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小水滴的旅行》教案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小水滴的旅行》教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小水滴的旅行》教案
【教材】六年制——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选择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式,设计研究问题的方案;将实验中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推理,揭示自然现象;将探究结果与当前所承认的科学知识相比较,修正自己的结论;能够运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小水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变化。

2、通过探究云、雾、雨、雪、露、霜等的成因,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变化;认识到水循环对人类的影响。

3、使学生认识到水在自然界里是永恒变化和运动的,向学生进行科学自然观的教育。

从学生已掌握的“蒸发”、“沸腾”、“凝结”以及“水的三态变化”开始探索,搜集有关水不同形态的图片,欣赏水的形态美。

观察生活中水的状态变化。

【案例背景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水循环》的最后一课。

遵循小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发展需要,以学生对小水滴在自然界中不同状态的生活体验为基础,通过研究小水滴的不同变化,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教科书展示“露和霜”、“雾和云”、“雨和雪”三个专题研究方案,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专题研究。

在选择研究专题上给学生一
个指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选择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式,自行确立研究专题,设计研究方案进行探究。

每个研究专题既是整个课题的一部分,又是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探究过程。

探究活动,我设计了四个活动:一是探究小水滴在自然界中变化莫测,它会变成什么。

二是实验模拟降雨过程。

三是小水滴在自然界中的旅行活动。

四是水循环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为了让学生意识到,尽管水在自然界中不停地循环,但淡水资源却极为贫乏,节约淡水应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在拓展活动中,让学生举办一期主题为“小水滴的循环旅行”班报。

【教学过程描述】
一、情境导入:
教师播放视频:水的故事。

学生欣赏视频。

师解说:你猜水会到自然界哪些地方旅游去了呢?
引导学生猜想:小水滴在自然界可能变成了……
学生到讲台前,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水的不同形态的图片。

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播放课件《小水滴的变化》:小水滴在自然界中可能变成了雨、雪、霜、露……。

学生观看。

二、猜想——探究:小水滴为什么会以不同的状态在自然中出现呢?
(一)谈话:我们知道了小水滴在自然界中可能以不同的形态的存在着,那为什么会这样呢?
学生讨论、猜想各种形态是怎样形成的?绘制流程图。

学生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流程图。

(二)分组设计探究方案并进行实验验证
师:下面我们以专题的形式进行研究。

(根据猜想设计研究雾和云、露和霜、雨和雪的形成方案)
学生分组交流所要研究的专题的资料,设计研究方案。

交流研究方案
分组进行实验验证,教师巡视指导。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三)汇报交流
研究雾和云的小组进行汇报。

学生汇报:联系实际想到,做饭时锅里冒出的热气变成白雾,用酒精灯加热烧瓶内的水,冒出的气体变成雾。

猜想可能是水蒸气受冷变成的。

(学生汇报时,教师配以课件演示讲解)
研究露和霜的小组进行汇报。

猜想可能是空气中的水蒸汽受冷凝结而成,因此把盛冰的铁桶放在空气中,不久就会发现铁通外币挂满了小水珠,如果空气温度很低,估计能结霜。

(学生汇报时,教师配以课件演示讲解)
研究雨和雪的小组汇报模拟降雨过程。

学生通过交流、分析、归纳,获得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聚集滴下形成雨的认识。

(学生汇报时,教师配以课件演示讲解)
教师指导学生比较猜测与探究结果的异同点。

(四)总结雨雪的形成
师:根据我们刚才的降雨模拟实验,来推测推测自然界中的雨是怎样形成
的?
学生说出自己的推测来。

教师课件演示讲解:雨来自云,当云中的这些小水点或小冰晶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会向下降落。

如果低空气温高于0℃,降落下来的是水滴,就是雨。

提问:我们知道了雨的成因,那么雨和雪有什么不同呢?下雪时和下雨时气温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推想出雪的成因。

教师小结:在寒冷的冬季,低空气温在0℃以下,小冰晶在降落过程中不会融化,这就是雪。

(五)交流总结小水滴在自然界中的变化
1.学生多种形式交流:画小水滴旅行路线图、文字描述、制作模型等方式表达。

教师根据描述,课件链接视频播放小水滴的变化,让学生整体把握水循环过程。

师:我们把自己的探究结果与学习的水循环资料卡相比较,来检查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

学生进行相互比较、交流、汇报。

三、练习拓展延伸
1.讨论:雨和雪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学生雨雪天的生活体验谈感受,交流课前搜集的雨雪与我们生活关系的资料。

教师播放雨雪与生活关系的资料。

2.谈话:我们知道了雨雪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在需要雨时候,还可以进行人工降雨,我们一起来看人工降雨的资料卡。

学生学习资料卡。

3.了解:水循环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教师出示一组关于水循环对生活关系的图片,提问: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学生根据图片来回答问题。

讨论:水在自然界不停地循环,为什么还要节约用水呢?
学生讨论、交流,充分发表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这个环节很好体现了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教师播放课件《节约用水的重要性》,来增强学生的节水观念。

【让学生意识到,尽管水在自然界中不停地循环,但淡水资源却极为贫乏,节约淡水应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要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这个环节也很好地促进了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4.拓展活动:
让我们办一期主题为“小水滴的循环旅行”班报吧!
体会与反思:
本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用多媒体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高度注意,
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要使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前提条件。

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乐于学习。

心理学实验表明,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声音、图片、录象、多媒
体课件等直观教具,能调动学生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并使大脑保持兴奋状态,能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创造良好的条件。

如在上《小水滴的旅行》一课时,我讲水循环部分的内容,就利用多媒体展示的,这样,不但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丰富了他们的想象。

二、通过实验发展学生的猜想能力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

”猜想是创新的前奏,学生们提出的各种猜想越多,离发现科学结论的距离就越近。

即使猜想是错误的,也会为提出更多的猜想而创造灵感。

因此,我尝试着把猜想引入课堂。

例如在学习“小水滴在旅行中有可能变成什么”?”的探究中,学生对此问题都很感兴趣却不清楚原因。

他们都有各自的猜测,因此我们鼓励他们大胆的猜测和假设。

如他们的猜测有“可能是云”、“可能是雨”、“可能是雾”、“可能是雪”、等假设并说明了自己的猜测依据都挺有理,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就根据学生的假设而琢个进行探究,最终得出了正确的结论---是露、霜、云、雾、雨、雪,而解开了学生心中的疑团。

三、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促进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探究性实验是指有教师先指导学生做实验,后讲授知识;或者在课前布置实验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实验,再用学生的实验结果来讲授新知识。

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多思考,勤分析,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新知识,加强实验探究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

在探究露、霜、雾、云、雨、雪的形成过程,他们通过观察、提问、猜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等探究活动,认识到水在循环变化。

这样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学”的行为,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也改变了教师“教”的行为,使教师成为学习的指导者,成为学生学
习的合作伙伴。

四、开放性问题和实践性问题的设计,促进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开放性问题,让学生面队多种疑问,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如在“小水滴的旅行”这节探究时,我就启发学生“猜测雨和雪是怎样形成的”学生说出了多种方法。

“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学生马上就举出了许多例子。

“小水滴在自然界中的变化了,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吧。

”学生用多种形式交流:画小水滴旅行路线图、文字描述、制作模型等方式等。

这种开放性问题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促进了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