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城区教育资源配置情况的调研报告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8年监督工作计划安排,在今年8月下旬召开的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上,将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主城区教育资源配置情况的报告》。
为提高会议审议质量,2018年7月,廖军副主任带领市人大常委会教工委、民侨委及相关工作人员,深入城区、泽州县、市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以及二十多所学校,采取实地视察、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等方式,对我市主城区的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研,并形成专题调研报告,供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政府报告参阅。
一、基本情况我市主城区规划面积53.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41万人。
规划区内现有各级各类学校81所,在校生89769人,教职工6490人。
义务教育阶段:小学48所,其中公办小学45所,在校学生31450人,教职工1586人。
民办小学3所,在校学生751人。
共有初中17所,其中公办初中16所,在校生16582人,教职工1425人。
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园66所,其中公办园16所,在园幼儿4213人,幼儿教师362人。
民办园50所,在园幼儿10447人,幼儿教师1479人。
高中教育阶段:普通高中9所,其中公办高中7所,在校生12354人,专任教师1678人。
民办高中3所,在校学生3816人。
共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6所,其中公办3所、民办3所,另有院校附设中职班7个,在校生总数9117人,专任教师558人。
此外,市区还有1所xx技师学院,在校生9645人,教师800人。
1所晋煤集团技工学校,在校生170人,教师296人。
高等教育阶段:1所xx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5754人,教师443人。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一)加大财政投入,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一是加大了财政教育经费总投入。
2013年-xx年,市政府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保证了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
市、区两级公共财政教育经费总投入达536516万元,其中市直投入351106万元,城区投入185410万元。
二是新建了一批学校。
xx年以来,市政府和城区政府先后投资在主城区内新建了汇迁小学、书院小学、望川楼小学、颐翠小学、花园小学、爱物学校、颐翠中学、凤城中学初中部、xx八中、十一中、十二中等中小学校和汇迁、健健两所幼儿园。
这些学校的建成,改善了主城区的办学条件,有效缓解了片区内适龄学生、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入学难的问题。
三是提高了生均公用经费标准。
xx 年提高全市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到小学685元/生/年,初中885元/生/年。
xx年,市政府又提高了市直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幼儿园达到年生均2200元,小学达到年生均1000元,初中达到年生均1400元,普通高中达到年生均2000元,中职达到年生均2000元,特殊教育达到年生均8000元,保证了市直学校的基本办学需要。
(二)深化教育改革,促进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
一是严格控制班容量。
义务教育免试划片就近入学、优质高中指标到校及阳光分班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和历史性突破。
市区X围内小学新生班容量基本控制在50人以内,初中基本控制在55人以内,连续5年达到省定目标。
在省政府开展的治理“大班额”专项督导中,我市排名全省第一。
二是启动了校长教师轮岗交流。
xx年-xx年,市直学校共交流校级领导12人、教师119人,城区交流校级领导30人、教师532人,促进了校际间的师资均衡。
三是积极探索新的办学模式。
为探索解决“择校热”问题,xx年市教育主管部门尝试让晋师附小与城区古矿小学,凤台中学与颐翠中学实施“捆绑办学”,取得了宝贵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详细的结对帮扶方案,在主城区内的所有中小学校推广实行,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实现均衡发展。
(三)提升设备水平,夯实义务教育发展基础。
市、区两级政府借助XX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和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评估验收的契机,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教学仪器、图书、操场、实验室等教育设施设备进行了改造提升。
在XX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中,城区为60所中小学校配备了教学设施设备,进行了校园环境改造提升,顺利通过验收。
在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中,市政府为市直10所学校补充了教学仪器、体育艺术器材、多媒体设备等。
城区政府购置了计算机2229台,满足全区中小学计算机网络教室用机需要,保证了专任教师人手一台计算机,顺利通过验收。
截止目前,市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学仪器设备值达6623万余元,共有图书363万余册,计算机20008台,运动场地约106万平方米,多媒体网络教室3037个,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得到一定提升。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中小学布局不尽合理。
一是中小学布点不均衡。
主城区内泽州路以东面积28.38平方公里,共有中小学23所。
泽州路以西面积25.22平方公里,共有中小学38所。
数据显示,泽州路以东区域中小学布点明显偏少。
二是新建住宅小区学校配套建设滞后。
近几年泽州路以东片区已销售商品住宅3万余套(不含城中村改造回迁房和在建的商品住宅),片区新增居民近10万余人,但新建学校少,学位供给不足,就近入学难已成为该片区内最大的民生问题,特别是东南新区,新增居民近3万人,截至目前该片区内还没有建成一所中小学校。
红星西街以北、景西路以西汇邦现代城已建成销售3500余套商品房,未建成配套小学。
中小学建设滞后给爱物、星河、凤鸣等学校带来非常大的学位压力,凤鸣小学12轨严重超轨制办学,被省教育厅责令整改。
三是低轨制小学数量多。
主城区内共有小学45所,其中1-2轨小学28所,占62%。
这些学校大多都是原来的村办小学,占地面积小,办学条件有限,学生人数少,同城市整体发展情况不相适应,亟需整合扩建或重新布点建设。
(二)中小学财政投入和设施设备配置不平衡。
一是财政投入不平衡。
主城区共61所中小学,归属城区管辖的有49所。
区属中小学共有38477名学生,其中有16975名学生为异地就读生,占44.12%。
城区财政难以保障主城区义务教育的优质发展。
以学校取暖费支出为例,取暖费按28.8元/平米缴纳,高于居民生活取暖费。
市直学校是由财政单列支出,城区学校是从生均公用经费里支出。
大部分学校缴纳暖气费后公用经费所剩无几,难以维持学校正常运转,虽然城区财政给予了适当的补贴,但远远不够。
另外,区属学校教师待遇同市直学校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同一区域内同工不同酬的现象较为严重,影响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二是小学占地面积普遍不足。
主城区X围内共有小学45所,60%以上的小学占地面积不达义务教育办学标准。
城区二小生均占地3.4平方米,城区三小生均占地4.5平方米,东关小学生均占地7.4平方米,这些学校基本没有学生活动场地,远不达小学生均占地18平方米的国家标准。
三是教学设施设备配备不达标准。
城区大部分小学设施设备起点低,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百名学生网络多媒体教室数等多项指标达不到国家办学标准。
市直中小学校多年来没有大规模投入,运动场地、计算机、教学仪器、校园监控系统等设施设备已严重老化,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急需更新改造。
(三)中小学教师队伍资源配置不够优化。
一是教师队伍总量不足。
中小学教师空编问题比较突出。
据统计,市直和城区中小学教师空编达到874名,再加上办学规模扩大、自然减员、教师病产假缺岗、老龄化等因素,许多学校长期短缺教师,只能聘用临时代教,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是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中小学教师的学科、职称、年龄、性别等结构比例等不尽合理。
音、体、美、计算机等专任教师短缺,兼课、转岗现象普遍。
小学教师中男教师只占26%,有的小学全校只有3名男教师,性别比严重失衡,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也不利于学校开展各项活动。
三是优质资源分布不平衡。
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优质教师资源校际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办学条件相对比较好的学校,这些学校有条件培养和吸纳优质教师,优质教师又吸引优质生源,加剧了“择校热”和“高价学区房”的问题,造成了更大的校际发展不平衡。
(四)学前教育公办园和普惠性资源不足。
学前教育投入主体不明确,多年来市区基本没有投资新建公办幼儿园,公办园数量过少。
目前,主城区66所幼儿园中公办幼儿园只有16所,仅占24%。
由于没有实质性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新建住宅小区的配套幼儿园大多未办成普惠性幼儿园。
目前主城区幼儿园保育费为公办省级示X园398元/生/月,民办园平均800-1000元/生/月,最高达到2100元/生/月。
“上公办园难,上民办园贵”的问题在主城区X围内普遍存在。
(五)高中与中职教育发展不平衡。
一是优质高中资源不足。
目前,市区高中资源从总量上来说基本满足,但优质高中相对欠缺。
xx一中、xx二中、泽州一中只能按照20轨上限办学,每年招生名额不超3000人,不能满足市民对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
二是高中办学条件需要提高。
目前市区高中办学条件不能满足新高考改革需要,办学条件需按照高中办学要求进行提升。
三是中等职业教育资源过剩。
市区现有xx职院中职部、xx中专、xx技师学院、晋煤技校、泽州县职中、城区职中以及4所民办职中。
城区职中和泽州职中招生困难。
以xx年为例,城区职中招生规模500人,实招81人,泽州职中招生规模800人,实招260余人,且逐年下降,形成一定资源浪费。
四、几点建议市政府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高度正视存在问题,统筹协调各级各有关部门,切实解决我市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协调相关部门,进一步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主城区教育资源。
一是科学编制教育发展专项规划。
要科学测算主城区常住人口规模、现有资源状况、不同阶段学校服务半径、建设标准、不同阶段学位需求等要素,合理编制主城区教育建设专项规划。
通过在居民集聚区新建中小学改善片区就学困难现状,通过选址新建或整合撤并解决小学低轨制办学问题,通过迁出高中举办初中、撤销一部分中职院校举办初中,撤并低轨制小学在原址兴办幼儿园等方式解决中小学学位不足问题和公办幼儿园数量不足的问题,最大限度优化调整主城区学校布局,合理配置主城区教育资源。
二是优先保障教育用地。
要按标准足额预留新建住宅小区幼儿园、中小学校建设用地,确保新建学校建设用地需要。
要通过区域统筹的方式,结合城中村改造、区域用地功能调整,用置换、拆并等方式逐步解决老城区中小学校用地面积不达标准的历史遗留问题。
对学校周边闲置土地,要优先规划为学校增容预留用地。
三是抓好规划实施。
要充分考虑主城区一些片区学位需求的紧迫程度,明确分阶段重点建设项目。
要提高列入年度建设计划的幼儿园、中小学校建设项目审批效率。
督促建设单位加强项目建设和进度管理,落实责任分工,确保规划建设学校如期建成交付使用,快速化解主城区部分学校的学位压力,彻底解决部分片区因教育资源不足而造成的学校超负荷办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