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国际储备
第三节
国际储备管理
一、国际储备规模管理 (一)持有国际储备的成本 主要是机会成本,因为国际储备实际上是资源 的闲置。对于中国来说,大量的外汇储备购买了 美元债券,其收益率较低,且积累外汇储备的过 程,投放了大量的基础货币,是我国货币供应量 增长的重要原因,同时也带来通货膨胀压力。
(二)最优国际储备量的决定 理论上,最优国际储备水平是持有国际储备 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一国政府应当持有 的国际储备量。但如何计量国际储备的边际成本 与边际收益? 确定国际储备最优规模的方法主要有: 1、比率分析法 罗伯特.特里芬于1947年提出以国际储备与进口 的比率作为国际储备充裕程度的指标。根据经验 研究,认为当一国的国际储备与进口的比率在 40%以上时,该国的国际储备比较充分。后来的 学者提出能否满足3—4个月的进口支付,即以 25-30%的比率为标准。
美元,则各国的储备来源不足。于是1969年设立特 别提款权。 2、无偿分配 SDR由IMF严格按照各国份额比例进行分配,并 存入各成员国账户。
3、使用受到限制(仅限于政府间结算) SDR有以下用途:(1)经货币发行国同意后, 可以划账的形式兑换成该国货币;(2)清偿与IMF 之间的债务;(3)缴纳份额;(4)向IMF捐款或 贷款;(5)作为本国汇率的基础;(6)用于成员 国之间的互惠信贷协议;(7)IMF的记账单位; (8)充当储备资产
自有储备:最终所有权属于本国货币当局,因而可 以自由支配,其主要来源是经常项目顺差。 借入储备:以负债方式获得,最终须返还,不可靠。
三、国际储备与国际清偿能力 国际清偿能力:是一国现有的对外清偿能力和 可能有的对外清偿能力之和。具体说,是指一国直 接掌握或在必要时可以动用作为调节国际收支、清 偿国际债务及支持本币汇率稳定的一切国际流动资 金和资产。它实际上是一国的自有储备(亦称第一 线储备)与借入储备(亦称第二储备)的总和。 国际清偿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一国货币当局所实际持有的、可以计量的国际 储备; 2、一国主权财富管理基金所持有的外汇资产; 3、一国通过其他国家政府、国际金融机构和国际 金融市场筹措外债的能力。
3、充分流动性 当需要时可以随时动用,因此储备资产主要 是 活期外汇存款和易变现的有价证券等。 4、可兑性 国际储备资产必须能自由地与其他可对外支付的 资产兑换。 5、实际持有 国际储备必须是货币当局已经持有的资产或债权。 6、并非本币
二、自有储备与借入储备 实际储备从最终所有权来看可划分为:自有储 备和借入储备。
(2)国际收支差额(差额大,则需要储备多) (3)直接管制与汇率制度安排 开放度低,对外实行严格的直接管制,则需 要较少的国际储备。 (4)对外资信与融资能力 (5)持有储备的收益和机会成本 (6)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越成熟,能提供较多 的清偿能力,对政府的调节政策越灵敏,因 此需较少储备) (7)国际协调程度
2、外汇储备的资产形式管理 根据流动性的高低,储备资产可分为以下3类: (1)一级储备:现金或准现金,如活期存款、短 期国库券或商业票据等,流动性高,但收益性差。 主要用于经常性的对外支付。 (2)二级储备:定期存单、大额存单和政府中期 债券等。主要用于意料之外的短期支付。 (3)三级储备:长期债券、AAA级欧洲债券等各种 长期投资工具。流动性最差,但收益性最高。当一、 二级储备后有剩余,则选择三级储备。 一级储备作为交易性储备,二级储备作为补充性 储备,三级储备主要偏重收益性。
如阿格沃尔用一国发生短暂、意外的国际收支 逆差时因持有储备而避免不必要的调节所节省的国 内总支出来表示持有储备的收益,用外汇储备若用 于进口必须的投入后能够生产出来的国内产品作为 储备的机会成本。 成本收益分析法为外汇储备规模的计量奠定了 基础。 4.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主张从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变量的 状况来判断储备规模是否适度,但是许多因素难以 具体量化,可操作性差。
4、一国货币当局在必要时能够动员的本国商业银 行或其他私营部门所持有的外汇和黄金以及对外长 期全权; 5、在本国货币可以自由兑换的条件下,外国居民 愿意持有该种货币的意愿; 6、一国通过提高利率水平或改变利率的期限结构 等方法以吸引资本程度等。
国际清偿能力>国际储备 一些国家国际储备很少,但其国际清偿能力很强, 如美国。
(一)国际储备结构管理的目标
1、安全性 一国货币当局对特定储备资产的控制和支配程 度的充分性。 2、流动性 储备资产的变现能力 3、收益性 主要是指储备资产保值甚至增值的特性
(二)外汇储备的结构管理
1、外汇储备的币种管理 在确定币种结构时,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 (1)本国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支付的币种结构; (2)在外汇市场为支持本国货币汇率所需要的不 同储备货币的数量和结构; (3)各种储备货币的币值稳定性(汇率、利率、 通货膨胀率的实际和趋势); (4)各种储备货币的收益性;
第七章 国际储备
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国际储备的内涵,比较国际储备和国际清偿 力的联系与区别。
*掌握国际储备资产的组成、来源及各自的特点。 *明确规模管理与结构管理的原则与主要内容。 *把握多种货币储备体系的成因和特点 。 *了解我国国际储备资产及其管理的现状与特点。
第一节
国际储备的含义及特征
一、国际储备的含义 国际储备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为弥补国际收支差 额和稳定汇率而持有的国际间普遍接受的流动性 资产。国际储备资产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官方持有 国际储备资产必须是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资产, 因此国际储备又称官方储备。 2、普遍接受性 能够在外汇市场和政府间清算国际收支差额时, 支付时得到普遍认同和接受。
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教材P228自学) 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能够被境外居民持有和使用, 进而逐步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 货币的过程。 问题:人民币为什么要国际化?
三、国际储备体系的变迁 国际化体系的核心问题是以什么货币(或资产) 作为储备货币(或储备资产)。 (一)黄金—英镑储备体系 在金本位制度下,英镑成为与黄金同等重要的储备 货币,在国际收支中被大量使用。从19世纪中叶到 一战前。 (二)英镑、美元和法郎储备体系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和法国恢复了金本位制, 实行金块本位制,美国实行金币本位制,而其他国 家实行金汇兑本位制。英镑、美元和法郎成为主要 的储备货币,美元处于上升趋势。
第四节
国际货币与储备货币体系
一、国际货币和储备货币 国际货币可认为是可自由兑换的货币,但只有 储备货币才是在国际上广泛使用的货币。 (一)国际货币的职能 1、国际交易媒介职能(结算货币) 2、国际计价单位职能(货物、服务、金融产品的 计价) 3、国际价值贮藏职能(以币值稳定为前提)
(二)国际货币的形成与条件(24日) 国际货币的形成主要是一个自然渐进的过程。 从英镑及美元的国际化来看,其货币成为国际货 币的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第一,应是贸易大国的货币; 第二,其币值应比较稳定; 第三,必须是金融大国的货币; 第四,货币发行国的政局必须稳定; 另外,国际货币具有惯性,英国的贸易及经济 地位不如中国等,但英镑的地位仍远远高于日元、 人民币等货币。
5、“衣柜效应”论 马克卢普(1965)提出,认为一国货币当局对 国际化的需求如同其夫人对其衣柜中时装的需求 一样,是多多益善。
Rt Rt 1 R
总评:一国储备的规模可能存在“最优”的 量,但在实践中,还要考虑规模调整的时机、缓急、 方式及其经济影响的方式等定性因素。概括为以下 主要因素: (1)国民经济的发展规模
二、储备货币发行国的收益与成本 (一)收益 首先,储备货币发行国可获得货币发行收益。 用一张纸即可换取国外的货物或劳务。只要流通 在外的美元不“挤兑”,美国即可维持巨额的国 际收支逆差。 美国国库券的收益率远低于从美国获取贷款 的利率,美国可获取利差。美国也不用外汇储备, 也不必因国际收支逆差而牺牲经济增长和就业。 其次,储备货币国能在国际金融事务中享有 主导地位,形成强大的与他国抗衡的力量,能影 响世界经济。
二、国际储备的结构管理
国际储备的结构管理主要在于确定黄金、外
汇、储备头寸和SDR四种资产的最佳构成比例及
外汇储备的结构管理,包括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 和资产结构。
具体内容包括:
(1)各类储备资产的结构如何安排;
(2)外汇储备中不同的币种结构如何确定;
(3)如何持有和运用这些储备资产;
(4)如何进行恰当的资产组合和资金调度。
2.回归分析法 引入了国民收入、货币供应量、国际收支变量、 进口水平、边际进口倾向、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 和长期利率等因素,使得最优储备量的衡量更 “精确”化。但也是依据过去的数据,且函数形 式难以确定。
3、成本—收益分析法 20世纪60年代开始,代表人物海勒、弗莱明和 阿格沃尔提出了成本—收益分析法。 基本思想:从收益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的角度 来建立计量模型。
4、根据一篮子货币定值 SDR价值采用4种篮子货币的市场汇率的加权平均 法计算,如以美元表示的SDR价值:
=1*41.9%+美元/欧元汇率*37.4%+美元/日元 汇率*9.4%+美元/英镑*11.3% 问题:如何计算SDR的欧元价值?
二、国际储备的现状与特点 1、储备资产的规模高速增长 中国现在拥有的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占全 球外汇储备的近三成。 2、储备资产构成发生较大变化 二战后,黄金储备的比重不断下降,外汇储备 的比重稳步上升,黄金比重由1950年的69%下降到 1975年的18.1%。自1998年以来,外汇储备的比重 一直在90%以上。 3、美元比重下降,其他货币比重上升 主要是欧元的比重上升较大。
(三)美元—黄金储备体系 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美元与黄金挂 钩,美元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从而形成美 元—黄金体系。其基础是美国的经济实力和美元 和黄金的可兑换性。但20世纪70初,美元危机爆 发,美国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美元—黄金体系 结束。 (四)多种货币储备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为避免持有以美元 标价的储备资产贬值,增加了马克、日元、瑞士 法郎等货币,由此形成了多种货币储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