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四) “村办企业开发”模式
村办企业开发模式就是由村一级的“村有企业”开发、经 营管理的模式,实际上往往是由村委会主持的。由村属集体企 业自主开发乡村旅游的积极性比较高,在开发时能够把一些真 正体现当地乡风民俗的特色保留下来,体现出来;乡村旅游的 村办企业开发模式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文化差异等方面的 冲突也比较少,虽然经过开发乡村旅游,他们会接触到很多外 面先进的经营理念,有利于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二、乡村旅游开发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乡村旅游发展的生命周期
乡村旅游发展所处的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是选择乡村旅 游开发模式的重要依据。1980 年,加拿大地理学家巴特勒 (R.W.Butler)提出了著名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PLC, productlife cycle)。他用一条近S 型曲线的变化,来说明旅 游地的发展和演化要经过6 个阶段:探索阶段、参与阶段、 发展阶段、稳固阶段、停滞阶段、后停滞阶段。
(二) “社区+ 公司+ 农户”模式
“社区+ 公司+ 农户”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是“公司+农 户”的一种提升或改进模式。社区+ 公司+ 农户”模式中的 “社区”是指作为社区代表的乡村旅游协会,“公司”是指 的村办企业,而不是外来企业,“农户”作为具体的服务单 元,在这种模式下,社区、公司、农户三者职责明确,利益 分配均衡。社区、公司、农户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有利于经 营管理过程的公平、公正,三者之间权利、责任明确之后, 彼此监督,相互合作,从而实现共赢。
一、我国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主要类型及其 评价
(一) “公司+ 农户”模式

“公司+ 农户”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是指由公司和农户 签订契约,由农户负责生产,而由公司负责市场运营的开发 模式。根据契场契约型和一体化契约型。它把生 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起来,把农户和市场联系起来,不 仅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技 术层次,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技术、文化素质,有利于农村政 治、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三) 整体租赁模式
整体租赁模式是指将乡村旅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 授权给一家企业进行较长时间的控制和经营管理,成片租赁 开发,垄断性建设、经营、管理并按约定比例由所有者和经 营者共同分享经营收益。租赁模式可以充分发挥企业在资金、 市场、经营、管理方面的优势,从而将乡村旅游较快的推向 市场。
(二) 乡村旅游的区位条件
1、近郊型 ;2、景区周边型 ;3、偏远山区型。
乡村旅游地的生命周期及区位条件的组合构成了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选 择的主要影响因素。下面通过表1 来简要说明乡村旅游如何根据生命
周期和区位条件选择其发展模式:
三、完善我国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政策建 议
(一) 发挥当地政府的主导和扶持作用
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政府应该在其中起到规划、 引导、扶持的作用;为乡村旅游的发展作各种规划、政策, 开拓各种渠道引进资金,对农村的道路等的公共设施进行建 设改造,积极建立地域乡村旅游的品牌,积极培育乡村旅游 的经营管理人才,引导、扶持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在乡村 旅游发展的成熟阶段,政府应主要进行宏观层面的指导,运 用法律、法规、政策等引导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为乡村旅 游的发展制定具有科学性的规划、对乡村旅游进行整体营销, 尽量减少对乡村旅游的开发经营进行直接干预,应该着重强 化政府的经济服务职能,政府转化成为乡村旅游“服务者” 的角色。
(二) 注重乡村旅游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
在乡村旅游的各种开发模式中都要融入循环经济的思 想,实现乡村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在乡村旅游的开发 过程中,应融入循环经济的3R 原则,对乡村旅游资源与 乡村旅游环境进行系统地、综合地开发与保护。要避免过 度开发乡村旅游资源,防止超过乡村旅游的环境容量;应 重视保护和改善乡村旅游环境质量,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 风光、宁静的生态环境和淳朴的农家生活方式;在乡村旅 游线路设计上,要提高乡村旅游资源配置效率,避免不必 要的景点设置。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尽量与周边环境相和谐, 保持乡村旅游的原貌,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唐德彪, 2003)。

(五) 循环经济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指出,乡村旅游必须强调的是要 先规划后开发,要强调保护环境和永续利用资源,避免造成 乡村旅游资源破坏。循环经济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可以提高 农业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 同时提高了经济效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循环农 业通常具有劳动密集型优势,因此有利于农民就业和生存, 避免来自全球日益强化的竞争威胁。发展基于循环经济的新 乡村旅游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推动农 村产业结构优化,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其影响因素 分析
乡村旅游产业符合构建以人为本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的国策取向, 首次被国家列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来培育和发展。国家旅游局对此积极倡导并认 为乡村旅游产业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有百年以上 的历史,我国现代乡村旅游的萌发是在20 世纪80 年代初。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 组成部分和朝阳产业,特别是乡村旅游,在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快扩大农村地区脱贫 致富、拓宽农民创收渠道、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改善村容村貌、提升农村文明程度等方 面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综合作用,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及实现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 的2020 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对于乡村旅游开发模式进行深入、 系统的研究,能够进一步丰富乡村旅游研究体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