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名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地名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小议地名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更是五千年文明的魅力所在。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条件的,只有吸收中国文化中有益的部分,中国文化才能变为民族的精神资源和强大动力。

作为语文教师,除了课本上现有的课文教学之外,更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关注传统文化和大众文化,融入中国文化的教育。

地名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应运而生,并且追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步伐而不断发展。

地名是地理实体的名称,是人们对具有特定位置、范围、类型的地理实体所共同约定的语言代号。

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地域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它既包括自然地理实体地名,如山河湖海、陆地岛屿、平原高原等,也包括人文地理实体地名,如国家、部落、城镇、社区、街道甚至各类建筑物等。

它不仅对人们的生活交往起到了指代作用,而且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因此说地名是浓缩的历史,地名是缩写的文化,中国地名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可谓密不可分。

下面本文试图从文化学的角度切入,对地名的文化内涵进行发掘研究。

一、地名与重宗族的观念
汉族社会是一个宗族社会,人们的宗族观念很强。

往往同族同姓的人家聚居在一起,形成一个村落,这些村落的名字便以聚居的宗
族大姓命名。

长期以来,中国许多村庄以姓氏命名。

表现了汉民族重宗族的社会心态。

例如,以“李”姓为名的地名就有:李村、李庄、李家店、李家镇、李家集、李家山、李家寨、李家湾等;再如“王”姓地名: 王村、王庄、王家营、王村堡、王家屯、王家坪等;其他如:张家营、陈家湾、郑家屯、徐家埠、胡家寨、毛家冲、冯家岭、石家庄、周家冲、宋家镇、宋家岭等。

在中国, 姓氏具有很强的文化色彩, 是宗法制度的体现。

地名冠以姓氏,正是宗法制度影响人们观念的一种表现形式。

因此古人的迁徙也往往以宗族为单位,通常是整个家族。

只有家族兴旺发达,个人才能长足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姓氏冠名就不足为奇了,这既是对宗族兴旺的良好祝愿,也是宗族显赫的一大标志。

二、地名反映一个时期内的历史和战争
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但我们仍旧能从一些地名中去追溯古代战争的足迹,那是军事战事的见证。

例如, 明王朝平定云贵之后, 留守驻军实行兵屯, 许多村落的名称就留下了兵屯的遗迹。

明王朝为了开发边疆, 在全国设立了十多个都指挥司, 都以下设卫、所, 所以下设堡等。

现在,我们在一些城市上经常看到的街道名,实际上也是有一定历史内涵的。

例如常见的解放路、八一路、五四路、中山路等,都是为了纪念我国在建国道路中的探索与艰辛。

三、地名与人们的意愿感情
1、地名反映人民征服自然的愿望和决心
人们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 又处在大自然的威慑中, 因此,
对大自然充满着敬畏和崇拜。

从地名的命名中, 就反映了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

辽宁境内有一条河叫辽河, 经常泛滥, 为使辽河地区永远安宁, 人们将辽河地区叫辽宁。

北洋南面的永定河, 以前叫无定河, 为使无定河永不泛滥, 清代康熙皇帝下昭将无定河改为永定河。

2、地名寄托人民安居乐业的思想
历史上中国长年战乱, 祈求太平、富寿、昌盛, 就成为了人们
的普遍心态 ,因此人们把安居乐业,福寿康泰、和平昌盛的生活,当作美好的理想。

这种心态也从地名中充分地反映出来。

福建省的67个市名和县名中, 取“福、泰、安、宁、和、平、清明、龙”字的占二分之一。

在全国, 取名“太平”的地方有54 处, 取名“永安”的有29 处, 取名“永宁”的有26 处, 取名“昌盛”的有25 处, 取名“兴隆”的有24 处,这都表明了人们安居乐业的思想观念。

地名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在它的背
后蕴含着几千年来人们的思维方式、历史进程以及生产方式。

因此,通过对地名文化的了解,可以使人们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而保护传统文化,继承并传递传统文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