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资本论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资本论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 劳动力的价格尽管在名义上不变甚至有所上升,实际上劳 动力的价格可能降低到劳动力的价值以下。因为工作日的延
长和劳动强度的增加,超过了一定的点,会使劳动力耗费以
几何级数增加,使劳动力的再生产和发挥作用的条件遭到破 坏。即使较高的工资也补偿不了这种损耗。
由资本关系来说明(第588页第2段—589页第3段)。
• 同历史地发展起来的社会劳动的生产力一样,以自然为条
件的劳动的生产力也表现为合并劳动的资本的生产力。
• (4)批判剩余价值起源于劳动生产力的谬 论(第590页第1段—592页)
• 李嘉图没有研究剩余价值的起源,把剩余 价值看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东西,把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看成永恒的。他在谈到劳动生 产率时,没有在其中寻找剩余价值的原因,只 是研究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原因 。相反,李嘉
系的角度来看,生产劳动的概念缩小了。
•
资本主义的生产不仅是商品生产,它实质上是剩
余价值的生产。只有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是生产劳动 。
工人单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已经不够了,他必须生产 剩余价值。 只有为资本生产剩余价值或者为资本自行
增殖服务的工人才是生产工人。生产工人的概念绝不 只包含活动和效果之间的关系,工人和劳动产品之间 的关系,而且还包含着一种特殊的生产关系。这种生
力的加速损耗就会发生。提高劳动生产率,会使劳
动力价值下降,剩余价值增加。
•
• 第四,从相对剩余价值来看。提高劳 动强度和提高劳动生产率都能缩短必要劳 动时间,增加相对剩余价值。撇开超额剩 余价值情况,劳动生产率提高只有在工人 必要生活资料部门里发挥作用,才能降低 劳动力价值,增加相对剩余价值。不管什 么部门,只要劳动强度提高,就能缩短必 要劳动,增加剩余价值的量。
• 随着资本主义分工的细化,劳动过程本身协 作性质的发展 ,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 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为了从事生产,现在不 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 完成它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在劳动过程中, 直接或间接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都是生产劳 动。
•
从价值增殖过程的角度,或者从资本主义生产关
•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后,自然条件,特别是土壤的肥
沃程度,影响剩余价值量。但是绝不能反过来说,最肥沃的
土地最适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长。最早出现资本主义生
产的地方不是热带,而是温带。形成社会分工的自然基础,
并促使人们支配自然的,不是土壤的绝对肥力,而是它的差
异性和自然产品的多样性。人们征服自然界,改进劳动工具,
入死的机构。这就意味着劳动不仅在形式上隶属于资本, 而且在实际上隶属于资本。于是产生了典型的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资本对劳动的强制主要从事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
在以上两种剩余价值生产的产业资本之外,
还有一些中间形式的资本。如前资本主义的商业
资本和高利贷资本。它们没有使生产者在形式上
和实际上隶属于资本,它是在生产过程之外剥削
•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
前提;相对剩余价值以资本对劳动的实际隶属为基础。绝
对剩余价值是劳动对资本的形式隶属。在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建立之初,劳动者转化为雇佣劳动者,劳动和劳动过程
隶属于资本,劳动过程成为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劳动在
资本主义关系上隶属于资本,这时生产力并没有发生重大
变化,工人需要一定的技术,是工人操作工具。剩余价值 生产主要采取延长工作日的方法,即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发生变化。劳动过 程采用分工和机器生产,技术条件和劳动组织发生了根本 变化。劳动者成为部分劳动者,工人被当作活的附属物并
• 李嘉图第一个严密地表述了上述三个规 律。他的缺点:一是没有认识到这些规律以 工作日长度和劳动强度两个因素不变为前提。 二是同其他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样,没有研 究剩余价值本身,只是研究它的具体形式利 润、地租等,并且混同了剩余价值率和利润 率。
• 2、工作日和劳动生产率不变,劳动强度可变
• 第一、从单位时间产品总量来看。提高劳动强 度与提高劳动生产率一样,会增加同一工作日的产 品总量。
• (2)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第583页 第2段—585页第1段)
•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构成资本主义制度的一般基础,并
且是相对价值生产的起点。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延长工作日
超过劳动力价值等价物以上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
余价值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 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它是以工作日绝对地延长 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为起点的。
响劳动力的价值,按照相同的方向影响剩余价值。
•
第三,剩余价值的增加或减少始终是劳动力价值相应
减少或增加的结果。而绝不是这种减少或增加的原因。
• 根据这个规律,剩余价值的变化是以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所引起的劳动力价值的变动为前提的。剩余价值量变化的 界限是以劳动力价值新的界限确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
劳动力价格下降,只要下降了的劳动力价格高于劳动力新 价值的最低限度,工人的生活资料量会增加。劳动力价值 下降,资本家的剩余价值量增加,生活资料量比工人增加 的幅度更高,工人与资本家生活状况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深。
按照它的价值出卖的;2、劳动力的价值是由平均工
人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决定的,3、劳动力的价格不
少于它的价值。
•
在这种假定条件下,影响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
相对量的有三对因素:1、工作日长度或劳动外延量;
2、正常劳动强度或劳动的内含量;3、劳动生产力。
这三个因素有不同的组合,后面四节就是分析这种不
同的组合。
产关系把工人变成资本增殖的直接手段,因此成为生 产工人不是一种幸福,而是一种不幸。(马克思这里 举了教育的例子。教师的劳动是生产劳动。可讨论)
• 资产阶级古典学派把剩余价值的生产看成工人的决 定性特征。但是他们对剩余价值的理解不同,因此对
生产劳动与生产工人的定义不同。重农学派认为只有 农业的劳动是生产劳动,只有农业才生产剩余价值 (纯产品)。斯密认为只有直接同资本交换的劳动才 是生产劳动,同收入交换的劳动是非生产劳动。
• 第五,关于劳动强度的普遍的社会标准。 如果一切产业部门的劳动强度都同时相等 地提高,新的提高了的强度就成为普通的 社会的正常强度,因而不再被算作外延量。 这仅就一国国内而言,平均的劳动强度在 不同的国家仍然是不同的(第600页第3 段)。
•
3、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不变,工作日可变
•
第一,工作日缩短。在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不变条件
小生产者的剩余劳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后
的家庭劳动,虽然形式上属于中间形式资本,但 是劳动者要受到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
•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只需要劳动对资本的形式 隶属。但是从另一方面看,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
方法同时也是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因为通 过提高劳动生产力,使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
劳动时间延长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在社会上
普遍使用后,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加多的剩余价值, 便无限度地延长工作日成为社会各部门普遍现象。
在当时的机器大工业生产中,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和相对价值生产是同时进行的。(第584页第2段)
• 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既有联系,又 有区别。从表面上看,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 价值两者的区别似乎是不存在的。相对剩余价值 是绝对的,因为它以工作日绝对超过必要劳动时 间为前提。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的,因为它以劳 动生产率发展到把必要劳动时间限制为工作日的 一个部分为前提。但是只要涉及到提高剩余价值 率问题,两种形式之间的差别就可以感觉到了。 假定劳动力按其价值支付,那么,或者是劳动生 产力和劳动强度不变,剩余价值率就只有通过工 作日的绝对延长才能提高;或者工作日的长度已 定,剩余价值率就只有通过缩短必要劳动而相对 地增加剩余劳动来提高。
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 余价值生产
凤翔编制
• 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 值生产
• 马克思根据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第三篇分析了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四篇分 析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但是实际上这两种 剩余价值生产形式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 根据综合与分析的方法,在第五编把绝对 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综合起来,论述 两者的区别和联系以及数量变化规律。
•
第十五章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
•
上一章考察了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本
质问题。现在要考察剩余价值量的变化规律。剩余价
值的本质是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关系,它在量上的
表现就是劳动力价格与剩余价值量的对立运动。本章
考察剩余价值量的变动规律。为了研究劳动力价格和
剩余价值量的变化,作了几个假定前提:1、商品是
• 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 • (1)资本主义意义上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
动(第581页—583页第1段)。 • 资本主义条件下,从劳动过程的角度看,生产
劳动的概念扩大了。
• 关于生产劳动的定义,第五章指出撇开劳动过 程的各种具体形式,从劳动过程的结果来看,直 接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是生产劳动。这个定义对 于作为整体来看的总体工人是 正确的,但是对于 总体工人的每一个单个成员来说,它就不再适应 了。
低,提供剩余劳动也少,依靠剩余劳动生活的人数
也较少。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依靠剩余劳动生 活的人大大增加,资本关系是在较高劳动生产率基 础上产生的,这种较高的劳动生产力不是自然的恩 惠,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 劳动生产率和自然条件是相联系的(第586页 第2段)。外界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为生活资 料的自然富源和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自然条件越 好,维持劳动者自身需要的生活资料 的必要劳动 时间越少,为别人提供剩余劳动时间就越多。
图学派则公开宣称劳动生产力是利润(应读作 剩余价值)产生的原因。对于剩余价值的起源 问题,李嘉图学派进行回避,没有解决。资产 阶级经济学家本能地意识到深入地研究剩余价 值起源这个爆炸性问题是非常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