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学习中的“负迁移”
文章摘要:假若忽略知识迁移的条件、适用范围和问题的本质,生搬硬套,一贯的思维定势去处理问题,则容易产生“负迁移”,对新知识的学习、理解掌握会产生干扰,导致错误的结论,在学习中既要培养正确的知识迁移能力,又要努力克服“负迁移”的影响。
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郁德贤
心理学认为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知识迁移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用已掌握的方法和技能解决新问题所体现的素质和能力,掌握正确迁移方法能避免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实现知识的贯通、理解和转换,有利于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提高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但假若忽略知识迁移的条件、适用范围和问题的本质,生搬硬套,一贯的思维定势去处理问题,则容易产生“负迁移”,对新知识的学习、理解掌握会产生干扰,导致错误的结论,在学习中既要培养正确的知识迁移能力,又要努力克服“负迁移”的影响。
一、重视基本概念,突出本质属性
化学基本概念是整个化学知识体系的核心与基础,这些基本概念又不是孤立、零碎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只有正确理解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实质与内容、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应用时才能得心应手,顺利迁移。
但同学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错误大多是对基本概念理解不透,掌握不全,本质属性含糊不清,相互之间产生混淆而导致的,在应用时不能灵活转换,或机械迁移,产生思维定势的“负迁移”,使学到的知识仍是零碎而未达到系统化、程序化。
在学习中,对基本概念基本含义要理解透彻,对每个概念引入的意义,建立概念的前提、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必须搞清楚,深入研究揭示概念的本质,关键的词、句表达的准确性,揭示得越深刻,“负迁移”就越不容易发生。
如在化学平衡学习中,首先明确引入这一概念是研究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可解决工业生产中原料转化率的问题;研究的对象是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的条件是可逆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其本质特征是动、定、变。
比较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有着相似的本质特征,故可以将化学平衡中的勒沙特列原理完全迁移到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的应用中来,减少了机械的重复记忆,实现了知识点的贯通理解和转换。
在基本概念的教学中,更多让学生讨论、辩析、引导学生抓住事物本质,深刻
理解,分析迁移的条件和范围,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促进知识的正确迁移,有效克服知识的“负迁移”。
二、利用分类对比,建构知识体系
在化学学习中,有很多貌似相同实有差异,貌似不同实有联系的知识点,它们分布在各个章节中,要善于将它们归类、分析、对比、寻找相似中的本质区别,及不同中的结合点,将分散、孤立的知识点,根据相关属性建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使新知识、新情境“变成”旧问题,减少学生对新问题的陌生感,将认知结构中陈述性知识程序化、系统化、融汇贯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能减少或避免“负迁移”。
如分子间作用力和化学键,虽然它们都是构成晶体时微粒间的作用力,但作用力的程度和位置却不同,构成晶体的类型不同,通过分析、对比,就能理解不能将影响离子晶体、原子晶体有关物质物理性质的因素迁移到分子晶体中。
再如在元素化合物知识中,同主族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相似,可被用来将已知物质的有关性质迁移到未知物质或陌生物质的性质,认识掌握很多陌生物质的性质及处理相互反应的问题。
但同主族元素中原子半径递增,会发生元素单质及化合物性质的差异,容易发生知识的“负迁移”,得到的结论会发生偏差,甚至错误。
故在迁移知识时,应着重分析,对比新旧知识的相关性和差异性,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特别注意从量到质的突变,正确把握迁移的条件和范围,实现知识的顺利迁移。
三、加强探究性学习,提高迁移能力
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思维能力是实现知识迁移的重要因素,而这种能力提高的关键是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习题训练时增加信息给予题,让学生从新情境中去联想、回忆旧知识,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为知识的迁移作准备,通过学生对信息的研究、分析、筛选、提取,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围绕若干重点、难点、疑点,组织安排学生实验探究。
通过实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判断能力,防止静止孤立地思考问题带来的负迁移。
学习了典型原电池:Cu-Zn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探讨原电池构成条件时,可让学生围绕电极材料和溶液种类选择两大问题,通过学生仿照Cu-Zn原电池的构造,设计不同的方案,分组去实验探究。
学生选择不同的器材、不同的方案,记录实验现象,小组交流、归纳、总结、师生点评,得出原电池构成的条件。
学生兴趣浓厚,思维积极,教师因势利导,加深理解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也能有效跨跃“负迁移”。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充分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发散式”地思考问题,训练知识迁移的正确方法,掌握迁移的条件、范围,克服思维定势的干扰,防止知识的“负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