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笔画和笔顺
(一)笔画
1.笔画的定义
写字的时候,每一次从落笔到起笔所写出的点或线就叫做一笔或一画。
汉字的笔画是历史形成的。
古文字没有笔画的概念。
篆书笔形圆转、浑然一体,很难分出落笔和起笔的位置。
从隶书开始逐渐形成了平直的笔画。
但有些字或偏旁究竟写成几笔,并没有定规,例如“口”。
直到楷书逐渐形成了著名的“永字八法”,才确定了汉字的笔画系统
2.笔画的类型
1)传统的“永”字八法把汉字笔画分为:“点、横、竖、撇、捺、挑、折、勾”。
2)其实,汉字的笔画变化多端,“永字八法”所概括的只是从书法的角度归纳的大体类型。
每种类型内部还有细微的差异。
这些差异包括倾斜角度、大小、长短等。
3)根据写字时运笔的趋势即“笔势”特征,还可以对笔画作进一步的归纳。
例如:
“点”和“捺”运笔趋势都是从左上到右下,只是长短大小不同,因而可以归并为一大类;
“提”和“横”都有从左到右运笔的趋势;
“折”和“勾”都是在运笔的过程中改变方向形成转折。
这样一来,就可以把八种笔画归纳为五种了。
4)1988年国家语委和新闻出版署公布《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规定了五种基本笔画,即:
一(横)、丨(竖)、丿(撇)、丶(点)、乛(折)。
其中:
单一笔画有四种:一(横)、丨(竖)、丿(撇)、丶(点);
复合笔画有一种:乛(折)
横包括横和提;
点包括点和捺;
折笔按照所包含的笔形又可以分为横、竖、撇、点、折、提、弯、勾等八类25种(二)笔顺
1.笔顺定义
一个汉字书写时笔画的先后顺序叫笔顺。
笔顺受字形结构的制约,是在长期书写实践的基础上约定俗成的。
汉字是平面图形字符,不管多少笔画都要把整个字形安排得工整匀称。
按笔顺写字比较容易找准中心、便于整个字的布局,也容易写得顺手。
正确地掌握汉字的笔顺,也便于使用字典词典的笔顺查字法。
在中文信息处理技术中,有一类根据汉字字形特征进行汉字编码的方法,其中多数方案都需要参考笔顺信息。
因此,正确地学习和掌握汉字的笔顺,也有助于正确学习和使用这类形码方案快速输入汉字
2.笔顺的一般规则
①先上后下②先左后右
③先横后竖④先撇后捺
⑤先外后内⑥从外到内后封口
⑦先中间后两边⑧先中间后加框
上述的笔顺只是一般的原则,由于汉字的结构复杂、形体变化多样。
不同字的笔顺是上述原则的综合运用,而不一定过于拘泥。
例如:
“戈”字的“点”和“撇”笔顺先后的问题,若按“先上后下”的原则应先“点”后“撇”;但是,从方便书写出发,应先撇后点。
同样的例子,“臣”和“颐”字中的“折”笔,若按“先左后右”的原则应当先写,若按“先上后下”的原则应当后写。
从方便书写应按照“先上后下”的原则书写
二.笔画组合
汉字是由笔画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的。
笔画与笔画的组合方式,有以下三种:
1.相连
笔画和笔画之间互相连接,例如:
人、入、上、工、久、兵、山、口、刀、几;
2.相离
笔画与笔画之间互相分离,没有接触之处,例如:
八.二.三.仁、兴、川、小、心、儿、氵;
3.相交
笔画与笔画之间互相交叉,如:
九.又、丈、丰、卅、干、十、七.丰、世。
辨析:
相同的笔画和笔顺,由于不同的组合关系,会形成不同的字。
例如:
几——九;人——入;刀——力。
在汉字教学和书写中,需要特别加以注意。
在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如汉字识别和字形编码中,也会因“同画同顺”形成重码而需要加以区别
二.字根
1.字根定义
字根由笔画组合结合而成,是最小的相互离散的构字单位。
字根是对汉字结构成分的形式切分所得出的结果。
一个汉字至少包含一个字根。
绝大多数汉字都包括2个以上的字根。
多根字的各个字根之间存在不同层级的关系:
贺——加贝;
力、口、贝;
意——音心;
立、日、心;
章——音、十(《说文解字》的解释)
章——立、早(现代人习惯的拆字法)
章——立、日、十;(字根切分)
韶——音召;
立、日、刀、口;
孀——女霜
女、雨相;
女、雨、木、目;
我们也可以用符号和运算符表示出这种层级关系。
例如:
表示结构关系类型用:
“—”表示上下结构;
“|”表示左右结构;
“/”表示半包围结构;
“*”表示全包围结构。
表示结构关系的优先级:
小括号“()” 〉中括号“[ ]” 〉大括号“{ }”;
贺=[(力|口)—贝];(“力”和“口”先结合为左右结构,然后再和“贝”结合为上下结构。
)意=[(立—日)—心];
章=[ (立—日) —十];或者:
章=[ 立—(日—十)];
韶=[(立—日)|(刀—口)] ;
孀={女| [雨—(木| 目)]
2.偏旁
偏旁是传统汉字学采用两分法分析汉字结构得出的构字单位。
一个合体字通常由两个偏旁构成。
传统有“左偏右旁”的说法。
现在混而言之把构字单位统称为偏旁。
偏旁的构成笔画多少不拘,如:
“样”的偏旁为“木、羊”;
“惞”的偏旁为“忄、欣”;
“颉”的偏旁为“吉、页”;
“韶”的偏旁为“音、召”。
3.部首
部首是具有字形归类作用的偏旁。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首创了部首的概念,用来编排汉字的顺序。
虽然经过1900年的发展演变,汉字部首的形体特征和具体数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部首的概念和术语仍然使用。
“样”的部首为“木”;
“惞”的部首为“忄”;
“颉”的部首为“页”;
“韶”的部首为“音”。
部首产生以来经历了形体和数量的演变:
《说文解字》确定了540个部首;
《正字通》该并为214部,于是部首也就减少为214个;
《康熙字典》沿用214部;
《现代汉语常用字表》201部;
《新华字典》189部。
由于部首的归并与调整,改变了许多字的分部。
使用不同的字书时,应当了解该书的部首调整情况,才能顺利地查到所要查的字。
例如:
“衷”原为“衣”部,后来调整为“亠”部。
“赢”原为“贝”部,后来调整为“亠”部。
“亥亯”原为部首,现在归入“亠”部。
“享亭京”原为“亯”部,现在归入“亠”。
国际技术监督局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为了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和信息处理的标准化,曾经组织研究确定汉字部首的国家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