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北师范大学考试命题专用纸

河北师范大学考试命题专用纸

河北师大2009012808整理

第 1 页 共 2 页 河北师范大学考试命题专用纸

2008 — 2009 学年第 2 学期《古代文学》一课程试题

一、填空(20空,每空1分共20分)

1、中国古代文献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具神话学价值。

2、中国散文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_______________与殷周铜器铭文。

3、《左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4、《国语》是各国史料的汇编,以_____________篇幅最长,共有九卷。

5、寓言故事数量居于先秦散文之首的是________________。

6、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东汉文人五言诗是班固的_________________。

7、《新语》一书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马第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现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游记。

9、从辞赋发展史的角度看,______________的《七发》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形成。

10、《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____________和七十列传。

11、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_________________。(《大雅·大明》)

12、自伯之东,________________。岂无膏沐?谁適为容!(《卫风·伯兮》)

13、若网在纲,____________________。(《尚书·盘庚》)

14、子曰:“知者不惑,_____________________,勇者不惧。”(《论语·子罕篇》)

1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泰伯篇》)

16、故知足不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长久。(《老子·四十四章》) 17、惟草木之零落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离骚》)

18、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风,____________________。(《湘夫人》)

19、薤上露,何易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死一去何时归!(《薤露》)

20、四顾何茫茫,_____________________。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回车驾言迈》)

二、选择(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关于《诗经》的“四始”之说,下面哪一项是错误的。

( )

A、《关雎》为《国风》之始

B、《鹿鸣》为《小雅》之始

C、《文王》为《大雅》之始

D、《巷伯》为《颂》之始

2、“狐假虎威”的成语出自以下哪本著作。

( )

A、《国语》 B、《左传》

C、《孟子》 D、《战国策》

3、汉代流传的《论语》文本,不包括以下哪一种。

( )

A、《古文论语》 B、《韩论语》

C、《齐论语》 D、《鲁论语》

4、以下不属于《孟子》的为文特点的是。

( )

A、气势浩然 B、长于论辩

C、富于神秘气息 D、善于譬喻5、“棘刺母猴”的寓言出自哪部著作。

( )

A、《庄子》 B、《左传》

C、《韩非子》 D、《淮南子》

6、《九歌》包含以下哪篇作品。

( )

A、《涉江》 B、《怀沙》

C、《天问》 D、《太皇太一》 7、“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是《汉书·艺文志》对以下哪类作品的评价。

( )

A、《诗经》 B、《古诗十九首》

C、乐府诗 D、楚辞

8、“思为莞蒻席,在下蔽匡床。愿为罗衾帱,在上卫风霜”是谁的诗句。( )

A、秦嘉 B、蔡邕

C、张衡 D、曹植

9、以下不属于贾谊作品的是。

( )

A、《过秦论》 B、《陈政事疏》

C、《吊屈原赋》 D、《论贵粟疏》

10、以“疾虚妄”为主要创作宗旨的著作是。

( )

A、《潜夫论》 B、《论衡》

C、《申鉴》 D、《昌言》

三、名词解释(共3小题,每题5分,共15分)

1、三家诗

2、楚辞

3、《史记》三家注

四、简答(共3小题,每题7分,共21分)

1、简析中国古代神话的特征。

2、简谈《论语》的文学魅力。

3、简析《吴越春秋》的文学成就。

五、论述(共2小题,每题12分,共24分)

1、试论《左传》在叙事方面的成就。

2、试论《古诗十九首》的情感思想。

六、辨析(10分)

班固《汉书·司马迁传》的赞语引其父司马彪评价司马迁的话说:“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请谈谈你对这种评价的理解。

试题样卷之二

河北师范大学考试命题专用纸

2008—2009 学年第2 学期《古代文学》一课程试题 河北师大2009012808整理

第 2 页 共 2 页 一、填空(共20空,每空1分,共20分)

1、《战国策》共三十三卷,由西汉_________________编订而成。

2、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

3、今传《庄子》共__________________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

4、《国语》是各国史料的汇编,以_______________篇幅最长,共有九卷。

5、__________________的《赠妇诗》三首,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

6、宋代李涂《文章精义》认为“文字起句发意最好”,到了“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的地步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首句。

7、刘安主持编撰的《淮南子》又称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刺世疾邪赋》是抒情小赋的名篇。

9、刘歆的___________________是汉代纪实性述行赋的开山之作。

10、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__________________。(《郑风·野有蔓草》)

11、行道迟迟,____________________。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小雅·采薇》)

12、子曰:“道不行,__________________,从我者,其由与!”(《论语·公冶长》)

13、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卫灵公》)

14、无,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名天地之母。(《老子·一章》)

15、____________________,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1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岂余心之可惩。(《离骚》)

17、湛湛江水兮上有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魂兮归来哀江南。(《招魂》)

18、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___________________,萧萧愁杀人。(《去者日已疏》)

19、凛凛岁云暮,蝼蛄夕悲鸣。___________________,游子寒无衣。(《凛凛岁云暮》)

20、于是仲春令月,____________________。原隰郁茂,百草滋荣。(《归田赋》)

二、选择(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鹬蚌相争”的成语出自以下哪部著作。

( )

A、《尚书》 B、《战国策》

C、《左传》 D、《庄子》

2、以下不属于《老子》的为文风格的是。

( )

A、以诗化的语言抒写哲理

B、语言简约而意旨深远

C、大量运用形象而生动的寓言

D、浓郁的神秘气息

3、以下篇目不属于《韩非子》的是。

( )

A、《劝学篇》 B、《显学》

C、《五蠹》 D、《内储说》

4、《九章》包含以下哪篇作品。

( )

A、《天问》 B、《九辩》

C、《哀郢》 D、《山鬼》

5、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评之为“千古情语之祖”的是以下哪句诗。

( )

A、“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B、“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C、“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D、“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6、以下属于张衡作品的是。

( )

A、《同声歌》 B、《见志诗》

C、《翠鸟诗》 D、《上陵》

7、以下诗句不属于《古诗十九首》的是。

( )

A、“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B、“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

C、“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

D、“生年不满百,长怀千岁忧”

8、“《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出自谁的《举贤良方正对策》。( )

A、司马迁 B、董仲舒

C、刘向 D、刘歆

9、汉代著名咏物赋《洞箫赋》的作者是。

( )

A、扬雄 B、王褒

C、马融 D、枚皋

10、以“疾虚妄”为主要创作宗旨的著作是。

( )

A、《潜夫论》 B、《昌言》

C、《申鉴》 D、《论衡》

三、名词解释(共3小题,每题5分,共15分)

1、《山海经》 2、毛诗

3、《古诗十九首》

四、简答(每题7分,共21分)

1、试谈张光直对商周神话的分类。

2、简谈《国语》在人物描写方面成就。

3、简析汉乐府诗的叙事特点。

五、论述(每题12分,共24分)

1、试论《庄子》的文学成就。

2、试论《史记》的文章风格。

六、辨析(10分)

《说苑》是《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刘向所序六十七篇”中的一部分,《汉书·艺文志》归之于“子部儒家类”,后代目录著录,基本也将《说苑》归于“儒家类”。但是,屈守元先生却认为:“把《说苑》看成是带有一定古代小说集性质的书,这是符合中国小说发展的历史实际的。”

如何理解以上情况,试谈你的看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