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工业设计创意街”调研报告 工业设计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甚至是唯一的核心竞争力, 对现在国内的制造企业而言,尤其如此。 市场上提供的产品极大丰富,而产品同质化导致竞争日益激烈, 很多企业特别是没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企业因此濒临困境与萎缩, 甚至陷入价格战的泥沼。 那么在这样的市场条件下如何能够拉开产品 差别,创造高附加值呢?——工业设计就是这根点金魔棒。 企业为摆 脱其他同类产品的市场挤压, 建立自身产品独特生命力而导入工业设 计。优良的工业设计能够催生新的市场,促进市场细分,引导消费需 求。 意大利产的一个皮包或西装可以买上 5 千甚至几万,而国内产的 类似东西却底于人家 10 倍以上的价格,这其中的核心点同样是工业 设计因子起的作用。 中国工业设计状况调查 二年前当许多人还不知工业设计为何物的时候,眨眼间的今天 “工业设计与创意园区”已如雨后春笋般的遍地成长了起来,北京、 上海、深圳、杭州、无锡、青岛、东莞和香港等城市无不有了自己的 一个以至多个“工业设计与创意园区” ,这也不得不让人感受到有着 “世界制造工厂”之称的中国在迫切呼唤着“中国工业设计”的巨大 声响。 然而,纵观这众多 “工业设计与创意园区” 的建设,更多地仅 是在走文化产业或外形设计之路, 并没有体现出真正的工业设计精神 与内核,没有真正能把“工业设计”这个点集中地彰显出来。这其中 原因之一是因为我们国内对工业设计的重视才刚刚起步, 更多的管理 者和企业主对其还2
缺乏深远的认识; 二是因为工业设计是智慧、 科技、 艺术和生活实践的多元素融合, 设计团队的培养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 大的资金投入, 国内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土壤来培养; 三是眼前的 快速利益趋动,使得不少企业主们更乐于接受短平快的 OEM (产品 加工)方式来获取利润,同时又减少了自己从事 ODM (产品设计与 创新)的大量成本投入,从而丧失了产品创新与设计研发的源动力。 日本早在 60 年代就提出“工业设计立国”,各厂商都在工业设计 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而三星、 LG 等韩国公司更是把工业设计当作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产品外观、人体工效学方面费尽心力,每年都 投入巨资作设计开发, LG 光是设计开发部门就有 500 名员工!而且 它们会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风格设计不同的产品, LG 在工业设 计上的投入可谓是不遗余力。 在我国, 各有实力的大厂商也愈来愈发 重视产品的工业设计,并且已经从中获益匪浅,手机、电视机等市场 就充分体现了工业设计的带给中国企业的巨大贡献。 众所周知, 在产 品功能、科技含量上国产厂商是拼不过如 NOKIA 、MOTOROLA 、 SONY 等跨国巨头的, 但为何中国品牌的手机和电视机能够从国外厂 商中夺回半壁江山?靠的就是工业设计。 凭借对中国消费者的文化和 审美意识的深刻了解, 国内设计团队设计出了 “东方审美情趣与现代 化统一”的产品, 当然得到了市场的热烈响应,工业设计大大提高了 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 在对上海和香港等地的工业设计业界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上海、 香港设计创意产业鼓励设计企业从以往的一家企业的附属部门变为 自立门户,到社会上自找订单,旨在让设计机构视野更宽,对国际设 计潮流的把握更敏锐, 3
从而迅速提高工业设计水平, 并将设计培育成 一个独立的产业。在这种政策倡导下,上海设计业蓬勃发展,沪上业 务涉及工业产品设计的企业有 4000 多家,而专门的工业设计公司和 设计中心也有近百家,此外还有大量个人设计工作室和兼职设计师 等。香港设计中心也专门出台一个措施对工业设计产业进行培植, 即 设计中心的一半给成熟的设计公司入住, 另一半则留给新成立的工业 设计公司, 并对新成立的设计公司给予多项优惠待遇, 以扶植推拉一 些稚嫩的工业设计公司得以健康发展, 同时对引进高级设计师的低利 润企业给予其引进的高级设计师工资 75%的补贴。 在国内,设计失窃及被冒仿是工业设计创意产业普遍面临的难 题,一些设计机构殚精竭虑完成的设计,企业看懂后即甩开设计师, 将设计改头换面一番变成了企业“自主设计” ,设计机构最后是“竹 篮打水一场空”。香港和无锡工业设计园把知识产权保护做为工业设 计园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落实, 把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放到一线的位 置上来,以尽可能减少设计业的损失。 调查中发现,几乎所到的每个城市工业设计产业在发展中往往都 会遇到资金瓶颈, 迫切需要风险投资助一臂之力, 需要对有前途的设 计机构、设计师、设计作品予以资金襄助。但目前,大多数风险投资 机构对工业设计的投资并不热情, 其中一方面是缺少遴选优秀工业设 计机构和作品的标准,另一方面也因为工业设计的知识产权难以保 障。 在各地的调查中发现高校的工业设计教育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 景象,各地高校纷纷设计工业设计专业,招生人数也急剧增加。不少 地方各种主题的工业设计研讨会、工业设计节此起彼伏,势头正猛, 仅今年下半年几个月,4
宁波、无锡、上海、青岛、深圳、香港等地都 陆续举办了工业设计相关的节展。 国内制造业的蓬勃发展给独立的工业设计行业带来了难得的机 遇,中国业已成为制造业中心, 但更应在将来成为一个产品创新设计 业中心。由OEM (外接产品生产)向ODM (原创设计)进行快速转 变,或由OEM向OBM (原创品牌)进行跨跃式的转变,随着制造 业的发展,这种转移是必然要发生的,它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低廉的人力资源是制造业中心形成的重要原因。 作为制造业中心 的初级阶段, OEM 模式占最大的比例。长三角、珠三角的许多私营 企业都是靠承接国外订单来生存的。 产品的外观与内在结构等基本上 是国外厂家制定或是仿造的。要提高制造业的层次,必须大力发展 ODM 模式和 OBM 模式。香港的制造企业中, OEM 模式占 80%,ODM 模式和 OBM 模式占 20%。同香港的数字比较, 内地制造企业中 OEM 模式占的比例更多。 ODM 模式大行其道之后, 工业设计业的春天才会来临。 OEM 时代、 ODM时代、OBM时代都会对工业设计提出不同的要求。 工业设计研 究、工业设计实践和工业设计师培养等, 都要根据这种产业模式的变 迁而进行战略性的调整。 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大量的 OEM 使企业不断丧失设计能力;国内 工业设计水平可以说普遍比较低,抄袭、模仿比较多。我国工业设计 的长远发展,需要寻找合适的突围之路。大量 OEM 生产虽然使我国 产品出口总量大幅度上升、 GDP 迅速增长,但同时也使我国企业在 产品设计中形成对国外的依赖。 在一些产品中, 即便是我国自主知识 产权,但核心设计仍然是从国外购买5
的。 长期以来, 工业设计在我国一直没有专门的政府管理部门, 行业 协会也基本处于松散状态, 且资金来源严重不足。 政府缺乏对工业设 计的资金投入,既没有专项拨款,也没有建立设计基金,工业设计并 没有引起广泛重视,仅仅凭借个别企业的资金推动是远远不够的。 我国现今面临工业设计产业化程度低、工业设计人才匮乏的问 题。目前设计公司有数百家,但普遍总体规模小,基本处于散乱经营 状态,且设计产品基本在低端, 缺乏具有世界影响的设计公司和设计 师。 香港政府为把香港建设成为世界级的工业设计创新中心, 已投入 了 120 亿元之多的资金用于科技工业园和工业设计中心建设。 同时引 入科学而现代的董事会(董事会成员为政府、大学、社会、和工业设 计创新界的著名人士,他们义务工作,不拿薪水)决策、与相关机构 和大型公司联合组成管理机构来管理科技园和工业设计中心, 避免了 国内在园区建设中投入大回报不彰显的园区管理机制上吃大锅饭、 出 不出效能一个样的问题
香港政府给香港科技园和设计中心的信息很清晰, 就是成立科技 园和设计中心,政府投入大量金钱,并不是要赚钱,而是香港政府要 建立一个亚太工业区, 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要做有自己知识产权的工业 化给香港,而不再是一味的 OEM 的香港。 通过对香港、深圳、无锡等城市工业设计相关园区的考查,我们 有以下三点感受: 1.国内几个工业较发达的城市近二年都率先涉足了工业设计产 业相关6
园区的建设, 此也彰显了工业设计在现代化工业社会中所起到 的核心竞争力作用体现得越来越强劲, 无论是从政府管理者的长远眼 光还是从制造业的现实环境使然, 都已凸显出国内工业设计产业时代 的迅速来临,这个时代对本是制造业大市的国内为数并不多的几个城 市(宁波、 深圳、东莞、苏州等) 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机遇稍纵即逝, 起跑与速度时不我待,领先与确立者便为城市打下了远景的提升支 柱。然后先行者有先行的失误与偏向, 后来者在先行的足迹上更能睬 出正确的方向来。 2.香港政府为一改香港 OEM 城市的形象,不惜投入 120 亿港 元来打造研发设计之园;江苏省无锡市的省市领导几年来奔走呼号, 决心坚定;二地的工业设计园区建设规模大、建设速度快,且几年下 来从不受其他因素影响这一项目。 考查后感到香港、 无锡二地明显的 特点都是不惜工本,拿最好的地段、给最大的资金保障,调动最宝贵 的各类资源联络、引进、联合与参与;其他城市的设计创意园则大都 驳杂,不能成为真正打造工业设计产业中心的领地
然而无锡工业设计园建设的招商情况很不理想, 真正进驻的设计 公司不多(才 20 家不到),主要原因一是无锡(非制造业大市)的产 业结构和现在的无锡地域的企业对工业设计直接需要尚少, 导致本地 区工业设计需要需求规模不大; 二是国内外的较大的设计公司大多以 上海、北京为据点, 对他们来说无锡的吸引力还不足以达到使他们分 设据点的足够动力; 三是国内工业设计规模一般都不大, 服务对象的 方向也较为固定, 而对国外的大的设计公司来说, 为一个区域内的不 同地区企业服务也并不一定需要到各地设分公司, 他们为交通、信息、 联络、研究、生活等之方便,一般以上海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