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腥草治痔疮魚腥草汉痔疮治痔疮:鱼腥草,煎汤点水酒服,连进三服。
其渣熏洗,有脓者溃,无脓者自消。
新闻网页贴吧知道MP3图片视频百科文库帮助|设置首页自然文化地理历史生活社会艺术人物经济科技体育图片数字博物馆核心用户百科商城全新上线抢鲜体验鱼腥草求助编辑百科名片鱼腥草鱼腥草为三白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蕺菜的干燥水上部分。
产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各省。
名见《名医别录》。
唐苏颂说:"生湿地,山谷阴处亦能蔓生,叶如荞麦而肥,茎紫赤色,江左人好生食,关中谓之菹菜,叶有腥气,故俗称:鱼腥草。
"中文名称:鱼腥草外文名称:chameleon别称:岑草、蕺、菹菜、紫背鱼腥草界:植物界科:三白草科分布区域:分布于陕西、甘肃及长江流域以南各地目录概述科学分类营养成份药品简述禁忌化学成份药理作用1.提高机体的免疫力2.抗菌的作用3.抗病毒作用4.利尿的作用5.防辐射的作用6.和TMP配伍作用7.病原微生物作用8.对免疫系统的作用9. 抗肿瘤作用10.抗炎作用11.其他作用12.毒性应用价值临床应用选方偏方1.常用选方2.疾病配方3.常用方剂4.单方验方文献论述功效做法鱼腥草美食菜谱1.凉拌鱼腥草(一)2.凉拌鱼腥草(二)3.鱼腥草蒸鸡4.鱼腥草炒鸡蛋5.鱼腥草肉丝6.鱼腥草烧猪肺故事传说故事一故事二故事三生药材鉴定1.性状鉴别2.显微鉴别3.理化鉴别4.药物应用鉴别生药物栽培1.生物学特性2.栽培技术3.田间管理概述科学分类营养成份药品简述禁忌化学成份药理作用 1.提高机体的免疫力2.抗菌的作用3.抗病毒作用4.利尿的作用5.防辐射的作用6.和TMP配伍作用7.病原微生物作用8.对免疫系统的作用9. 抗肿瘤作用10.抗炎作用11.其他作用12.毒性应用价值临床应用选方偏方1.常用选方2.疾病配方3.常用方剂4.单方验方文献论述功效做法鱼腥草美食菜谱1.凉拌鱼腥草(一)2.凉拌鱼腥草(二)3.鱼腥草蒸鸡4.鱼腥草炒鸡蛋5.鱼腥草肉丝6.鱼腥草烧猪肺故事传说故事一故事二故事三生药材鉴定1.性状鉴别2.显微鉴别3.理化鉴别4.药物应用鉴别生药物栽培1.生物学特性2.栽培技术3.田间管理展开编辑本段概述鱼腥草-原植物鱼腥草出自《名医别录》。
唐苏颂说:“生湿地,山谷阴处亦能蔓生,叶如荞麦而肥,茎紫赤色,江左人好生食,关中谓之。
菹菜,叶有鱼腥气,故俗称鱼草”。
宋·苏恭《苏沈良方》:“蕺菜生湿地山谷阴处,亦能蔓生。
叶似荞麦而肥,茎紫赤色。
山南、江左人好生食之。
关中谓之菹菜。
”鱼腥草为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全株有腥臭味;茎上部直立,常呈紫红色,下部匍匐,节上轮生小根。
叶互生,薄纸质,有腺点,背面尤甚,卵形或阔卵形,长4~10厘米,宽2.5~6厘米,基部心形,全缘,背面常紫红色,掌状叶脉5~7条,叶柄长1~3.5厘米,无毛,托叶膜质长1~2.5厘米,下部与叶柄合生成鞘。
花小,夏季开,无花被,排成与叶对生、长约2厘米的穗状花序,总苞片4片,生于总花梗之顶,白色,花瓣状,长1~2厘米,雄蕊3枚,花丝长,下部与子房合生,雌蕊由3个合生心皮所组成。
蒴果近球形,直径2~3毫米,顶端开裂,具宿存花柱。
种子多数,卵形。
花期5-6月,果期10-11月。
鱼腥草是治肺痈之要药。
[1]编辑本段科学分类界:植物界Plantae门:被子植物门Magnoliophyta纲:双子叶植物纲Magnoliopsida目:胡椒目Piperales科:三白草科Saururaceae属:蕺菜属Houttuynia种:鱼腥草H. cordata二名法Houttuynia cordataThunb.编辑本段营养成份鱼腥草每100克鱼腥草的营养成分鱼腥草植物形态(20张)碳水化合物0.3克膳食纤维0.3克维生素A575微克胡萝卜素3450微克维生素C70毫克钙123毫克磷38毫克钾718毫克钠2.6毫克镁71毫克铁9.8毫克锌0.99毫克铜0.55毫克锰1.71毫克编辑本段药品简述药名:鱼腥草汉语拼音:YúXīnɡCǎo 英文名:herbahouttuyniae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outtuynia cordata Thunb. 别名:折耳根、臭菜、侧耳根、臭根草、臭灵丹、朱皮拱。
性味:性微寒,味苦。
归经:归肺经、膀胱、大肠经。
功能:清热解毒;排脓消痈;利尿通淋。
主治:肺痈吐脓;痰热喘咳;喉哦;热痢;痈肿疮毒;热淋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25g,不宜久煎;或鲜品捣汁,用量加倍。
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
药材基源:为三白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蕺菜的干燥水上部分。
生态环境:生长于沟边、溪边及潮湿的疏林下。
资源分布: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各省。
采收和储藏:夏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采收,洗净,阴干用或鲜用。
编辑本段禁忌1.虚寒症及阴性外疡忌服。
2.《名医别录》:多食令人气喘。
3.孟诜:久食之,发虚弱,损阳气,消精髓。
编辑本段化学成份鱼腥草-原植物地上部分含挥发油、内含抗菌有效成分癸酰乙醛(decanoy acetaldehyde),月桂醛(lauric aldehyde),a-蒎烯(a-pinene)和芳樟醇(linlool),前两者并有特异臭气。
还含甲基正壬基甲酮(methyL-n-nonylketone),樟烯(camphene),月桂烯(myrcene),柠檬烯(limonene),乙酸龙脑酯(bornyl acetate),丁香烯(caryophellene)。
通常所说的鱼腥草素指的是癸酸乙醛的亚硫酸氢钠的加成物。
另含阿福甙(afzelin),金丝桃甙(hy-perin),芸香甙(rutin),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以及β-谷甾醇(β-sitosterol),硬脂酸(stearic acid),油酸(oleic acid),亚油酸(linoleicacid)。
叶含槲皮甙(quercitrin),花和果穗含异槲皮甙(isoquercitrin)。
主要成分全草含挥发油,其中有效成分为癸酰乙醛(即鱼腥草素,Decanoyl acetaldehyde)、月桂醛(Lauraldehyde),2-十一烷酮(2-Undecano- ne),丁香烯(Caryophyllene),芳樟醇(Linalool)、乙酸龙脑酯(Bornyl acetate),α-蒎烯(α-Pinene)、莰烯(Camphene)、月桂烯(Myrcene)和d-柠檬烯(d-Limonene)、甲基正壬基酮(Methyl-n-nonyl- ketone)、癸醛(Capric aldehyde)、癸酸(Capric acid).花、叶、果中均含有槲皮素(Quercetin)、槲皮甙(Quercitrin)、异槲皮甙(Isoquercitrin)、瑞诺甙(Reynoutrin)、金丝桃甙(Hyperin)、阿夫甙(Afzerin)、芸香甙(Rutin).尚含有绿原酸(Chlorogenic)、棕榈酸(Palmitic)、亚油酸(Linoleic acid)、油酸(Oleic acid);氯化钾、硫酸,以及β-谷甾醇(β-Sitosterol )和蕺菜碱(Cordarine).编辑本段药理作用1.提高机体的免疫力鱼腥草可以增强WBC的吞噬能力,提高血清备解素,在治疗慢性气管炎时,合成鱼腥草素可使患者WBC对白色葡萄球菌的吞噬能力明显提高,血清备解素明显升高。
家兔每日肌肉注射鱼腥草素8mg。
连续给药3天后,血清中备解素也明显升高,鱼腥草提高机体免疫力,对感染性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2.抗菌的作用复方鱼腥草合剂鱼腥草中提得一种黄色油状物,对各种微生物(尤其是酵母菌和霉菌)均有抑制作用,对溶血性的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杆菌、卡他球菌、肺炎球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也有作用,人工合成的癸酰乙醛亚硫酸氢钠加成物称为合成的鱼腥草素。
合成的十二酰乙醛亚硫酸氢钠加成物称为新色腥草素,体内外实验对多种细菌均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耐青霉素MIC为62.5-80mcg/ml,对流感杆菌为1.25mg/ml。
普拜氏液体培养基上对结核杆菌H37RY株为16mcg/ml。
在改良的苏通氏半固体培养基上则为25mcg/ml,其钾盐为12.5mcg/ml。
合成的鱼腥草素异烟腙对TB杆菌有较强的作用,其MIC为0.78-3.1mcg/ml,对感染TB的小鼠。
能明显的延长生存时间,每鼠1mg腹腔注射能使小鼠存活期延长62天,拌食喂饲疗效更好。
3.抗病毒作用用人胚肾原代单层上皮细胞组织培养,鱼腥草煎剂(l:10)对流感亚洲甲型京科68-1株有抑制作用,并能延缓孤儿病毒ECHO11的生长。
朱宇同报道:用乙醇提取得到几个非挥发油部份。
其中鱼腥草素Ⅲ对流感病毒感染小鼠有预防性保护作用,对EMC和HSVⅡ作用不明显,合成鱼腥草素的衍生物亦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
鱼腥草提取物(4g生药/ml)对复流感病毒感染的小鼠有明显预防保护作用。
而对脑心肌炎病毒及疱疹病毒Ⅱ型感染无明显保护作用。
并证明鱼腥草抗流感病毒成分不在挥发油部分,而在非挥发物中。
体外实验证明鱼腥草水提液可以抑制1型和2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具体机理为抑制病毒复制所需的转录因子活性。
4.利尿的作用用鱼腥草提取物灌流蟾蜍肾或蛙蹼,能使毛细血管扩张,增加血流量及尿液分泌,从而具有利尿的作用。
其作用可能由有机物所致,钾仅起增加利尿的附加作用,直接作用时,能使钩端螺旋体活动减弱-死亡—裂解,亦能推迟人工感染钩端螺旋体的豚鼠的发病期。
5.防辐射的作用基础鱼腥草是惟一在原子弹爆炸点能顽强再生的中药材。
鱼腥草具有抗辐射作用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且无任何毒副作用,不仅适用于空勤人员,也适用于经常接近辐射源的人员,如X光机和电脑操作人员,以及常看电视的人群。
电脑一族必吃的防辐射食物。
6.和TMP配伍作用和TMP配伍作用的研究,张永恒报道,0.75mg/ml鱼腥草组和0.75mg/ml鱼腥草-7.5mg/mlTMP配伍组对比(t=5.6)P<0.001,有非常显着的差异性。
0.75mg/ml鱼腥草素-7.5mg/mlTMP配伍组与7.5mg/mlTMP 组对比(t=2.78)P<0.01,差异显着。
说明二者合用的抑菌作用比单用为优,二者有协同作用。
0.1ml/ml鱼腥草挥发油无抑菌作用,0.1ml/ml鱼腥草挥发油-7.5mg/mlTMP配伍组和7.5mg/mlTMP组对比(t=4.2)P<0.001,有极显着拮抗作用,说明鱼腥草挥发油能降低TMP的抑菌作用。
但亦有例外,二者配伍能增强抗副伤寒及宋内氏痢疾杆菌的作用,故在肯定拮抗作用的同时,亦不应忽视对个别菌株有协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