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单管微光夜视仪结构设计

单管微光夜视仪结构设计

单管微光夜视仪结构设计说明书一.概述1.背景2.现状及发展局势3.意义及目的4.工作原理5.总体结构分析二.计算说明三.结论四.心得五.致六.参考文献精密机械设计基础 课程设计任务书2010级光电信息类专业实验班一、题目:单管微光夜视仪结构设计二、光学系统:1.光学系统图:见图纸12.光学零件图:见图纸2三、技术性能与要求1.本单管微光夜视仪是用于夜间远距离观测的一种手持式仪器,要求其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并按技术要求,完成必要的功能设计;2.光学系统的放大倍率为3.5倍;3.调焦围为1m~∞;4.视度调节围为±5个视度,并显示视度值,格值为1个视度;5.调焦及视度调节应在3600围完成;6.本仪器之物镜筒及目镜筒应能防脱,7.本仪器之物镜及目镜应具备防杂光功能。

四、设计任务1.仪器装配图一;2.仪器零件图一:目镜筒零件图;3.设计说明书一份(字数不低于5000字),要求有概述、有计算说明、有结论、有心得、有致及参考文献;4.参考文献:自定;5.时间:2012年12月29日~2013年1月10日2013年1月10日下午答辩交论文学号成绩学生指导教师一.概述1.背景“漆黑的夜晚”,天空仍然充满了光线,这就是所谓“夜天辐射”。

夜天辐射来自太阳、地球、月亮、星球、云层、大气等自然辐射源。

只是由于其光度太弱(低于人眼视觉阈值),不足以引起人眼的视觉感知。

把这种微弱光辐射增强至正常视觉所要求的程度,是微光夜视技术工作的核心任务。

微光夜视技术致力于探索夜间和其他低光照度时目标图像信息的获取、转换、增强、记录和显示,它的成就集中表现为使人眼视觉在时域、空域和频域的有效扩展。

就时域而言,它克服“夜盲”障碍,使人们在夜晚行动自如。

就空域而言,它使人眼在低光照空间(如地下室、山洞、隧道)仍能实现正常视觉。

就频域而言,它把视觉频段向长波区延伸,使人眼视觉在近红外区仍然有效。

在军事上,微光夜视技术已实用于夜间侦察、瞄准、车辆驾驶、光电火控和其他战场作业,并可与红外、激光、雷达等技术结合,组成完整的光电侦察、测量和告警系统。

微光夜视器材已成为部队武器装备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当然,微光夜视技术也在天文、公安、航天、海洋事业等领域得到应用。

许多暗室作业、涵洞作业也采用了此类技术。

近年来,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发起了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等重要军事行动。

从战场的实况我们认识到, 现代战争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宁静的夜晚”已成为过去, 而利用夜色的掩护, 凭借先进技术, 使夜晚成为强势一方单项透明的战场, 只需付出极小的代价便能获得骄人的战果。

作为发展中国家, 我们不谋求霸权, 但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稳定、保证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打击恐怖主义等, 我军必须具备夜战防御和反击能力。

因为技术封锁, 我国无法进口美欧的先进装备。

只能利用有限的资料和有限的科研投入进行自主研发。

即便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 我国已研发了多款功能强、性能优的夜视装备。

下面就以微光夜视仪为例具体回顾夜视技术的发展。

2.现状及发展局势2.1国外微光夜视仪的发展现状目前,国外已经有四代微光夜视仪产品装备部队。

由于它克服了主动红外夜视的致命弱点,所以一出现,便成为夜视领域的发展重点。

1955年A.H.萨默发明了高灵敏度的多碱(锑钾钠艳)光电阴极,微光夜视技术迅速发展。

1962年,美国人研制成功像增强器,使得夜视器材的发展产生了一个飞跃。

1966年在侵越战场,美国将利用级联像增强技术投入实战应用,研制成功了第一代微光夜视仪,于70年进行批量生产,装备部队。

主要有AN用VS镜。

一2星光镜, AN/TVS一2班组武器瞄准镜和AN/TVS一4微光观察]1[第一代像增强器不用照明源,全被动方式工作,隐蔽性好,增益高,成像清晰,可作为重武器和装甲车辆的微光观察镜、瞄准镜以及远距离夜间观察装置。

但它的防强光性能差,特别是当战场上出现强闪光时。

整个画面出现光晕和开花,观察不到目标,在战火弥漫的战场上难以使用;且体积较大,重量较重,限制了用。

它在轻武器、头盔镜上的应]2[微光夜视仪能耗小,但是体积仍然嫌大,为克服第一代微光夜视仪的缺点,越战期间,美国人又研制成了微通道板像增强器,于是第二代微光夜视仪应运而生。

一只微通道板像增强器的增益即可达到三级级联像增强器的同样水平,因而大减小了仪器的体积和重量。

通道电子倍增器的电子增益与通道的大小无关,所以可以做得极小,将其并列起来组成阵列,就可以用来传递显示图像了,甚至可以使图像的亮度增加几千乃至上万倍。

第二代总长度是第一代的1/3,甚至更短,质量轻,使制成的夜视仪整机尺寸大大降低。

例如美国步枪用AN用VS一3微光瞄准镜,比第一代长度缩短2/3,质量减轻一半,而灵敏度却大幅度提]3[高。

第三代微光夜视仪于70年代初期开始研究,是世界上最精密的夜视技术,自80年代末美军开始装备。

第三代微光夜视器件的主要特色是将透射式GaAS光阴极和带A12O3,离子壁垒膜的MCP引入近贴微光管中。

.第三代产品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图像清晰、功能全、实用等特点。

第二代和第三代夜视器材目前仍是西方军队装备的主流。

美陆军地面部队用的新一代在役夜视装置主要为单筒眼镜,如当前最先进的 AN/PVS一14结合了第三代“超级”MX一10160型无源像增强管和航空用夜视镜AN/AVS一6的优点,有助于增强观察、指挥和控制能力,它比 AN/PVS一7D 分辩率更高、重量更轻,步兵作战小组指挥员使用起来更加灵活可戴到头上,观察距离也大大增]4[加。

2.1国外微光夜视技术发展的差距欧美各国对发展夜视都非常的重视,均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我国微光夜视技术发展缓慢,与先进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而在投资强度、设备条件、配套基础材料、元器件性能质量方面差距更大。

我国在1980年开始定型生产第一代微光夜视仪。

第一代微光夜视仪体积较大、重量较重,且像质也不理想,因此大多数用于夜间观察,而极少用于武器瞄准。

我国于1984年10月首次研制成功装有微通道板的第二代像增强器。

可以用做班组武器的瞄准具,也可以单独作为观察仪器使用,具有排除强光干扰的功能]5[。

我国国的夜视仪发展己经经历一代和二代,目前正步入第三代夜视仪器的发展,而国外已进入第四代的夜视仪器的研发。

所以我国在夜视仪器方面的发展与国外有很长的一段距离。

3.微光夜视仪的意义机械系统是微光夜视仪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该夜视仪是军事作战中用于头盔上的微光夜视成像系统,对重量、体积指标要求非常严格,所以在进行机械结构设计时,要在保证夜视仪性能的前提下,应尽力使其整个结构简单,重量轻。

为提高我军作战能力,所以有必要对微光夜视仪做结构优化。

4.微光夜视仪的工作原理4.1工作原理微光夜视仪系统如图 2.1所示,其结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光学系统,包括目镜和物镜;另一部分是像增强器,即光电转换放大部分,包括像增强器及其必须的高压电源。

目前,多数的像增强器已经将电源集成,封装在一个壳体。

图2.1微光夜视仪工作原理图4.2光学系统图图2.2微光夜视仪光学系统结构图二.计算说明1.技术性能及要求(1)本单管微光夜视仪是用于夜间远距离观测的一种手持式仪器,要求其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并按技术要求,完成必要的功能设计;(2)光学系统的放大倍率为3.5倍;(3)调焦围为1m~∞;(4)视度调节围为±5个视度,并显示视度值,格值为1个视度;(5)调焦及视度调节应在3600围完成;(6)本仪器之物镜筒及目镜筒应能防脱,(7)本仪器之物镜及目镜应具备防杂光功能。

2微光夜视仪物镜组结构参数的计算2.1调焦环参数计算调焦机构应满足以下要求:1)为了像面保持稳定,调焦机构要能够自锁;2)为了方便控制,调焦机构的精度要足够高;3)调焦机构要满足调焦围要求;4)调焦机构的稳定性要有保证。

在物镜结构中,要现从1m 到无穷远的调焦;首先对调焦量进行计算: 由高斯公式得到物像关系式为: '11'1f l l =- (2.1) 式中:'l -像距(单位mm );l -物距(单位mm );'f -物镜焦距,实际计算值为78.560mm 。

当物距为1m 时,由公式2.1得:'l =85.258(mm)同理,当物距为∞时,计算得像距得:l =78.560(mm )因此要求的调焦量为:S=85.258-78.560=6.70(mm)同时,为使作战人员在最短的时间清晰地捕捉到目标,军品要求调焦环在转 动不到一圈的围达到所需要的调焦量,因此该机构采用大螺距矩型螺旋槽式调焦螺旋传动]6[。

计算如下: θπ2np l = (2.2) 式中:l -螺杆(或螺母)的移动距离;n -螺旋线头;p -螺距;θ-螺杆(或螺母)移动的角度。

当θ=360°时,即螺杆(或螺母)转动一圈,螺杆(或螺母)的移动距离为 此时,S=l =6.70mm, 令n =4 p =2 ,代入式2.2中得螺距θ=301.50 即当调焦环转过301.50时,可满足调焦量的要求。

2.微光夜视仪目镜组结构参数的计算2.1由于每个人的视度都是不同的,为了保证每位操作者能够按着自己的视度清 晰地观察目标,一个目镜应有单独的调焦功能,可以调整由调焦造成的视度差,从而适应不同使用者的眼睛]7[。

视度分划圈上的分划值,可以按式3.1计算:D np f 100036020‘目=β (3.1)式中:D -视度; β-D 个视度时分划圈的角度;f '目-目镜的焦距(毫米); t -多头螺纹的螺距(毫米);n -多头螺纹的头数。

视度调节围希望在限制在一周以,即β应小于360°。

一般取β=270°或320°。

本文在目镜光学系统结构中设计一个视度调节环,实现从-5屈光度到+5屈光度的调节要求。

在该调节机构中也同样采用大螺距矩型螺旋槽式调焦螺旋传动,以保证操作者能在短时间达到调节目的。

通常要求调节环(即视度圈)在转动不到一圈完成调节任务。

根据公式3.1计算如下:当D=+5屈光度时,βnp =+798.57(度·毫米)(顺时针旋转)当D=-5屈光度时,βnp =-798.57(度·毫米)(逆时针旋转);其中,f '目为目镜焦距,为21.060mm 。

所以,当D=1个视度时,βnp =159.7(度·毫米);取n=4, p=1.5 得到 β=26.60又当每目镜转过一个视度时,轴向移动过的距离是0.44mm ,所以 由(2.2)式,得βnp =158.4(度·毫米);所以,取n=4, p=1.5 得到 β=26.40,小于360,满足设计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