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复仇议 大学语文课件
小结
本文论点明确,论据翔实,论证 缜密严谨,语言犀利明快,选词恰 如其分。在柳文中堪称上乘之作。
谢谢大家
对于这个案件,当时朝中有不少人认为徐元庆为父报仇,是 孝义刚烈的行为,应赦免他的罪;而陈子昂则认为,按照法 律,擅自杀人的要处死。因此,他建议,应当对徐元庆依法 论死,然后再对他替父报仇的行为予以表彰,并将此事编入 律令。当时,大家都赞同陈子昂的主张。
《驳复仇议》是柳宗元在礼部员外郎任上写的一篇驳 论性的奏议,是针对陈子昂的《复仇议状》而发的。
第四段译文:
如果徐元庆的父亲确是犯了死罪 ,赵师韫杀他,那就并不违法,他的 死也就不是被官吏错杀,而是因为犯 法被杀。法律难道是可以仇视的吗? 仇视皇帝的法律,又杀害执法的官吏 ,这是悖逆犯上的行为。应该把这种 人抓起来处死,以此来严正国法,为 什么反而要表彰他呢?
第五段原文
且其议曰:“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 仇,其乱谁救?”是惑于礼也甚矣。礼之所谓仇 者,盖其冤抑沉痛而号无告也;非谓抵罪触法, 陷于大戮。而曰“彼杀之,我乃杀之”。不议曲 直,暴寡胁弱而已。其非经背圣,不亦甚哉!
“调”包含了什么样的具体内容? 1.官要守法。 “凡为治者,杀(人),无赦。” 2.上下不可蒙冒(蒙蔽、掩盖)。 “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 吁号不闻。” 3.要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 贬。”
据此分析,柳宗元“以人为本”的思 想自然而然地凸现出来了。
其寓言笔锋犀利,我们读过他的《黔之驴》;
其山水游记清新,秀美,又以《小石潭记》最 为后世传诵;
诗歌《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 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小学始人人皆能熟诵之。
《驳复仇议》的写作背景
武则天当政时,同州下圭人徐元庆之父徐爽,被下圭县尉赵 师韫杀害。后赵师韫入朝为御史,徐元庆则更姓易名,在驿 站之中充当仆役。过了很久,赵师韫恰好住在这个驿舍中, 徐元庆便趁机亲手杀死了他,然后,投案自首。
原文第二段
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 虐,凡为子者杀无赦。刑之大本,亦以防乱 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理者杀无赦。其本 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诛其 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旌其可诛,兹谓 僭;坏礼甚矣。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 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以是为 典可乎?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 以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
而徐元庆却能够把容忍不共戴天之仇视 为奇耻大辱,把时刻不忘报杀父之仇看 作是合乎礼制,想方设法,用武器刺进 仇人的胸膛,坚定地以礼约束自己,即 使死了也不感到遗憾,这正是遵守和奉 行礼义的行为啊。执法的官员本应感到 惭愧,去向他谢罪都来不及,还有什么 理由要把他处死呢?
第四段原文:
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师韫之 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 法也。法其可仇乎?仇天子之法,而戕 奉法之吏,是悖骜而凌上也。执而诛之 ,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
第六段原文
《周礼》:“调人,掌司万人之仇。凡杀 人而义者,令勿仇;仇之则死。有反杀者,邦 国交仇之。”又安得亲亲相仇也?《春秋公羊 传》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 子复仇,此推刃之道,复仇不除害。”今若取 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且夫不忘仇, 孝也;不爱死,义也。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 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夫达理闻道之人 ,岂其以王法为敌仇者哉?议者反以为戮,黩 刑坏礼,其不可以为典,明矣。
第五段译文
而且陈子昂的奏议还说:“人必有儿 子,儿子必有父母,因为爱自己的亲人而 互相仇杀,这种混乱局面靠谁来救呢?” 这是对礼的认识太模糊了。礼制所说的仇 ,是指蒙受冤屈,悲伤呼号而又无法申告 ;并不是指触犯了法律,以身抵罪而被处 死这种情况。而所谓“他杀了我的父母, 我就要杀掉他”,不过是不问是非曲直, 欺凌孤寡,威胁弱者罢了。这种违背圣贤 经传教导的做法,不是太过分了吗?
驳复仇议
柳宗元
【教学目标】 1.熟读并流畅翻译全文,明确作者所持的观点 2.理解论述的层次和驳论的逻辑思路 3.理解本文论说的艺术特色 4.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教学重点】 熟读并流畅翻译全文,明确作者所持的观点 【教学难点】 理3年-819年),字子厚, 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 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 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 志。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贞 元九年(793)21岁中进士,26岁登博学鸿词 科,授集贤殿(收藏典籍之所)正字(管教 对的)。
29岁为蓝田尉(县令),后升监察御史里行 (xíng),唐朝监察御史是负责监察百官、 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的一 个官职,虽然官阶不高,但可以直接向皇帝 弹劾违法乱纪和不称职的官员。相当于今天 的监察长,官员资历浅的前加“里行”。
译文第二段:
我听说,礼的根本作用是为了防止人 们作乱。倘若说不能让杀人者逍遥法外, 那么凡是作儿子的为报父母之仇而杀了不 应当算作仇人的人,就必须处死,不能予 以赦免。刑法的根本作用也是为了防止人 们作乱。倘若说不能让杀人者逍遥法外, 那么凡是当官的错杀了人,也必须处死, 不能予以赦免。它们的根本作用是一致的, 采取的方式则不同。表彰和处死是不能同 施一人的。
现在如果用这个标准来判断赵师韫杀死徐元庆 的父亲和徐元庆杀死赵师韫,就合乎礼制了。 而且,不忘父仇,这是孝的表现;不怕死,这 是义的表现。徐元庆能不越出礼的范围,克尽 孝道,为义而死,这一定是个明晓事理、懂得 圣贤之道的人啊。明晓事理、懂得圣贤之道的 人,难道会把王法当作仇敌吗?但上奏议的人 反而认为应当处以死刑,这种滥用刑法、败坏 礼制的建议,不能作为法律制度,是很清楚明 白的。
第三段译文:
当时如能审察案情的真伪,查清是非 ,推究案子的起因,那么刑法和礼制的运 用,就能明显地区分开来了。为什么呢? 如果徐元庆的父亲没有犯法律规定的罪行 ,赵师韫杀他,只是出于他个人的私怨, 施展他当官的威风,残暴地处罚无罪的人 ,州官又不去治赵师韫的罪,执法的官员 也不去过问这件事,上下互相蒙骗包庇, 对喊冤叫屈的呼声充耳不闻;
串讲课文
原文第一段: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邽人徐元 庆者,父爽为县吏赵师韫所杀,卒能手 刃父仇,束身归罪。当时谏臣陈子昂建 议诛之而旌其闾;且请“编之于令,永 为国典”。臣窃独过之。
译文第一段:
据我了解,则天皇后时,同州下邽 县有个叫徐元庆的人,父亲徐爽被县尉 赵师韫杀了,他最后能亲手杀掉他父亲 的仇人,自己捆绑着身体到官府自首。 当时的谏官陈子昂建议处以死罪,同时 在他家乡表彰他的行为,并请朝廷将这 种处理方式“编入法令,永远作为国家 的法律制度”。我个人认为,这样做是 不对的。
第六段译文
《周礼》上说:“调人,是负责调解众人怨 仇的。凡是杀人而又合乎礼义的,就不准被 杀者的亲属报仇,如要报仇,则处死刑。有 反过来再杀死对方的,全国的人就都要把他 当作仇人。”这样,又怎么会发生因为爱自 己的亲人而互相仇杀的情况呢?《春秋公羊 传》说:“父亲无辜被杀,儿子报仇是可以 的。父亲犯法被杀,儿子报仇,这就是互相 仇杀的做法,这样的报复行为是不能根除彼 此仇杀不止的祸害的。”
•因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 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 领导人物,并称“韩柳”。在中国 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 出,可谓一时难分伯仲。
柳宗元的作品
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 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
他的《捕蛇者说》揭示了“苛政猛于虎”的主 题,表达了作者对暴政的憎恨和对劳动人民的 深刻同情;
处死可以表彰的人,这就叫乱杀,就是滥 用刑法太过分了。表彰应当处死的人,这 就是过失,破坏礼制太严重了。如果以这 种处理方式作为刑法的准则,并传给后代, 那么,追求正义的人就不知道前进的方向, 想避开祸害的人就不知道怎样立身行事, 以此作为法则行吗?大凡圣人制定礼法, 是透彻地研究了事物的道理来规定赏罚, 根据事实来确定奖惩,不过是把礼、刑二 者结合在一起罢了。
第三段原文:
向使刺谳其诚伪,考正其曲直,原始而 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何者?若 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之诛,独以其 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 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吁号不闻;而元庆 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处心积虑, 以冲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无憾,是守 礼而行义也。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 而又何诛焉?
本文属于议论文中的驳论。是一篇 高扬以人为本思想的光辉篇章。
它以对弱者的深切同情,批驳初唐 陈子昂“诛之而旌其闾”的论点, 并且,阐述了“调”(即和谐)在 处理社会矛盾中的作用。
历代名家点评 • 南宋黄震《黄氏日抄》卷六十《驳复仇议》:武后时,徐元
庆手刃父仇。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著为令。驳谓旌 与诛,莫得而并,当考正其曲直,所论甚精。合与昌黎《复 仇》参看。 • 明末孙琮《山晓阁唐宋八大家选·柳柳州集》卷一:前半幅 说旌与诛不可并用;后半幅说宜旌不宜诛。盖前半是论理, 故作两平之论;后半是论事,故作侧重之语。前半写旌诛不 可并用,妙在中幅分写得明畅;后半写宜旌不宜诛,妙在引 证得的确。 • 清代吕留良《晚村先生八家古文精选·柳文精选》:专在驳 子昂旧议,只是旌诛莫得而并一句,一番洗剔,一番精彩, 旧议真成粉碎。 • 清代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九:看叙起“手刃父仇 ,束身归罪”八字,便见得宜旌不宜诛。中段是论理,故作 两平之言。后段是论事,故作侧重之之语。引经据典,无一 字游移,乃成铁案。
第七段原文:
请下臣议附于令。有断斯狱者,不宜 以前议从事。谨议。
译文:
请把我的意见附在法令之后颁发下去。 今后凡是审理这类案件的人,不应再根据 以前的意见处理。谨发表上面的意见。
文章论述的要点
1.“旌”与“诛”不能并用。 2.既然徐元庆是“守礼而行义”者,那
么,他就一定不会与“王法”为敌(守 法人)。 3.在一来一往的“两下相杀”中,徐元 庆是值得同情的弱者。 4.解决普遍存在着的社会矛盾与冲突, 最理想的境界是“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