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业发展现状1.基本概述工业锅炉是重要的热能动力设备,广泛应用于工厂动力、建筑采暖、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需求量很大。
由于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工业锅炉的新增需求量逐年减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间相互压价销售,导致许多厂家经济效益逐年滑坡,行业整体效益不佳,特别是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国内市场需求受到相当程度的冲击。
工业锅炉行业亏损企业不断增加,2006、2007、2008、2009四年亏损企业分别占统计总数的20.73%、44.05%、57.75%和15.38%。
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实行“以煤为主”的能源政策,工业锅炉的生产、使用一直以燃煤锅炉为主。
但随着我国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政策的推行,工业锅炉的产品结构、燃烧方式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流化床锅炉、生物质锅炉、余热锅炉等得到了较快发展。
2009年65家受统计企业生产的燃煤工业锅炉占工业锅炉总台数的60.24%、总蒸吨数的57.88%;燃油、燃气锅炉占工业锅炉总台数的27.9%、总蒸吨数的16.65%;生物质锅炉占工业锅炉总台数的1.8%、总蒸吨数的7.34%;余热锅炉占工业锅炉总台数的7.58%、总蒸吨数的16.0%。
工业锅炉的主要燃烧方式是链条炉排,链条炉排锅炉占工业锅炉总台数的42.95%、总蒸吨数的47.57%。
工业锅炉的结构形式主要以水管锅炉为主,水管锅炉占工业锅炉总台数的34.86%、总蒸吨数的63.58%。
随着节能减排工作的进一步实施,国家推出了一系列的节能减排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业研发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的产品,倡导节能减排全民意识,过去未被重视和利用的余热余压也越来越引起各行各业的关注,工业锅炉行业企业根据各自的技术实力和特点,研发和生产了各具特色的余热锅炉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多个领域,主要产品有:燃气轮机余热锅炉、高炉煤气余热锅炉、水泥窑余热锅炉、干息焦余热锅炉、氧气转炉余热锅炉、生物质锅炉、有色冶金余热锅炉和炼油催化装置余热锅炉等。
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度生产各类余热锅炉1146台(套)、29865蒸吨,与2007年相比(生产余热锅炉722台、23124蒸吨),余热锅炉生产台数增长58.7%,蒸吨数增长29.2%。
随着大中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旧区改造和工区的成片建设以及中心城区禁煤政策的实施和区域集中供热、热电联产等节能减排政策的推行,中小型燃煤锅炉正向着大容量、高参数、高能效、低排放的方向发展,10t/h以下的小容量燃煤工业锅炉的数量逐年下降,一方面逐渐被燃油(气)锅炉、电热锅炉等其他洁净产品取代,一方面被集中供热方式取代。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在大中城市以外的广大农村和城镇,小容量的工业锅炉还有的相当大市场。
最近几年,全国各地的房地产市场迅猛发展,大容量热水锅炉市场需求增大,35t/h以上的大容量工业锅炉急剧增加,占工业锅炉总台数的比例,由2006年的1.1%上升到2009年的3.14%;占总容量的比例,由2006年的9.04%上升到2009年的30.87%。
水管锅炉比水火管锅炉更适合向大容量、高参数方向发展。
从历年受统计的工业锅炉生产企业生产的产品来看,容量在10t/h以上的水火管锅炉产量占锅炉年产量的比例不到1%,容量在10t/h以上的水管锅炉产量占锅炉年产量的比例都在50%左右,2008年甚至超过65%。
链条炉排仍然是我国工业锅炉的主要燃烧方式,从历年受统计的工业锅炉企业生产的产品来看,近60%是链条炉排锅炉,并逐步由向大容量产品发展,容量大于35t/h的链条炉排锅炉产量占年锅炉产量的比例由2006年的5.24%上升到2009年的13.55%;循环流化床锅炉作为近几年发展起来的锅炉产品,容量大于35t/h的链条炉排锅炉产量占年锅炉产量的比例由2006年的1.43%上升到2009年的8.74%。
2.存在的主要问题(1)制造企业众多且生产能力低,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近三年国家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锅炉制造企业数量基本在1500家左右,而近三年年产锅炉台数也就是13万台左右,平均每个锅炉企业年生产锅炉不到100台。
许多规模小的锅炉企业一年只生产几十台,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或超过50万元人民币的厂家为数不多。
由于厂家规模小,生产能力低,无法形成规模化生产,产品质量、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
一些老厂因企业体制和生产能力等问题,其产品数量及规格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2)技术基础工作比较薄弱一是相关标准制修订工作满足不了产品发展的需要。
目前采用的锅炉强度计算标准是2002年版,工业锅炉热力、水动力、烟风阻力设计计算方法至今还没有形成正式标准,许多锅炉企业对工业锅炉不进行热力计算,而是凭经验或参照同类产品进行结构设计和受热面布置,缺乏系统的技术理论支持。
二是缺少科研的支持。
与电站锅炉相比,长期以来工业锅炉得不到重视,一度被边缘化。
与此相对应的是研究基础非常薄弱,手段落后,力量分散,缺少燃烧、传热等共性、关键技术及基础理论的研究和突破,至今仍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水平。
我国虽有上千家工业锅炉生产企业,但普遍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多数缺乏研发创新能力,技术集成与创新严重不足,绝大多数企业的产品是引进别人技术,做一些完善工作,能够独立进行产品开发设计、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只有几十家,不到取证企业总数的10%。
(3)相关产业链缺乏良性协调配套虽然工业锅炉制造企业生产需要取得制造许可证,也需要制造、检验设备等基础投资,但是工业锅炉行业制造生产准入门槛比较低,其他产业链相关行业(包括原材料供应,产品安装、运行、维修、改造,燃料供应,辅机配套,销售服务等)的准入门槛更低,技术更新慢,与主机技术进步不同步,相关产业之间发展极不均衡,没有形成良性的配套、协调机制,严重影响工业锅炉最佳效能的发挥和产业的发展。
(4)缺少行业发展的规划协调在国家机构改革后,工业锅炉的行业管理被虚化,一方面行业进入门槛降低导致制造企业数量的增加,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产能严重过剩;另一方面行业的技术发展缺少规划、引导,原本就不足的行业技术资源进一步稀释,行业共性和关键技术未能组织有效的攻关和创新,国家节能减排急需的新产品得不到及时的开发,涉及锅炉节能、环保、安全运行等方面监管的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在政策、法规、标准等方面缺乏协调和相对统一的归口及有关职能的协调集中,要么越位,要么缺位。
行业组织因职能不到位和被政府相关部门边缘化而无法履行行业管理协调的职能。
行业发展中许多原本希望借助市场加以解决的问题(如规模控制、竞争规范等)非但没有解决,反而更加严重。
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企业大而全、产品雷同度大且水平低无特色、市场无序竞争。
3.与国外发展的主要差距虽然我国工业锅炉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基本能够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但由于我国工业锅炉行业厂家过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整个行业的整体水平和产品性能水平等方面与国外同行业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我国工业锅炉企业众多,设计水平不一,多数缺乏研发创新能力,企业研发投入普遍不足,研发创新手段缺乏,有研发能力的企业不足10%。
与此相对应的是研究基础非常薄弱,手段落后,力量分散;产品设计技术、设计水平低,多是基于经验积累,缺乏理论提升,技术规范相对滞后(大多计算仍采用前苏联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设计方法),缺少燃烧、传热等共性、关键技术及基础理论的研究和突破,严重影响了行业经济效益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2)我国产品本体的设计和制造水平与国外相差不多,基本接近,但实际运行效率相差较大。
我国链条炉排工业锅炉燃烧的是只经过简单破碎的统煤,煤种多变,煤质较差;燃煤工业锅炉控制系统和运行人员操作水平都比较落后,大多由手动控制,经验操作,平均运行效率一般在65%左右;而在国外,发达国家工业锅炉主要以燃气和燃油为主,燃煤工业锅炉很少,而且燃烧的是经过筛选的精煤,颗粒小而均匀、挥发份高、含灰量低,着火和燃尽较为容易,运行保证效率一般在75%~80%左右。
(3)工业锅炉企业管理水平落后,主要表现在质量管理的内容未能在生产实践中真正运转。
虽然大多数锅炉制造企业通过了ISO9000体系认证,而且也编制了质量手册,但是,有的企业的质量手册内容与本单位生产实际不相适应;有的企业的质量手册仅仅为了应付各类审查、检查之用,没有在生产实践中应用。
(4)我国工业锅炉企业制造工艺水平落后,主要表现在计算机技术还远未在锅炉制造工艺中得到应用,许多企业特别是一些C、D级的小厂,其工艺加工方式仍然停留在手工方式,如大量的焊接工作仍为手工焊。
虽然我国许多锅炉企业的设计采用了计算机技术,但也仅仅是由计算机代替人工绘图离真正的辅助设计(CAD)技术还有不少差距,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和计算机辅助工程(CAE)技术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基于信息化技术的管理软件在我国工业锅炉行业仅有少数企业得到初步应用。
二、“十二五”行业发展趋势与市场需求1.行业发展趋势(1)企业总量还会进一步增加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进实施,工业锅炉行业企业的改组、改造、兼并、联合步伐加快,企业集团和股份制企业将逐渐增多,其制造产品种类和类型也逐渐增多,原先未涉足工业锅炉行业的企业也开始生产工业锅炉、生产工业锅炉辅机的企业逐渐向主机生产方向发展、低级别许可证的企业逐渐向高级别发展,全国持有各级锅炉制造许可证的企业从2002年的1121家发展到2009年的1555家,并且这一趋势还将继续。
(2)专业化生产会日益加强我国工业锅炉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小、生产能力低的问题,无法形成规模化生产,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经营模式也在发生变化,涌现了一大批技术服务型企业,生产企业也逐步向大规模、专业化生产转变。
2.技术发展趋势工业锅炉的市场主要还是在国内,产品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受到能源政策和节能、环保要求的制约。
对燃煤工业锅炉的节能提出了诸如推广采用高效工业锅炉、推广集中供热和热电联产等措施,城市化集中供热带来大容量、高参数燃煤工业锅炉技术发展;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新能源技术和产品、余热余能利用技术和产品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如何实现管理的创新是每个企业都需要深刻考虑的问题,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实现信息资源整合提供了条件,可以实现技术、业务、组织等诸多方面的创新。
(1)燃煤锅炉向大容量发展循环流化床燃烧锅炉具有燃尽率高,氮氧化物排放低,硫氧化物可以采用技术经济合理的方法进行脱除,具有较好的环保和社会效益,适合燃用劣质煤。
循环流化床燃烧锅炉的平均热效率可以稳定地达到82%~84%,略高于层燃锅炉。
但是,循环流化床燃烧锅炉,锅炉房基建投资高,设备投资大,辅机电耗大,事故率高,运行维护费用比较高,容量在35 t/h以上并实施热电联产,才具有综合的节能减排效益;对35 t/h以下容量,单纯用于集中供热的综合效益低于相同容量的层燃锅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