淡得多。
罗戏演出偶尔还可以看到,驻马店市有一个罗卷戏业余剧团,通过演出的罗戏,还不时勾起人们对于罗戏独特、久远而温暖的眷恋之情。
当然,今天的罗戏演出与以前的演出面貌已有很大的不同。
在清代初年,罗戏是非常红火的剧种,一个乡村演出罗戏,许多村子的观众争相前来观看。
豫剧在与罗戏同台演出的时候,吸收了罗戏的剧目、音乐、表演样式,同时,豫剧还吸收了俗曲小令、弋阳腔、卷戏、昆曲等戏曲的艺术元素,迅速发展起来。
农民演,农民看,农民艺人加工提炼,这样就促进了豫剧的形成、发展和成熟。
戏曲一旦扎根百姓心中,她的艺术生命就会被大众的心血滋养,被一双双看不见的手呵护。
豫剧在深层文化心理上与普通民众情投意合,其表现形态与延续人类生命的土地和家园一脉相承。
豫剧从它诞生之日起,始终活跃于乡村草台和庙台。
正是基于豫剧对乡村草台的依赖性关系,人们又称豫剧为“草台子戏”,它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盛大节日及婚丧嫁娶时广泛采用的一种大众娱乐方式。
这一剧种的出现,为日常生活注入了非凡的灵气。
其演出内容大多表现忠奸善恶、邻里家事和儿女恋情,她所传达的“情”,为农民大众内心的情;她所崇尚的“义”,为兴邦兴业之义,它和着民众的呼吸和心跳的节奏,而成为一门综合表演艺术。
乡间草台的开放式结构,促使豫剧必须用粗犷、夸张、开阔的肢体语言和唱腔,来表现人物的特定情感,加上伴奏中二弦、高音三弦和尖子号的交织与轰鸣,营造出一种大气磅礴、酣畅淋漓的气势。
豫剧所演人物均由百姓心目中的模式铸造而来,用平民的眼光,透视芸芸众生;用百姓的口吻,道出世间善恶。
无论帝王将相、宫妃闺秀,都带有几分泥土气、乡村气,自然也免不了粗俗气。
豫剧,是一个承载了人们喜怒哀乐、苦辣酸甜的场,几百年来,民众生活中的情绪可以在这个场中得到寄托和宣泄,演员和观众同时沉醉在这个场内,从而找到了精神的家园。
演出带给人以生存的意义,因此,豫剧表演大师常香玉曾说“戏比天大”。
在清代末年,豫剧已经占据了河南省的整个中心地域,东到商丘,南到驻马店,西到义马,北到滑县。
豫剧成了河南民众第一文化娱乐形式,其演出队伍和演出规模已成兴旺之势。
这是人们存放了近百年的戏单,它记忆着豫剧初显灵光的一幕。
清未民初,河南梆子在开封的演出已趋于成熟,《重修明皇宫碑》中记载的大量演员、班社,都是演唱河南梆子的。
朱仙镇为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镇,它曾经是清朝乾隆年间两个培养豫剧人才的地方之一,即“蒋门”所在地。
现在,它虽因河道的干涸而逐渐衰落,可在历史文化传承中,依然可以看到,朱仙镇戏曲对人们生活的巨大影响2#回复作者:leonlaid回复日期:2005-5-17 20:25:00豫剧史话(一)·黄河风歌央视国际2004年03月25日09:47梆子是豫剧音乐的骨头和灵魂。
我们在这些根植沃土,笑对蓝天的枣林之中,我们仿佛已经触摸到了豫剧艺术的成长脉络。
凭着豫剧那富有节奏的梆子声,深入历史的缝隙,我们还是找到了关于豫剧萌芽的丝丝光亮。
在清代乾隆十年编修的《杞县志·风土风俗志》上记载:“愚夫愚妇,多好鬼尚巫,烧香拜佛,又好约会演戏,如逻逻、梆、弦等类。
“同时期创作的小说《歧路灯》,则是一部纪实性很强的作品,书中第95回写道:“本地土腔大笛嗡,小唢呐、朗头腔、梆罗卷……这两部书中提到的“梆“和“梆罗卷“是否就是河南梆子呢?根据调查,河南邓县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有个梆罗卷剧团,1945年才解体。
这是一个河南梆子戏、罗戏、卷戏同台演出的戏剧团体。
它们的演出形式往往是三位一体化的,密不可分。
因此,可以判定,在乾隆年间,豫剧,也就是河南梆子、土梆子已经出现了。
豫剧的出现,同清代的社会文化背景为其提供的戏曲土壤,是不可分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