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条件下社会舆情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实践时间:2012年1月—2月
实践地点:
实践主题: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舆论的特点、现状以及政府部门、检查机关应以何种方式面对社会舆情
实践参与者:
现将此次社会实践的有关调查结果与个人认识陈列如下: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对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已成为信息集散地和社会舆论放大器。
如何对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的引导,构建和谐的网络环境,推进和谐社会发挥重要作用,化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管理已成为毕节地区政府舆情监控重要工作任务之一。
一、网络舆情的特点与现状
(一)特点
据第25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3.84亿,稳居世界第一位。
网民规模的持续不断扩大、所占绝对的比重都意味着网络舆情与传统媒体下的社会舆论诸多不同。
1. 微博传播和网民围观越来越成为舆情热点的重要表达形式[1]
从“开房局长”到郭美美事件,从小悦悦到天价名片,微博俨然成为新时代的另大网络媒体。
微博传播的各种“真相”以每秒数百数千的传递,一层层的接力,从而形成一个社会热点。
在传播信息的快速化、便捷化,以及能瞬间点燃网络群体效应的多重作用之下,许多社会事件通过微博快速演变成舆情热点。
微博日益成为网民收发信息的首选载体之一,已渗透到网民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舆情热点的重要表达形式。
2. 对民生问题的关注更加广泛、更加强烈
在中国所有的民生问题中,没有比物价的稳定更让老百姓关心和敏感的了。
近两年来,众多农副食品和日用品接力涨价,民众生活成本日益增
加,持续强烈地牵动着人们的神经,从而成为舆情焦点。
从“蒜你狠”、“姜你军”到“豆你玩”,再到后来的“糖高宗”、“苹什么”、“油你涨”,一个接一个的网络热词都以黑色幽默的形式传递出同一种民生焦虑。
让民众极为“纠结”的还有房价居高不下,楼市调控政策频频发力,中央所下决心之大、动用的政策工具之多前所未有,然而一些地方的房价依旧不降反升,考验着民众的信心。
目前,楼市泡沫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危害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房地产市场已成为各种社会矛盾、各种不合理现象错综交织的节点,下大力气解决好民众住房保障问题成为社会的高度共识。
此外,收入分配、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大学生就业、看病难看病贵、食品安全问题、教育改革、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与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众多问题也屡屡成为民众关注的热点话题,演绎出一个又一个的舆情热点。
(2) 现状
2011年,《人民日报》与人民网联合进行关于“网络监督”的网上问卷调查也显示,当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全国93.3%的网民选择网络曝光。
当前,无论是交通、能源、工业、生态、旅游、农业等重大项目的建设问题,还是民生问题,无论是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还是网民对重要部署、重大决策、突发事件的思想反映,经由网络传播,就会立即引起网民关注。
主要表现为:一是国家、地区发展问题;二是涉及政府系统、各级行政管理方面;三是衣食住行、安全等民生问题
二、加强对社会舆论引导的现实性与必要性
网络舆情的快捷性与丰富性对传统的舆论监督与管理体制冲击很大。
如果网络舆情事件处置不当,缺乏有效应对技术手段及网络舆情专业素养,极易造成网络舆情工作的滞后与被动,影响政府机关社会形象,影响政府权威和公信力,进而破坏政治生活秩序,并对社会和谐稳定形成严重威胁。
网络宣传是把双刃剑,加以正确引导会迅速扩大正面影响,反之,不加以引导,任其自由发展往往会夸大或歪曲事实,从而造成极
大的负面影响,形成危急的网络舆情。
[2]
三、如何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管理
(一)思想宣传类门户网站的建立
根据网络舆情监督工作的需要,成立网络舆情领导组、网络舆情监测组、网络舆情调查组、网络舆情反馈组,开展网络舆情的监测、评估、预警和应对工作。
及时捕捉舆情苗头,及早处理。
要转变思想,不能狭隘地认为了解舆情、应对舆情是个别部门的事,要从维护党和国家形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出发。
加强学习,学深学透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增强政治鉴别力。
要勤观察,善思考,把握发展趋势。
对群众反映集中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反映有关部门协调沟通,确保移送后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突出抓好各级门户网站绿色通道的建设。
把宣传门户网站建设成为征求意见、网上受理、在线交流、咨询问答、网上展览等多功能有序整合的统一平台,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当前社会矛盾,理性合法表达诉求。
(2)舆情工作部门的建立
针对错假信息,虚假谣言与报道等情况,应当给予正面引导,首先设立新闻发言人,新闻发言人可选择综合素质高、组织工作业务全面的领导干部担任,主要职责是在一些重要工作中代表组织部门做好信息发布和疑问解答。
其次,要有高素质的媒体评论员。
其主要职责是做好日常信息的收集分析,以及在舆情发生时的引导、应对等。
此外,有条件的可建立一支顾问队伍。
顾问可邀请一些公共危机处理专家担任,主要是在舆情发生后能够为做好危机处理提供指导和咨询。
(三)设立舆情应急预警系统。
按照网络舆情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将网络舆情分为特大(I 级)、重大(Π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个等级,具体区分为红、黄、橙、蓝“四色预警”,第一时间上报有针对性网络舆情,快速建立与相关部门和单位稳定、顺畅、高效的联动机制,适时、规范地发布权威
信息,掌握权威信息发布的主导权持。
参考文献:
[1]《红旗文稿》网络版 2011年8月
[2]《新形势下应对舆论媒体的思考与研究》,沈月芬,2008年学院:商学院班级:10人资1W 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