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尿路感染
➢
(2)非感染性: 病原体(-),焦虑症
➢肾结核:膀胱刺激征明显,持久
➢ 抗酸杆菌(+)
➢ 试验(+)
➢ 一般抗菌无效
➢ X线:肾实质虫蚀样缺损
➢
输尿管串珠状改变
鉴别诊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慢性肾盂肾炎
➢ 症状轻,有时为无症状菌尿.
➢ 半数以上患者有急性肾盂肾炎既往史,其后有 乏力,纳差,低热,腰酸等症状,并可有尿路刺激症.
➢
半合成青霉素
➢
妊娠: 呋喃妥因
➢
晚期 — 肾盂肾炎固缩肾
临床表现
➢ 急性肾盂肾炎:育龄女性多见
➢ 全身感染症状:急,发热,寒战,酸痛
➢ 局部表现:尿路刺激征,腰痛腰酸
➢
肾区叩痛
➢
儿童可不明显
➢ 尿液改变:血尿,脓尿
➢ 病程:有效抗菌治疗后2-3天可好转
➢ 持续不缓解 — 考虑易感因素,
➢
细菌毒力,
➢
耐药菌株
临床表现
➢急性膀胱炎:占尿路感染60%以上
概述
➢性别: ➢ 女性 > 男性 (8 : 1) ➢好发年龄: ➢ 育龄女性,老年,婴幼儿 ➢分类: ➢ 上尿路感染,下尿路感染 ➢ 急性,慢性 ➢ 复杂性,非复杂性 ➢ 细菌性,真菌性(极少见)
病因和发病机制 致病菌
➢ 种类
➢ 细菌 肠道细菌()最常见
➢
大肠杆菌(70-80%)
➢
变形杆菌
➢
克雷白杆菌
病理表现 (肾盂肾炎)
➢ 急性期:
➢ 大体:粘膜肿胀,充血,脓性分泌物,小脓肿
➢ 镜下: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坏死,脱落,腔内脓
➢
性分泌物,间质浸润,小脓肿形成
➢ 慢性期:
➢ 大体:外形缩小,表面凹凸不平,肾盂肾盏
➢
变形,狭窄,皮髓质变薄
➢ 镜下:小管上皮细胞萎缩,退化,间质纤维组
➢
织增多,小球周围纤维化
菌多见 ➢淋巴管感染: ➢直接感染:
病因和发病机制 正常防御功能
(1)排尿的冲刷 (2)尿道和膀胱粘膜的抗菌能力
(粘膜分泌, ) (3)尿液中高浓度尿素、高渗透压
和低值 (4)前列腺分泌物含抗菌成分 (5)感染后白细胞快速进入膀胱上
皮组织和尿液中,起除菌作用。 (6)输尿管膀胱连接处的活瓣,
病因和发病机制
无/轻 无
突然
有
畏寒、
寒战、
高热
尿白 细胞 管型
尿蛋白 灭菌膀 胱冲洗 实验
抗体 包裹 细菌
肾功 能检 查
无 无/微 细菌 (—) 无
量
无—
少—多
有
有 细菌量 (+) 有
无变化
X线静 脉肾盂 造影
无
肾盂、 肾盏 变形肾 积水。
鉴别诊断
➢尿道综合征:尿道刺激症,尿细菌培养(-)
➢
(1)感染性: 依原体和支原体,性病
➢
局部症状:尿路刺激征
➢
一般无全身症状
➢
白细胞尿
➢
可有血尿
➢
多为大肠杆菌
实验室检查
➢ 尿常规: (白细胞尿: ≥5)
➢
管型(提示上尿路感染)
➢
血尿 (多为镜下血尿)
➢
蛋白尿:<2.0,小分子蛋白
➢
小管功能损害:比重 ,
实验室检查
➢ 尿细菌检查 :
➢ (1)革兰氏涂片检查 :可确定杆菌或球菌,
➢
或
易感因素
(1)尿路梗阻:结石、前列腺增生、肿瘤等(复杂性尿感) (2)泌尿系结构异常、膀胱输尿管反流等 (3)器械操作 (4)临近的感染病灶: 前列腺炎 (5)免疫功能下降 (6)遗传因素: 防御功能缺陷 (7)性别(女性)、性活动 (8)妊娠 (9)医源性因素
病理表现(膀胱炎)
急性: 粘膜充血, 潮红, 上皮细胞肿胀, 粘膜下充血, 水肿, 白细胞浸润 重者点状或片状充血, 粘膜溃疡
➢
绿脓杆菌(侵袭性操作)
➢
粪链球菌
➢
葡萄球菌
➢
厌氧菌(复杂性尿路感染)
➢ 真菌(糖尿病,慢性疾病免疫功能低下)
病因和发病机制 致病菌
➢致病力: (1) K抗原
➢
(2)粘附性强
➢
(3)菌毛(P菌毛)
➢急性非复杂性尿感: 毒力强的细菌 ➢ 急性复杂性尿感: 各种毒力的细菌
病因和发病机制
感染途径
➢上行性感染( ): ➢ 最常见(95%),大肠杆菌为主 ➢血行性感染:不足3%,金黄色葡萄球
素 (2)肾盂肾盏形状和肾外形 (3)观察有无膀胱输尿管返流
种类:B超,X线(,排尿期膀胱输尿 管返流造影,逆行肾盂造影),,
实验室检查
影象学检查:
指证:女性:反复发作,
疑为复杂性尿感
考虑肾盂肾炎
或尿感
妊娠期曾有无症状性菌尿
少见细菌
急性期经7-10天治疗无效
男性:无论首次发作后复发
幼童:反复发作
注意:急性期禁止,感染消除后4-8周进行
诊
断
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 定性诊断真性菌尿:
(1)膀胱穿刺定性培养(+) (2)清洁中段尿定量≥105 (3)无症状者:同一菌种,2次≥105 定位诊断:上尿路,下尿路 (1)全身症状重 (2)少见菌(变形,绿脓)和复杂性尿感 (3)治疗反应差
尿路感染定位
表现
位置
膀胱 炎
肾盂 肾炎
全身表 腰痛、 现 肾区叩 击痛
➢ 多有尿路功能性或器质性梗阻
➢ 诊断要点:病程超过半年,同时伴:
➢
(1)显示肾盂肾盏变形,缩窄
➢
或(2)肾外形凹凸不平,两肾大小不等
➢
或(3)小管功能持续损害
鉴别诊断
慢性肾盂肾炎容易反复发作的原因
➢易感因素存在 ➢肾内疤痕形成, 致病菌潜伏 ➢细菌耐药或进入细胞内 ➢原浆型(L型)菌株的存在
治疗 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
➢
>1个 定量常≥105
➢ (2)尿细菌培养:计数+药敏
➢
确定是否真性菌尿
➢ 诊断标准: ≥ 105 (+)
➢
104-105 可疑
➢
<104 (-)
➢
球菌:103-104 (+)
➢
实验室检查
尿培养细菌定量的标本留取:
➢ 应用抗菌素前或停用5天之后 ➢ 足够的膀胱内停留时间(6-8小时),晨尿 ➢ 严格无菌操作,充分清洁附近组织 ➢ 中段尿 ➢ 及时送检(1小时以内)或冷藏保存 ➢ 怀疑原浆型菌株,作高渗培养
单纯细菌定性检查阳性结果不可靠, 应结合定量培养或膀胱穿刺尿检查
实验室检查
➢ 血液检查: ➢ 1。血常规: , , ➢ 2。肾功能:小管:浓缩功能
,酸化功能
➢
小球: ,
➢ 3. 血清学检查:
➢
尿抗体包裹细菌检查()
➢
鉴定尿细菌的血清型
➢ 4. 化学性检查: 亚硝酸盐试验
实验室检查
影象学检查: 目的:(1)了解有无梗阻,畸形等易感因
➢ 药物的选择原则:
➢ 度
服药吸收快,能较快地获得高峰血浓
➢
主要由肾脏排泄
➢
在肾组织中有较高的浓度
➢
常用:磺胺类,喹诺酮类,氨基糖甙类,
➢
头孢类, 半合成青霉素(阿莫西林)
治疗
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
➢ 药物的选择:
➢
经验用药: 上行感染: 磺胺类,
➢
喹诺酮类,
➢
氨基糖甙类
➢
血行感染: 氨基糖甙类,
➢
头孢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