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纤维用油剂介绍
纤维的边界摩擦程度,主 要取决于油剂分子对纤维表面 的配向性。配向性好,边界摩 擦小。
润滑剂 • 流体摩擦模型介绍 • 流体润滑长丝纱的摩擦行为
式中: F:剪切力(即摩擦力), η:润滑剂粘度; A:纤维与导体接触面积, V:纺丝速度; d:润滑油膜厚度。
短丝、毛条——边界摩擦(低摩擦系数); 长丝的卷绕、加捻——流体摩擦(高摩擦系数) 边界摩擦在低速高接触压力下摩擦系数最大; 流体摩擦在高速时摩擦系数最大; 半边界摩擦是边界摩擦与流体摩擦的过渡区,在这个 区域内摩擦系数呈最低值。
4. 抗静电剂效果分析
效果衰退
抗静电剂
当表面活性剂进入纤维内部,或在纤维表面不能均匀分布, 或使用量不够时,在纤维表面不能形成连续的水膜,这样,抗静 电效果将会减弱。 纤维表面分子排列愈紧密,抗静电效果 愈不易衰退。反之,则容易衰退。
各种抗静电剂效果分析
强离子系统的无机盐、无机碱——对金属设备有高腐蚀性; 离子系统抗静电剂(如烷基硫酸盐)——要求在一定湿度下起作用,并且易 使纤维发黄,与其他油剂成分配伍 性不佳;
加,油剂粘度降 油剂润湿 低,摩擦系数随 之降低。但油剂 性好,摩擦力 如在高温下分解 小。 发,油膜层减少, 则摩擦系数上升。
通常利用测定纤维的热摩擦性能来评 价油剂的耐热性。
润滑剂
4.常用润滑剂 天然润滑剂
植物油(如蓖麻油、椰子 油、甘油三酯)、 矿物油(如锭子油、白油) 动物油(如抹香鲸油-一 元脂肪酸酯、牛油-脂肪酸 甘油酚)。
润滑剂
3.影响摩擦系数的因素
纤维含油率
随着纤维含 油率和油膜厚 度的不同,摩 擦方式由干燥 摩擦过渡到流 体摩擦。
油剂粘度
导体和丝束粗糙度
温度 一般温度增
润湿效果
当纺纱速度 边界摩擦时,摩 擦力与油剂粘度 低于5m/min属边 无关;流体摩擦时,界或半边界摩擦 摩擦力与油剂粘 时,导体粗糙度 度密切相关,此 增加,摩擦力也 时,摩擦系数与 增加;纺纱速度为 粘度对数呈线性 5一50m/min时, 光滑导体摩擦力 关系: 的增加反而大于 f=Alo一些助剂: 1 抗菌剂 防腐剂 抗氧剂 防霉剂
5 6
匀染剂
粘度调节剂
2
3 4
其他添加剂
尽管这些添加剂用量 很小,但影响极大,往 往是油剂成败的关键。
腈纶油剂选用原则
腈纶简介 1 腈纶油剂组成 2 腈纶油剂选用原则 3
四、
• 腈纶——聚丙烯腈纤维(PAN)
腈纶简介
腈纶的特性: 通常是指用85%以上的丙烯腈 与第二和第三单体的共聚物,经 湿法纺丝或干法纺丝制得的合成 纤维。丙烯腈含量在35%~85%之 间的共聚物纺丝制得的纤维称为 1、弹性极好,似羊毛;
改性聚丙烯腈纤维。
——蓬松卷曲、柔软,保暖性 优于羊毛 2、耐晒性优良; 3、耐酸、氧化剂及其他有机溶剂性 较强,但耐碱性较差; 4、易染、色泽鲜艳。
柔软剂
特性 纤维表面吸附柔软剂后,可降低纤维摩擦系数,特别对刚性强的 纤维,可提高加工性能、织造性能和成品质量。
选用原则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处理纤维能产生柔软感。用作柔软剂的大都是 具有16个以上碳数的疏水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PH控制剂
PH值控制剂是用于油剂合成中控制pH 值或调节酸碱度的一类添加剂; 常用的PH值控制剂:酸性的有柠檬酸、 山梨酸等等,碱性的有碳酸氢钠、磷酸氢 二钠等等。
3
70年代初期,产生了以脂肪酸酯和PO(环氧丙烷)/EO(环氧 乙烷)聚醚并用的第三代油剂。
4
70年代中后期,以PO/EO聚醚为主的第四代油剂。 80、90年代,开发了改性PO/EO聚醚及具有低摩擦、超耐热、 易润湿等特种功能的成分和添加剂组成的第五代油剂。
国外研究进展
睛纶油剂主要由表面活性剂和其它非表面活性物质组成,但起主导作用的是表面活 性剂。因此,许多科研部门和生产厂家都在积极地不断完善表面活性剂自身以及与非表 面活性剂的合理复配,不断更新油剂合成技术。
抗静电剂:
烷基醚磷酸酯 盐、烷基硫酸酯盐 应用的最多,它们 具有良好的抗静电 性和平滑性,而且 耐热性好,热挥发 性小,可以增加油 膜强度。
烷基磷酸酯盐:
单醋的抗静电效果好于双醋; 烷基链长的摩擦系数低,平滑性好,抗静电性较差;链短的摩擦 系数较大,平滑性较差,纤维的抗静电性好,集束性也好。
合成纤维油剂
目录
04 17 31 36 41
Contents
43 Page
概述
油剂的 主组分
油剂的 副组分
腈纶油剂 选用原则
油剂的 结语 评价方法
1
2
3
4
5
6
概述
油剂简述 油剂组分 1
一、
2
3 4
油剂意义
发展概况
油剂简述 纺丝油剂是用于生产和加工化学 纤维的特殊产品。众所周知,在整 个纺织生产过程中,如果没有纺丝 油剂,就没有化学纤维的生产和加 工。在化学纤维行业,这无疑是大 家接受的普遍事实,在天然纤维方 面亦如此。
(5)对机械零部件无腐蚀作用;
(6)化学、物理性能稳定;
(7)乳化性好。
乳化剂
1.乳化剂选用原则
• 油剂需通过乳化液形式用到纤维上去,而成布以后表面的油剂又要求易于洗 净,以免影响染色,故油剂必须有良好的乳化性能。乳化剂的选择通常是凭 经验,一般原则是:
1)
选用亲水性大的和亲水性小的乳化剂搭配; 混合后乳化剂的HLB值(亲水亲油平衡值)约 等于被乳化物的HLB值; 乳化剂在乳化物中易溶解。这样配制的乳 化剂效果好。
2)
3)
乳化剂
2.常用的乳化剂
阴离子型
脂肪酸皂(乙醇胺皂)、烷基硫酸盐、烷基磺酸盐、 烷基硫代丁二酸盐、聚氧乙烯烷基磷酸酯盐等;
阳离子型
脂肪胺、聚氧乙烯脂肪胺、季铵盐、聚氧乙烯季铵 盐等;
非离子型
多元醇酯(甘油脂肪酸酯)、长链醇(油醇、鲸蜡醉等) 的环氧乙烷缩合物、脂肪酸的环氧乙烷缩合物、环氧 乙烷和环氧丙烷嵌段共聚物、脂肪胺的环氧乙烷缩合 物、烷基酚等。
油剂的主组分
抗静电剂 润滑剂 乳化剂 1
二、
2
3
抗静电剂
1.静电的产生
——电子转移的结果
在正常情况下,物体是不带电的。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电子从一个物体 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产生电子迁移,一个物体因部分原子失去电子而带正电,另 一个物体因得到电子而带负电。 带电量与两物体介电常数之差成正比:
Q K 1 2
含油率0.05~0.3% 者属于边界摩擦。
介于边界摩擦与流体 摩擦之间的过渡状态称为 半边界摩擦。 流体摩擦模型
边界摩擦的接触模型
• 边界摩擦的接触模型介绍
润滑剂
式中: A:支承负荷的真正接触面积; α:支承负荷的部分与固体接触(凝着) 的比率; S1:凝着部分的剪切应力; S2:油膜的剪切应力。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脂肪胺、聚氧乙烯脂肪胺、季按盐、聚氧乙烯
季按盐。
两性表面活性剂:
氨基酸和它的盐、甜菜碱。
抗静电剂
3. 抗静电剂消除静电的原理
表面活性剂之所以能起到抗静电作用,是由于表面活性剂能在 纤维外层形成界面膜,而界面膜能吸收空气中的湿气并供给离子, 离子能在此表面上移动,因此能导电防止静电积聚。
合成润滑剂
醋(如丁基/异丁基硬脂 酸酣、癸二酸酯、三经甲 基丙烷酯、季戊四醇酯、 山梨醇酯)、 聚氧乙烯脂肪酸酪、聚 醚(各种系列嵌段和无规 聚醚)、 合成酯、 有机硅。
润滑剂
5.选用润滑剂的条件 (1)耐热性、抗氧性好; (2)粘度低,而粘度指数高;
(3)能润湿和扩展在纤维表面;
(4)吸附在纤维表面而不是进入纤维内部;
发展趋势
• 油剂的配方,已由过去的通用型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增强了油剂对各 种纤维生产工艺技术的适应性,有利于产品质量的提高。 • 对油剂耐热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即油剂的热稳定性好。遇热不分 解, 挥发性小,才能有效地消除静电、调整摩擦系数。同时,为使睛纶纤 维产品有良好的透明度,应研制渗透性小的油剂。 • 用于油剂的表面活性剂已由低分子量向中、高分子量发展; • 利用协同效应原理,不断完善表面活性剂自身以及与非表面活性剂的 合理复配,使合成油剂技术有了新发展,油剂性能更加完善
降低静摩擦性质的顺序为: 阳离子>多元醇醋型非离子>阴离 子>聚乙二醇型非离子>矿物油、 合成润滑油。
国外平滑柔软剂组分
日本竹本公司利用协同效应原理,推荐出了具抗静电剂和平滑柔钦剂多种性能 的新型复台油剂,其品种和性能如下表:
国内研究进展
• 国内对于睛纶油剂的研究起步比较晚,近年来,许多科研部门和生产 厂家,从油剂的三要素(抗静电性、平滑性、柔软性)出发,积极地研 制新型油剂,开发了一些性能比较好的油剂组分,有的已应用于工业 生产; • 但是,油剂的质量由于受单体质量不稳、品种少、成本高的影响,一 直不能在全国各睛纶厂家推广使用,影响了油剂国产化的进程; • 合成油剂的主要原料环氧乙烷和高碳醇,由于质量不稳定、数量少, 满足不了需求,需要引进。因此,国内既要提高单体质量,又要增加 产量。
摩擦力 摩擦理论
润滑
润滑剂
2.摩擦的三种形式
干燥摩擦是接触面 之间没有任何润滑剂存 在时的摩擦。 在接触面中间存在着 极薄的油膜,摩擦面被一 层不连续的油膜分开。 当含油率达0-3%以上 时,摩擦面被一层连续的 流体膜隔开,摩擦体间不 存在固一固接触,这时称 为流体摩擦。
干燥摩擦
边界摩擦
流体摩擦
这时摩擦系数最 大。含油率为0-0.05% 的纤维摩擦,可近似 看成干燥摩擦。
表面粗糙的带正电,表面平滑的带负电; 受强烈摩擦的物体带正电,摩擦较少的带负电;
导体静电积累少。
抗静电剂
2.常用抗静电剂 吸湿型无机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