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纳米材料的安全问题及对策

纳米材料的安全问题及对策

从该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粒径、材料的制备途径以及纳米材 料的团聚对纳米材料毒性的重要影响。
2.纳米材料的生态环境安全性
纳米材料对脊椎动物的影响
将黑鲈暴露于含0.5mg·kg-1 可溶性C60 的水以及不含C60 的水中,48h 后取黑鲈脑部组织分析发现黑鲈出现了明显的 脑部脂质过氧化损伤、鳃部总谷胱甘肽显著下降以及肝基因 表达的改变。
由于微生物在维持土壤及水生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 作用,纳米材料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应引起注意。一旦具 有抗菌作用的纳米材料进入生态环境(如纳米废弃物或 环境治理投放),是否会破坏正常微生物种群的生长而 影响到整个生态环境的平衡,应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2.纳米材料的生态环境安全性
纳米材料对无脊椎动物的影响
尽管纳米材料毒理的问题现在还说不清楚,但专家都同 意需要对纳米科技的潜在风险及其负面影响进行专门研究 。

1.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
纳米材料对人体的潜在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纳米材料进入人机体的概率增加 纳米材料微小,有可能
进入人体中纳米大颗粒不能达到的区域,如健康细胞,纳 米材料能够通过呼吸道、皮肤、消化道及注射等多种途径 迅速进入人体内部,其中经呼吸道是一个主要途径,并易 通过血、脑、胚胎等生物屏障分布到全身各组织之中,往 往比相同剂量、相同组分的微米级颗粒物更易导致肺部炎 症和氧化损伤。
2.纳米材料的生态环境安全性
生物吸收(bio-uptake)、生物蓄积(bioaccumulation)和生物降 解(biodegrade)
细胞可以通过内吞作用(endocytosis)、膜渗透作用 (membrane penetration)以及跨膜离子通道(transmembrane channels)几种途径吸收纳米颗粒。纳米材料一旦被生物吸收, 可能会在生物体内积累,并通过食物链进一步富集,使得较 高级生物体中纳米材料的含量达到物理环境中的数百倍、数 千倍甚至数百万倍。生物蓄积依赖于纳米材料的表面特性, 这种特性决定了纳米材料可能被脂肪组织、骨或体内蛋白吸 收。
2.纳米材料的生态环境安全性
环境纳米污染物的共同特征为以下10 点: 1)分子量和粒度的多分散性; 2)化学官能团的多样多变性; 3)形态结构和形貌的序列性; 4)反应活性部位的各异相关性; 5)电性与极性的显著取向性; 6)生物大分子的强烈结合性; 7)生态系统的潜在累积毒性; 8)微界面反应的错综复杂性; 9)多种污染物的组合复合性; 10)扩散和迁移的传播广阔性。
纳米材料在不同介质中的溶解性对其毒性的影响也 较大,如未经有机溶剂四氢呋喃(THF)处理的C60
在淡水中的最高浓度仅为35mg·kg-1,而这一浓度并不 能使实验无脊椎动物产生半数死亡。
表面基团如重金属也可以影响纳米材料的亲水性/ 疏水性、亲脂性/疏脂性或催化特性。
2.纳米材料的生态环境安全性
纳米材料在环境中的微界面行为
2.纳米材料的生态环境安全性
纳米材料在不同环境中的分散性不同,聚集形成的 大颗粒其表面积急剧变小,纳米材料的表面特性可能 会消失;水溶性C60 和包被的SWCNTs 可以稳定地存 在于盐溶液、细胞培养液、再生硬水和超纯(MilliQ)
水中。目前还缺少各种纳米材料在不同环境中分散或 聚集过程及程度的资料,有待进一步研究。
以聚集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膜上使细胞壁凹陷 ,从而导致细胞膜渗透性改变,最终死亡。
2.纳米材料的生态环境安全性
TiO2 包被的多壁纳米碳管(MWCNTs)经紫外线照 射后对细菌内生芽孢的杀伤力明显比单独紫外线或者紫 外线照射的TiO2 要强。除杀菌作用之外,纳米TiO2包被 的中空玻璃球可以抑制蓝藻(cyanobacteria)和硅藻( diatoms)的光合作用,显示纳米材料在抑制海藻过度生 长方面的应用潜力。
纳米材料的安全问题及 对策
2020年4月30日星期四
► 近年来,由于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所带来的经济 效益和技术进步,国内外的研究和相关投资都极 为可观。研究领域迅速拓宽,内涵不断发展。
► 随着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纳米材料大量涌 现,其优良特性及新奇功能使其具有广泛的应用 前景,人们接触纳米材料的机会也随之迅速增多 。
吸附(absorption)
一般来说,两性颗粒、具有电荷的颗粒以及粒径较大 的纳米颗粒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多种类型的分子可以吸 附到纳米颗粒的表面,而被吸附的分子对纳米颗粒的迁移 与转归可能具有明显的影响,如可大大增加被吸附分子的 生物吸收;另外纳米颗粒还可能通过吸附而成为某些物质 (如重金属、农药等)的运输载体。
其中前5点为纳米污染物的物理化学特征,后5点 为环境生态特征,粗略概括了纳米材料的环境行为。
2.纳米材料的生态环境安全性
纳米材料的环境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分散(disperse)和聚集(congregate)
由于纳米材料的尺寸小,比表面积大,其表面缺少邻 近的配位原子,因而具有很高的活性,而正是这种高活性 导致纳米材料较难分散,极易发生聚集,尤其在水体环境 中,如研究发现富勒烯易在水中聚集形成较大颗粒。
1.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
纳米材料安全性及研究意义:
超微颗粒在理化性质发生巨变的同时,其生物学效应的 性质和强度也可能发生质的变化。在空气中,以气溶胶的 形式存在的纳米颗粒可长期漂浮,能成为多种有机污染物 广泛传播的重要载体。在水中,纳米颗粒很难沉降。在土 壤中,它能畅通无阻地转移,也能被蚯蚓、细菌吸收和进 入食物链。
1.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
► 如树脂状纳米物质可能会造成渗透性破坏,甚至导致细胞 膜破裂;水溶性富勒烯分子可能会进入大脑,造成黑鲈鱼 大脑损伤等。
► 目前国内外一些初步的研究表明:正常无害的微米物质一 旦细分成纳米级的超细微粒后就出现潜在毒性,且颗粒愈 小表面积活性视。
其他纳米颗粒表现出较强的迁移性,而富勒烯迁移性较
弱。纳米氧化物颗粒的迁移对颗粒粒径及化学成分具有 较强的依赖性。
纵观3 种环境介质,影响纳米材料环境迁移的因素
主要包括:1) 颗粒粒径;2) 纳米材料的高反应性和吸 附能力;3)聚集及解离程度;4)光催化和光降解的能 力;5)土壤特性(pH、电荷及有机成份等);6)水体 特性(pH、电荷及溶解能力等);7)影响沉积的各因 素等。
► 我们知道,当物质细分到纳米尺度时,纳米颗粒在理化性 质是那个发生巨大的变化,其生物学效应也出现了显著的 改变,由于体积太小、个体稳定性太强等特点,“纳米材 料可能具有一定的毒性,有可能进入人体中那些大颗粒所 不能到达的区域,如健康细胞,纳米物质可能比较容易透 过生物膜上的孔隙进入细胞内或如线粒体、内质网、溶酶 体和细胞核等细胞器内,并且和生物大分子发生结合或催 化化学反应,使生物大分子和生物膜的正常立体结构产生 改变,其结果可能将导致体内一些激素和重要酶系的活性 丧失。
起肺、心血管系统及其他组织器官的损害。
2.纳米材料的生态环境安全性
纳米材料的环境行为
一旦纳米材料进入环境,明确它 的环境行(environmental behavior) 是非常关键的问题,包括纳米材料
在环境中的迁移、纳米材料特性的 改变以及毒性作用等。目前我们对
这些方面还知之甚少,有限的资料 主要来源于纳米材料环境治理的相 关研究。
不可忽视纳米材料在环境中的微界面行为。
研究发现大部分纳米污染物都停留在较大颗粒物的表 面,在此界面上进行比溶液中更强的反应,从而对生态环 境产生影响。
环境中常见的微界面体系非常多,如水体中的悬浮物/ 地面水、大气中的烟尘/空气、土壤中的矿物颗粒/空气、植 物根系/土壤水、活性污泥/生活污水及超滤膜/工业废水等。 微界面是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中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几乎 所有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均可在微界面上进行,而且界面 往往具有催化反应的作用。
微界面过程与纳米污染物密切相关,对纳米材料的环境 生态行为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2.纳米材料的生态环境安全性
纳米材料对植物的影响
铝纳米颗粒的植物毒性。
研究者用根延长试验发现未包被的铝纳米颗粒可以
抑制玉米(Zea mays)、黄瓜(Cucunissativua)、大豆 (Glycine max)、甘蓝(Brassicaoleracer)和胡萝卜( Daucus carota)等5 种植物根的延长,而包被有菲(Phen )的铝纳米颗粒可以显著减小这种抑制,原因是菲的包 被破坏了纳米颗粒表面本身具有的羟自由基,从而改变 了纳米表面特性。
1.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
纳米材料进入细胞的概率增加
由于粒径极小,表面结合力和化学 活性显著增高。其组成虽未发生变 化,但对机体产生的生物效应的性 质和强度可能已发生改变。可能透 过生物膜上的孔隙进入细胞及细胞 器内,与细胞内生物大分子发生结 合,使生物大分子和生物膜的正常 空间结构改变。导致体内一些激素 和重要酶系活性丧失;或使遗传物 质突变,导致肿瘤发病率升高或促 进老化过程。
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大学的Lovern 和Klaper研究了 纳米TiO2(10 ~20nm)和C60(0.72nm)对水生模式生物大型 溞(Daphnia magna)死亡的影响。
将水蚤暴露于四氢呋喃(THF)过滤和超声2 种方法制备 的各浓度纳米材料水溶液中,结果发现经THF 过滤处理的 TiO2和C60 均可导致大型溞死亡,并呈剂量反应关系。C60 在 较低浓度即显示出较高毒性,说明C60 比TiO2 毒性更强;超 声处理的各浓度纳米TiO2 和C60 对大型溞的影响明显比经THF 过滤处理的小,其中纳米TiO2 并未对水蚤产生明显毒性作用 ,而C60 虽可以引起大型溞死亡,但死亡率并不随浓度的增大 而升高,其原因可能是随着C60 浓度的增加材料的团聚也明显 增多。
生物降解与生物蓄积是相互联系的,较容易发生生物降
解的纳米材料生物蓄积的可能性比较小,而在生物体内蓄积 的纳米材料一般不被生物降解,目前生产的纳米材料以不可 降解的居多,可降解纳米材料正在研究之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