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作文教学之我见

浅谈作文教学之我见

浅谈作文教学之我见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都是广大语文教师的一个难点。

怎样才能让学生不怕写作文,学会作文?特别是让农村小学生能写出优秀的文章,这成了所有奋斗在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

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我觉得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存在以下弊端:
1.老师们重视遵循着教师讲解、读范文——学生列提纲——草稿——学生修改——抄写的双课时模式教学。

遇到一个作文题目,各位教师害怕学生不理解题目的意思,无从下笔。

因此,总是教师讲在前、学生写在后,殊不知,这样一来就固化了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定格在一个极小的空间内,让学生只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完成作文。

结果,学生写出的作文千篇一律,大同小异,没有一点创新求异。

我们的这种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教师总是习惯把批改作文放在课后来进行,没有及时的反馈,收效不大。

全班几十篇作文,每篇都要精批细改。

一字一句,一段一篇,都仔仔细细地给学生检查,错字、别字、重复的、不具体的、或换或改,或增或减……兢兢业业,乐此不疲。

结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收效甚微。

为什么?作文本发下去,学生没仔细读,即使读了,也不能完全理解
老师的意思。

老师与学生毕竟有一段年龄差距,生活阅历、思想、行为怎会与老师完全一致呢?
农村小学规定一周两节作文课,但许多教师为赶语文教学进度,一般两周才上一次作文,一学期共八次,加上单元测试卷上的作文,一学期也不过十多个作文。

但这个中间还有些作文题是同类型的,学生作文也是“换汤不换药”,一个作文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

思维没有得到全方位的训练,语言文字的训练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俗话说:刀不磨要生锈。

学生的思维也是一样,不经常训练,想要一下子提高是不可能的。

我所在的学校属于典型的偏远山村小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又担心学生的安全问题,因此,有组织、有纪律地外出锻炼的机会几乎没有。

教师又害怕耽误学生的学习,村小根本没有图书室。

蜜蜂要酿出芳香的花蜜,必须采撷千万朵鲜花,没有足够的见闻,哪来广博的知识?再加上学生平时没有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怎能发现平凡中的伟大,写出好文章呢?
针对以上问题,通过自己的探索,近年来我逐步采取了以下一些对策:
先写作,后讲评。

教师出题之后,不作任何提示。

学生自己作文,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这样学习的思维就不会受到
限制,这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学生陆续交作文的时间内,教师迅速浏览学生作文,发现其中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并选出典型的作文,以备40分钟后有针对性地讲评。

讲评时,让学生自己来念作文,念的时候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然后发表自己的修改意见。

教师要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善于发表意见。

同时要注意对学生的一些不正确的意见予以纠正指导,但都应该本着表扬鼓励的原则来进行。

修改。

在进行典型的几例作文讲评之后,教师迅速地将作文本发下去,学生把自己手中拿到的同学作文浏览一遍,写上评语。

通过讲评和修改,学生在不自觉中找到了自己作文与别人的差距,确定今后努力的方向。

同时,他们也在修改别人的作文中提高了自己的作文能力。

学生修改完后,教师还应快速地看看学生的评语,选几则写得较好的念给大家听,这对学生来讲,也是一个提高认识的过程。

小结。

利用几分钟对本堂作文课的情况作一个简单的小结,归纳一下这类题目的写作方法,让学生能举一反三。

这是一个由实践上升到理论的过程,学生掌握了理论,才能用于指导自己的实践,才有利于形成实践——理论——实践的良性循环。

因而,课堂小结是十分必要的,我们一定要重视。

激发写作兴趣,增加作文次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学生写好作文,只有他们对作文本身感兴趣了,才会努力去写好它。

爱玩是小孩的天性,新的作文教学方式能在课堂内完成教学任务,课后还给了学生玩的空间,学生当然乐意接受。

因此一周一次作文,学生是可以完成的。

坚持写日记,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

开始,可以让学生种一株植物,写观察日记,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细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以后,让学生把目光投向自己身边的人、事、物,在平凡之中觉察出不平凡的东西来记在日记本上。

到写作文时就可以拿出来用,写作时自然就不会无话可说了。

童心是宝贵的,我们应该珍惜,因为孩子们许多看似幼稚的想法其实蕴含着智慧的光华。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如果能用满腔的热情为学生铺路搭桥,帮助他们寻找出生活中的童趣,那么作文将不再是他们的负担,而是一种乐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