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 177 意力,解除患儿的紧张状态,顺利完成治疗与检查,同时力争做到 一次性完成穿刺,减少患儿的痛苦。 3I3护理体会 3.3.1护理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做好心理护理工作的前提:首 先,CT室护理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严格的技术要求,护理人 员必须认真学习和钻研各项相关专业技术知识,苦练操作技能, 不断提高护理技术水平,以适应高科技设备对护理人员的技术要 求。其次,充沛的精力、稳定的情绪和遇事沉着、有条不紊的作风, 可得到患者的信任,使其增加战胜疾病的决心和信心。再次,护理 人员要努力学习和掌握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美学等知识,不 断充实自己,以适应新形势下与不同职业、不同病情、不同素质的 患者进行有效沟通的需要,达到配合检查的目的。 3.3.2掌握护患沟通技巧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关键:护理工作有很强 的社会性,担负着社会人群健康保健、宣传防病治病常识的责任。 cT室护士要做到接待热心,解答耐心,文明礼貌服务。即使是患 者言辞过激,也要轻言细语地做解释说明,取得患者的支持和谅 解。要尊重患者,关心患者,不要把自己摆在救世主的位置上,以 生硬的态度对待患者,损伤患者的自尊心。对确有困难的患者,安 排优先检查,加强卫生宣教和健康咨询。通过几年的工作体会,感 到护理工作是整个CT扫描检查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心理护 理则是护理工作的先导,其效果直接影响到cT检查的成功与失 败。作为一名护理操作技术人员,应保持稳定的心态,认真接待每 一位需要行63"检查的患者,使患者就诊时处于一种最佳状态,主 动配合检查。认真观察病人的脉搏,呼吸,血压等情况.如遇有烦躁 不安、头痛、恶心、呕吐者必须给予必要处理,通过做思想工作或 给予安定、杜冷丁等,使病人保持绝对安静,才能使扫描图像清 晰。对意识障碍的病人必须做好安全护理,并做好常规急救准备, 扫描结束,护送病人到有关科室继续观察。 参考文献 【l】赵小燕,赵相胜,高建华,等.心理护理在CT扫描中的应用.实用 医技杂志,2007(13),47:55. f21郑慧.cT造影剂引起的反应与假性反应的鉴别与护理[J].中外 医用放射技术。1996,8:30.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前后的护理体会 钟敏’ 关键词: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0)10—0177—02 1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 d,JL先天性心脏病是遗传和环境因素等复杂关系相互作用 的结果,下列因素可能影响到胎儿的发育而产生先天性性畸形: 胎儿发育的环境因素(妊娠期的病毒和细菌感染、营养不良、先兆 流产等)、遗传因素、其它(包含了地域、疾病、风疹病毒性疾病) 2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表现 容易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发育迟缓、活动能力下降,复杂先心 病还有紫绀、杵状指(趾)、红细胞增多症、心力衰竭等,有些病人 甚至出现晕厥、猝死。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症状,取决于血液分流 量,分流量小,病情轻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心 脏杂音。大分流的缺损,随着出生后肺血管阻力的下降,很快会出 现活动能力下降,可以表现为活动后心悸、气短,在儿童也可表现 为多汗、呼吸急促、喂养困难、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等。4,JD先天性 心脏病的并发症有:心力衰竭、肺高压、感染性心内膜炎、缺氧发 作、脑血栓和脑脓肿等。 3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 确定是否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可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和一些 特殊检查来综合判断。①母亲的妊娠史:妊娠最初前3个月内有 无病毒感染,放射线接触,服药史,营养障碍,接触特殊环境与遗 传因素等。②常见的症状:先心病患者多有活动能力下降、呼吸急 促、发育迟缓、紫绀、蹲踞、杵状指(趾)和红细胞增多症、胸痛、心 衰、晕厥等,在儿童也可表现为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的上呼吸道 感染,面色苍白、哭声低、呻吟、声音嘶哑、多汗等,出现上述症状 提示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可能。③发育情况: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往 往营养不良,身体瘦小,体重不增,发育迟缓等。 4手术前后的护理 4.1典型病例:①王小明,男,出生第20天人监护室,体重3公斤, 术前诊断: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卵园孔未闭,动脉导管未闭。②某 患儿,女。出生第35天入监护室,体重3.4公斤,术前诊断:完全性 大动脉转位,房间隔缺损。 4.2手术前后分析:术前情况:术前有缺氧发作,经皮饱和度降到 45%左右,心率减慢75次,分以下,及时给予面罩加压给氧,胸外 心脏按压抢救,给予前列腺素E持续静脉泵人以维持动脉导管开 放,患儿脱离生命危险。术前患儿状态良好。术后情况:患儿出生 第l0天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大动脉调转术(switch术),回监护室 后呼吸循环平稳,300A呼吸机辅助呼吸,压控模式,频率4o次/ ・江西省儿童医院纠风办(330006) 2010年3月5日收稿 分。潮气量45Ⅱll左右,氧浓度8O%。PEEP 4 PS 4,心率140次, 分,血压76/54mmHg,CVP 6 ̄7mmHg,血管活性药:多巴胺+多巴 分胺2.O g,k Ⅱlin,硝酸甘油2.0 ̄.e,&cJmin。术后第4天拔除气管 插管,患儿呼吸困难,二氧化碳分压较高,术后第5天再次气管插 管,遵医嘱给予强心利尿药,术后第6天拔除气管插管,呼吸循环 平稳。血管活性药逐渐减停。术后第l2天患儿状态良好转出监护 室,术后第15天出院。 4.3手术前后护理体会 4.3.1术前护理体会:①患儿为出生不足1O天的新生儿,呼吸中枢 发育还不完全,在患儿安静入睡时常出现呼吸暂停综合症,所以 应密切观察患儿呼吸状况,如出现呼吸暂停,可以轻拍或轻微刺 激患儿,使之清醒;如发现心率、血氧饱和度变化,应及时报告医 生抢救处理;②患儿诊断为室间隔完整的完全性大动脉转位,体 循环和肺循环之间靠未闭的动脉导管和卵园孔进行血液交换。众 所周知,动脉导管和卵园孔在患儿出生后不久将自行闭合,这是 维持患儿生命的唯一通路,所以我们应遵医嘱给予延缓动脉导管 闭合的药物如:前列腺素E等持续静脉泵入,并保持输液管路通 畅。③避免患儿过度烦躁哭闹:大动脉转位的患儿机体本生处于 缺氧状态,哭闹会使患儿机体需氧量增加;过度哭闹有可能导致 肺血管及动脉导管痉挛,以加重缺氧导致缺氧发作。护理患儿时 按需给奶,保持大便通畅,哭闹时及时安抚患儿,必要时遵医嘱给 予镇静药。 4I3.2术后护理体会:①手术对冠状动脉进行移植,因此术后密切 观察并及早发现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及心律失常,术后心律失常并 提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因此术后一定要连续监测心电图变化, 注意心率、心律,及时发现有无心肌缺血的征象,该患儿未出现冠 状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表现。②遵医嘱给予维护心脏功能药物, 维护循环平稳。术后第一天遵医嘱给予多巴胺+多巴分丁胺 2.0 ̄g/kg/rain,硝酸甘油2.01 ̄g/kg/min持续静脉泵入,并保持管路 通畅。呼吸循环平稳后遵医嘱逐渐减停。③轻微坠积性水肿,新生 儿经体外循环术后,体内环境遭到破坏,带呼吸机时间较长,皮下 多于的水分在体位较低的部位聚积(an后背等)。护理患儿时保持 床单位的平整无皱褶,床单位无异物,被褥柔软,给患儿翻身时应 动作轻柔,避免患儿皮肤完整性受损,并遵医嘱给予人血白蛋白 和利尿剂,保持患儿体温肛温在37.5—38 C之间。该患儿出现轻微 的坠积性水肿,及时处理,未出现任何并发症。④维持患儿体温恒 定:新生儿皮下脂肪较少,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避免出现新 生儿硬肿症。有条件的可以让患儿在恒温箱或辐射台上,并密切 178 内蒙古中医药 观察患儿体温变化,保持患儿肛温在37—38度之间,该患儿住院 期间体温恒定。⑤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感染。新生儿受心脏手术和 体外循环双重打击,抵抗力极弱,在给患儿进行护理操作时应严 格无菌操作,并尽早拔除尿管、左房留置管、胸腔引流管、气管插 管、深静脉置管等,尽可能减少感染机会。⑥注意观察患儿胃肠道 消化吸收情况,喂奶时避免误吸。体外循环对胃肠道的损伤,使患 儿消化吸收和抵抗力减弱,患儿使用的奶瓶等应定时消毒,奶粉 与水的比例合适,避免因喂养原因引起腹泻;每次喂奶前应抽吸 胃管,检查患儿消化吸收情况,如未消化,应减少此次喂奶的量或 延长喂奶时间,并报告医生。该患儿术后消化吸收差,遵医嘱给予 红霉素5mg每日3次口服,奶量逐渐增加,术后1周后患儿消化 吸收恢复。 临床上,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能查到病因的是极少数,但加 强对孕妇的保健,特别是在妊娠早期积极预防风疹、流感等风疹 病毒性疾病和避免与发病有关的一切因素,对预防先天性心脏病 具有积极意义。
慢性肾脏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护理干预 曾金萍’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护理干预。方法:100例慢性肾脏病患者按护理方法不同分为为2组,对照组504 ̄,J, 口服降压药治疗并按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50例,通过血压监测及观察药物谷峰效应指导药物调整,3月后比较24h动态血压水平。结 果:观察组3月后24h动态血压监测收缩压负荷值(SBPL)、舒张压负荷值(DBPL)、白昼平均收缩g(dSBV)和舒张压(dD—he)、夜间平均 收缩压(nSBP)和舒张压(nDB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仁2.312,t=2.399,t=2.451,t=2.411,t=2.478,t=2.162,P均<0.05)。结论:慢性肾脏 病血压昼夜节律和药物谷峰效应的护理干预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关键词:护理干预;血压;昼夜节律;谷峰效应;慢性肾脏病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0)10-0178—02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blood pressure Circadian Rhythm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kidney disease Zeng Jin-Ping(Department of Nephrology,Huizhou Cen ̄al Hospital,Huizhou Guangdong 516001,China) Abstract:0bieefive To investigate of improving blood pressure(BP1 circadian rhythm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 Methods 100 cases with CKD were di ̄ded into two groups randomly according to nursing intervention metllod。control group(n=50)were treated with orally antihypertensive drugs and mufine health education.Observer group(n=50)adjust adminis ̄afion guiding by trough—Deak水 fect of antihypertensive drugs through monitoring blood pressure.besides control group treatment.Comp ̄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3 months through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fABPM).Resl山s.0bserver Group in March after the 24h value of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mtofing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load(SBPL),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load value(DBPL),daytime average systolic blood pressure(dS— BP1and diastolic blod pressure fdD—BP1,night mea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nSBP)and diastolic pmssure(nDBP)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eontrolgroup.Conclusion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of circadian rhythm of blood pressure and trou【gh to peak effects of drugs had clinical guidance valuein patientswi山CKD Key words:Nursing intervention;Blood pressure;circadian rhythm;Trough—peak effect;Chronic kidney dise ̄e 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多伴有高血压,并且血压升高程度与 率即收缩压负荷值(SBPL)和舒张压负荷值(DBPL);白昼平均收 持续时间可直接影响肾衰的进程。因此积极有效地控制血压对 缩压(dSBP)和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IlSBP)和舒张压 CKD的预后十分重要【1】。近年来,随着无创性24h动态血压监测(nDBP)。 (ABPM)的广泛应用,人们发现在生理状况下,健康成年人的血压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数据用( ±s)表 节律呈勺型改变,即夜间血压较日间下降10%一20%日。动态血压 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监测证实 ,约有20%左右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血压昼夜节 2结果 律减弱和消失,表现为夜间血压不降低l0%,甚至高于日间,即 观察组3月后24h动态血压SBPL、DBPL、dSBP和dD—BP、 “非勺型者”(nondip—pen)。这些患者的靶器官损害(TOD)更严重, nSBP和nDB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2.312,t=2.399,t=2.451, 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性显著增加Ⅲ。因此,如何降低患者的夜t=2.411,t=2.478,t=2.162,P均<0.05),见表1。 间血压,恢复正常勺型曲线,减轻过度持久的压力负荷引起的 表l 2组患者治疗3月后24h动态血压比较 TOD,贝q显得尤为重要。 组别例数SBPL(%)DBPL(%)dsl mm dDBl ̄m啮nsB —Hi)DDBP【叫叫 1资料与方法 1_1研究对象:选择我院2007年7月至2009年4月CKD 2—3 期伴高血压患者100例,男56例,女449例;年龄36—6o岁,平均 (47±9)岁。按护理方法不同分为为:对照组50例,口服降压药治 疗并按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5O例,通过血压监测及观察药物谷 峰效应指导药物调整,3月后比较24h动态血压水平。2组年龄、 性别、疾病程度具有可比性(尸>0.05)。 1.2检测方法:24h动态血压监测【卅:采用无创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 仪(CareBov型,无锡中健公司),监测频率为日间(8:00—22:00)1 次/30min,夜间(22:00~次晨8:00)l ̄E/60min。获取以下参数:24h 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白天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夜 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计算昼夜平均动脉压差和夜间血 压下降幅度百分率f(白天平均动脉压一夜间平均动脉压)伯天平 均动脉压×10o%1;夜间血压下降幅度>1O%为勺型节律,<l0%为 非勺型节律。 1.3观察指标:2组患者于3个月后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将2组 监测获得的下述指标进行比较:一定时域内收缩压和舒张压超过 正常范围(白昼血压≥140/90mmHg,夜间≥125/80mmHg)的百分 +广东省惠州中心医院肾内科(516001) 2010年3月18日收稿 3护理干预 3.1对照组在门诊诊治期间均接受常规健康教育,内容包括:限盐、 合理膳食,长期药物控制,控制危险因素如戒烟、限酒、控制体重, 适当运动,预防并发症等。所有患者均按医嘱口服降压药物治疗。 3.2观察组护理干预方法:①确定峰效应及谷效应时间。入选初 1-2周,根据药典或药物说明所提供的每一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 点及达峰时间,在达峰前后各2h这一时间窗内嘱患者每1h测量 1次血压,视血压最低值为峰效应,血压最低值出现的时间为峰 效应时间,降压药物前一作用终末下一剂量使用前的降压效应为 谷效应,服药前即刻为谷效应时间;②指导最佳测量血压时间。临 床护士为患者测量血压的时间比较有随机性,较难真实的反映患 者的病情。而动态血压的双峰一谷规律。为护士安排测量血压时 问提供了理论依据。有文献报道fq:6:00~8:00、12:00..13:30、15:00~ 18:00为最佳测量血压时间,这一结论与本文所得动态血压双峰 一谷时间大致相符。清晨6:00~8:00为不受任何外界影响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