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美报刊选读

英美报刊选读

英美报刊选读湖南教育出版社,黎秀石编著,王宗炎审校,1985年第1版读《许国璋文集2》,居然看到一个很熟悉的书,黎秀石编著王宗炎审校的《英美报刊选读》。

我不知道有没有人知道这个书,或者对这个书有印象。

至少,这个书引起了我不少美好回忆。

这个书是很早的一个书了。

后来的十多年里,各个大学,各个出版社出版的相同题目的这类书很多。

但我我看过的同类型的书里面没有一本给我印象深刻过于此书的。

买这个书十分偶然。

大概是读大二期间,学校食堂前临时弄起了个跳蚤市场,专门卖大四即将离校的师兄师姐的书籍磁带等物品。

去转了转,带回两本书。

一本是《顾准文集》,一本就是《英美报刊选读》。

不知道辗转多少人的手了。

大概也是一代传一代吧。

可惜传到我,就放在我的书架上,没有再传下去。

有点惭愧了。

但是也不知道是否有人会看这本书,看了之后还觉得此书真的很不错。

人很多时候是不能一相情愿的。

太早的书了,纸质有点泛黄。

但还好不是那种黄而粗糙并且味道很重的纸(这种书目前图书馆很多见)。

纸张没有味道,也还算细腻。

印刷油墨质量也还好。

也确实经过好几个人的手了,前面的一百页,留有多个人的笔迹。

单词的读音,意义,都在旁边备注着。

字写的很整齐,整个书也就不让人觉得脏。

后几百页就几乎没什么字了。

大概前面几个主人也是读了一些,就没有毅力读下去了。

买的时候就想,晚自修的时候每天读一点吧。

后来每次晚自修就都带着这本书,大概到9、10点的时候,脑袋就会大,有点头疼,教科书什么的,是看不进了。

就拿出《英美报刊选读》,读个10页或者更多。

选文有难有易,有长有短。

关键是注释十分详尽,读的很有兴味。

一个学期下来,一本500多页(回忆,可能有误)的书也就读完了。

以前英文总是上课课文读完了事,第一次读这么多英文。

并且,读的这么有意思。

现在工作生活都和英语无关,但有时候还会拿起英文书读读,也和那时候读此书很有关系。

现在回想起来,此书的优点还真不少。

第一是选材。

当然,限于当初形式和认识的不足,选入的一些篇目有意识形态的限制。

但是从整个书来看,编者对英美报刊是十分熟悉的。

无论是报刊杂志的体裁、题材、表现等等,编者都胸有丘壑。

高屋建瓴,对整个有把握,就知道从中抓取什么。

从所选篇目看,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大事小事,事实或者消失隐去,现象和意义却都在,即使在今天读来也有历史的回响和当下的借鉴。

报刊选读的时效性是个大问题。

这里可见编者的学识。

和目前一些大学里随便翻几本杂志选几个文章的所谓教授不可同日而语。

本书还有一大看点是注释。

很多书的注释都很精彩,比如钱钟书的《宋诗选注》,真有让人买椟还珠之感。

此书也让人有这个感受。

不单单注释文字,关键是注释文字后面的文化社会内涵,注释题材、文字、现象等在报刊中的体现及意义。

正面说了还不够,从反面再说一下,反面可能还不够,再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一下。

这个角度在另外一个空间还有他的另一个意义。

所以举一反三,大概就是如此。

作者的注释不是和正文无关的,是完全有机的结合。

在注释中,作者将他几十年报刊的心得一点点传授,有经验,有观点,有心得。

完全无私的奉献,期待的,只是读者用心的阅读聆听。

2005年6月12日于深圳东方居补:不知道有没有人知道这个书,对此书印象很好,写此文感谢此书编者黎秀石先生。

1、中日开创和睦相处的新时代。

/20050708/n226240393.shtml2、日本果真是无条件投降吗?/2001/06/22/riben20010622_7679.htm 日本果真是无条件投降吗?1945年9月2日上午7时半,我沿着舷梯走上停泊在东京湾上的美舰“密苏里”号的甲板上,心情十分激动。

作为重庆《大公报》随英军太平洋舰队的记者,我将亲眼目睹日本的投降签字仪式。

回想这几年中国被日本欺凌的情况,我巴不得国内同胞此时此地能和我一起目睹日本向我国和盟友屈膝投降的实况。

一战胜国战败国都忏悔我国受降的全权代表是当时的军令部长徐永昌上将。

由于中国首先抗击日本侵略,奋战时间最长,九国代表入场的次序以我国为首。

8时15分,徐将军率领着随从5人走向举行受降仪式的甲板。

他精神饱满,态度严肃而沉着。

美国、苏联、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荷兰、新西兰的代表跟随在后面。

8时45分,主持受降仪式的盟军统帅麦克阿瑟到甲板上与各国代表共列。

8时53分,日本降使由美国驱逐舰运到“密苏里”号舰上来。

日本外务大臣重光葵代表日本政府,日军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大本营前来求降。

9时正,盟国受降仪式开始。

先由麦克阿瑟讲话,他说,各参战国代表聚集于此来签署一项庄严的协定,以使和平得以恢复。

不少在场的记者觉得麦氏的讲话不恰当,把侵略邻国的日本和反侵略的盟国一方求降一方受降的关系,说成是共同做出协定,恢复和平,太为日本留面子了。

这会引起后遗症的。

接着,麦克阿瑟指着甲板上摆好的桌子,叫日本代表前来在降书上签字,先是重光葵,后是梅津美治郎。

受降书签署由麦克阿瑟以盟军统帅的名义首先开始,其次是尼米兹海军上将以美国全权代表的名义签署。

接着是中国全权代表徐永昌将军。

其时是9时10分,我眼眶充满了泪水,一种从来没有感受过的情绪涌上心头。

受降仪式结束后,我走向徐将军,请他说几句话。

徐将军沉思一会儿,一字一句地慢慢地说:“今天是要大家回想的一天。

今天每一位在这里有代表的国家都可以回想一下过去,假如它的良心告诉它有错误,它就应当勇敢地承认错误而忏悔。

”我请徐将军进一步说明“忏悔”的含义。

他稍微摇一下头,不愿再说下去。

事后我想,日本军阀和盲从军国主义的那部分日本人民是造成亚太地区(包括日本本土在内)十多年来大灾难的罪魁祸首,自应认罪忏悔。

但是,战胜国有什么可忏悔的呢?但我想下去,深感徐将军的话有理:中国广土众民,但内战不息,竟被小日本有机可乘,步步进犯,我们招架无力,一再受辱,实在愧对祖宗。

英国自应忏悔。

本世纪初叶,日本侵略野心已暴露无遗,英国却与日本结盟,养虎为患。

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又与法西斯德国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助长德、意、日侵略野心,造成全球浩劫。

更可耻的是1941年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在即之时,英国与日妥协,封闭盟军援华物资的惟一陆路交通滇缅路。

及日本打到缅甸,英国政府转而求我国派遣远征军入缅,援助在败中的驻缅英军。

英国政府当年这样敌友不分,今天反思,能不惭愧?美国如果有良心的话,也应该忏悔。

日本已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时,美国还把大量废铁卖给日本制造枪炮。

更令人气愤的是美国总统罗斯福于1945年2月在苏联的雅尔塔和斯大林背着我国私定秘密协定,把我国在东北属主权范围内的利益划归苏联,作为苏联于德国战败后参加对日作战的交换条件。

美国政府这样子对待抗日流血牺牲最大、奋战时间最长的盟国,能不问心有愧吗?苏联对日作战只有8天,中国抗战8年。

根据什么样的道德标准,苏联在战后可以把日本曾在中国领土内霸占的权益归为己有呢?况且正是由于中国坚持抗战,拖住日本在大陆的兵力,苏联与法西斯德国生死搏斗、危急存亡之时,才得免于受到日本关东军在其背后猛砍一刀。

苏联如有良心,也应问心有愧吧?9月2日我们报道日本投降仪式之时,尚未知道美苏有此密约,但徐永昌将军作为国民党政府的军令部长肯定已经知道了宋子文奉蒋介石之命于1945年8月14日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顺从罗斯福的安排,承认苏联战后享有在长春铁路、旅顺、大连的特权,承认外蒙古独立。

8月14日正是日皇裕仁宣布停战,向中、美、英、苏求降之日。

两件大事在同年同月同日发生。

日皇求降,我们胜利之日,竟是我国当时的政府丧权辱国之时。

太痛心了也是历史上一大讽刺:敌人投降了,我们还向别人送礼,请它参战!二日本果真无条件投降?受降仪式结束之后,东京和前几天一样十分沉寂,到处所见都是被炸毁和烧焦了的房舍。

惟一可以看到的盟国祝捷活动,是在英舰“约克公爵”号桅杆上飘扬着中、英、美、苏的旗帜。

英国太平洋舰队总司令福拉赛上将邀请盟友共庆太平洋战后第一个和平之夜。

在甲板上,美国第三舰队司令海尔赛看见我,对我说:“今天是个伟大的日子,但我们盟国也许做错了一件事。

”我赶紧问他,做错了什么事。

他笑着回答说:“我们大概对待日本人太仁慈了。

我们仍然让他们活着。

”我说,中国人和美国人一样也是心肠软的。

我后来和一位美军上尉谈到对待战后日本的问题。

他说,我们应该消灭侵略者,但日本人民不都是帮凶,其实都是军国主义的受害者。

不过,他怀疑盟国放过了日皇裕仁是否明智之举。

不少同业也谈到这个问题。

此外,还有一个大问号:日本果真是无条件投降了吗?观礼那天,记者手上没有降书全文的复印本,都报道日本无条件投降了,其后细看降书才发现并无“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字句,而只是写着:本代表(指受降代表)兹命令日本帝国大本营应立即对不论在任何位置之一切日本军队及在日本国支配下之一切军队之指挥官,命其本身及在其支配下之一切军队应立即无条件投降。

”军队投降与国家投降,两者区别很大。

1943年11月,中美英举行的开罗会议明确宣告,中美英三国对日继续作战“直至日本无条件投降”。

为什么到日本正式投降之日,无条件变为有条件,废除军国主义的日皇体制变为保全日皇裕仁的地位呢?要解答这两大问题,得从头说起。

日皇于1945年6月22日召集重臣及军方首脑,面谕开始讲和工作。

其时日本败局已定,日皇寄望于苏联出面“调停”交战双方达成“荣誉的和平”。

当时,苏联对日本来说还是个中立国,并且曾和日本签订过中立条约,但是已于1945年4月5日宣布废除此约。

7月27日,日驻苏大使佐藤第二次奉命请求苏联出面调停时,中美英三国向全世界播放《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其主要内容为:日本政府应立即宣布无条件投降;《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日本的军队必须完全解除武装;日本军国主义必须永远铲除;日本战犯将交付审判,阻止日本人民民主的所有障碍必须消除;不准日本保有可供重新武装的工业。

《波茨坦公告》还警告日本政府,如不接受上列条件,日本将面临迅速而完全的毁灭。

日本内阁参议会于8月3日开会,全体通过这样的决议请政府采纳:“日本目前所应采取之惟一方策,即为接受波茨坦宣言。

”但军部仍在内部鼓动少壮派准备本土决战,对内阁参议会自然置之不理,而日皇裕仁则再求苏联出面调停。

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约日本驻苏大使于8日晚会谈。

6日这一天,日本政府正在盼望不久有好消息从莫斯科传来之时,他们听到的却是美国在广岛投下第一个原子弹的爆炸声。

广岛全市顿成废墟,居民死伤无数。

日皇裕仁至此决心从速结束战争,因此更焦急地等待苏联的复音。

佐藤8日得到的答复却是:苏联当天对日宣战。

苏联原来和美英约定8月下旬参战的,如今提早显然是由于美国使用原子弹,估计日本投降在即,不立刻“赶上车”就享受不了罗斯福叫蒋介石送上的礼物(即苏联享有在长春铁路、旅顺、大连的特权)了。

8月9日美国扔了第二个原子弹,长崎居民和广岛一样死伤无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