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窃读记》教学反思《窃读记》讲述了一个酷爱读书的女孩的故事。
“我”“窃读”的经历一波三折,“窃读”时的心理、动作描写更是入木三分,是篇美文。
文章篇幅较长,学生通常要用两三节课才能将本文学透。
用一课时学习本文,并能重点突出,对我是个挑战。
再三斟酌后,我决定将这节课的学习重点确定为“品读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揣摩人物复杂的心理。
”因为这是本文最大的亮点。
能否在有限时间内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导入”环节非常重要。
经过多次思量,我遵循最有效的就是最好的原则,毅然抛弃本自认为很美的导入,而是设计了一个看似简单却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当你第一次看到“窃读记”这个课题,你会产生哪些联想?结果证明:这个猜题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也为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顺利完成学习重点作了很好的铺垫。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上较浅显,没有过多深奥的词句,要求学生“粗知文章大意”只抓重点、难点,方法上让老师放手教学,鼓励学生自己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把课文读懂。
课上,我没有对文章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对教材进行了合理裁剪,大胆地进行取舍,而不是面面俱到,抛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
如“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比较,有什么不同?”“说出你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地方,自读课文后全班交流”;“季羡林和苗苗算不算书虫?两个书虫有什么不同?在文中找出你的理由”等等,这些内容简约,重点突出,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本课作为访谈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文体,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老一小两个书虫说话的语气,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要读得自然,不做作才好。
3、《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反思《走遍天下书为侣》是一篇散文,用比较的手法向我们阐明了作者的观点──走遍天下书为侣,文章以细腻独特的笔触,精练而准确的语言,具体写出了读书给作者带来的乐趣,穿插介绍了读书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针对目前儿童喜欢看漫画卡通,电视等,本文是一篇极富教育性的课文。
因此,我在教学本课,采用联系比较策略,让学生将作者对书的看法与自己的实际体验结合起来,通过“朋友”“家”,让学生畅谈感受,唤醒学生心灵上的共鸣,对于文章谈到的读书方法,更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实际,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读书,只有将读书与思考相结合,才有收益。
书,使我们的生活变得轻松而舒适,书,让这个世界充满真善美,当学生真正感悟到这一点时,读书的欲望是从心底迸发的,我适时引导他们讲想法转化为行动,号召他们加入实验读的行列。
4、《我的长生果》教学反思今天我讲的第四课《我的长生果》。
教学中使学生懂得了读书与作文的关系,通过重点段的阅读,让学生明白:一个是要构思新颖,别出心裁;一个是要写真情实感,在模仿借鉴后要进行呕心力血的创造,才能够打动人心,获得成功。
这是篇略读课文,我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以读为本,读中思考,读中领悟,在文本中读出想象来。
不能讲得太多,词语不用我去解释,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自己去理解,板书也应该少而精。
引导学生结合重点段体会作者对书的情感,对阅读的热爱,把酷爱读书这种情感贯穿始终。
这是作者在书里如饥似渴地汲取营养,才不断地成长起来,所以在作者回首少年时光时才感到那样的愉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他们的课堂上,热烈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只有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时,他们主动的学习,自觉地学习,才不甘落后,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学习就成了他们的需要,成了他们体验成功的活动,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5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作为五年级上册的第二组开篇的课文,以古诗词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思乡之情,虽然孩子们在理解诗意上要比理解现代文稍有难度,但是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能大体的理解诗意,体会感情.现在我将此次教学的得失总结如下:学习一首古诗,必须理解了诗意才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理解古诗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以及插图,并加上合理的想象就可以大致的理解古诗了。
我在教学过程中先引导孩子按照上述方法学习了《泊船瓜洲》后,接下来放手孩子学习了《秋思》和《长相思》,并且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话将《秋思》改编为了一个小故事,并让孩子畅所欲言学习了古诗词后对作者思乡之情的理解,教学过程相当顺利,孩子们在理解了诗意后,能有感情朗读诗词,并且在当堂就背诵会了诗词。
另外,这三首诗词中有很多的多音字,如:间、数、重、行、更等,因为上学期我教学过此诗,便觉无“见”应读“jian”,我当时不假思索的一口否决,但是后来查资料时发现这个”间”就读“jian”。
顿时,羞愧难当啊,这是教学准备时没有仔细研读教材所致失误啊,从此以后,要百读不厌地研读教材啊,因为一本书不管你读过多少遍,你总会有新的发现。
6、《梅花魂》教学反思从课题“梅花魂”着眼,以理解“梅花魂”的内涵为突破口,寻找贯串全文的“梅花魂”所在。
这样的教学构想,抓住了课文的关键,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中先指导他们理解体会课文的难点:老人爱梅花是爱祖国的表现。
扫除学生自己阅读上的障碍。
再放手让他们从文中的几件事中,寻找表现老人爱祖国、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的内容。
体现阅读课文以学生自学为主的特点,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教者在教学中还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电视播放歌曲《红梅赞》,创设情景、激发情感。
为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起到了很好地作用。
针对本文内容含蓄、思想性深刻的特点,教者又采用了情感朗读来配合教学。
让学生从读中悟情悟理。
加之老师的适时点拨,学生一定能透彻地理解全文。
7、<<摇桂花>>教学反思“摇桂花”这一段既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
这部分的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的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
我先让学生读,从读懂的地方入手,因势利导,然后步步深入,渐入佳境。
对于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摇桂花”的快乐,我引导学生阅读文字,从领会对话和动词入手,用分角色朗读和让学生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乐之情。
对于“桂花雨”的感受,我引导学生结合淋雨的生活经验来体验其舒服的感觉,然后又让学生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
最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说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进行情感和能力的迁移。
对于这些化纤来的孩子来说,上了一堂生动的体验课。
8、<<小桥流水人家》教学反思本文为略读课文,语言清新优美,字里行间直接或间接流露着作者对家乡无限的怀念和热爱。
第一,课前,我和同学们一起背诵了马志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混呀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了解了文题的出处。
教学时根据教材特点,我自己倾情融入到了课文所描述的绵绵的思乡情境中,所以语言饱含深情,对作者的描写充盈着赞美与爱恋,使整个课堂洋溢着浓浓的“爱乡”的气息,让学生也产生了阅读的强烈欲望,进而入情入境地去阅读课文,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第二,略读课文重在让学生自读自悟,老师要大胆放手,确实给出足够的时间,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真正从容地读上几遍课文,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
第三,在全班交流环节,应营造宽松愉悦的交流氛围,激励学生乐于畅谈自己的读书所得,老师则要认真倾听,及时捕捉“鲜活信息”,或点拨指导、或引发讨论、或归纳学法,甚至即时进行教学“二度设计”。
特别要提醒的是,如果在交流的伊始,学生就谈到结束句:“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老师应暂缓展开引导,待到交流尾声,再让学生体会其含义也就水到渠成了。
9、《鲸》教学反思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教法:1、研究讨论法: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在讲读第三、四段时,先出示了尝试题让学生讨论,自己分析解答,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
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他们的认知兴趣,又提高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2、扶放教学法:课文第四段中的几个自然段结构基本相似,都是先总后分的写法。
因此,我在讲读第4自然段时,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掌握读段方法。
学习第5自然段则利用半扶半放的方法,那么第6、7自然段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这样可以使学生由“学会”过渡到“会学”。
3、练习作业法:根据课后作业题的要求,我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画出鲸睡觉的样子。
这样通过作业训练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技能,从而发挥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鲸》是一篇精读课文,是一篇介绍“鲸”形体特点、种类和生活习性的说明文。
课文很简单,学生能很快地掌握课文内容及相关的说明方法,如列举数字、比较、举例、比喻说明等。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使学生了解鲸的一些知识,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同时,通过学习该文培养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
一、查资料,探索鲸的世界在教这篇课文时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
首先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阅鲸的相关资料,对鲸的各个方面有充分了解,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查的资料非常丰富,他们的资料已充分证明鲸是哺乳动物,很快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上课时,我让他们进一步交流并用一句话把他们资料中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一句告诉给大家。
孩子们的汇报面之广已远远超出课文内容。
有的孩子查到了鲸的不同种类,并通过图片说明须鲸与虎鲸的区别。
有的孩子查到了鲸的史祖,并对鲸的史祖的生活状况展开讨论……二、巧板书,理清文章线索然后我板书了课题《鲸》。
板书时我把题故意写成两条“鱼”的形状,带孩子们进入海洋世界。
课题《鲸》也写得很大,经观察孩子们说出鲸的一大特点──“大”。
这也是第一自然段的关键。
按照这样的方式我让孩子们迅速在课文中找出鲸的其他特点并上台板书。
不一会“鲸的演变”、“鲸的种类”、“鲸的食物”、“鲸的呼吸”等就出现在黑板上了。
三、放手读书,自读自悟接着同学们自由学习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找出各段中作者运用的写作方法。
第一个孩子说他喜欢学习“鲸的睡眠”部分,因为他喜欢睡觉。
于是喜欢睡觉的孩子都和他一起朗读这一部分。
学习“鲸的演变”这一部分时孩子们在课文中找出了鲸的生活痕迹:从陆地到浅海再到海洋。
学习“鲸的食物”这一部分时我让女孩子读须鲸部分,男孩子读齿鲸部分,这样突出了须鲸的温柔,齿鲸的凶猛。
学习“鲸的呼吸”时我出示了两个剪纸:一个是又粗又直的纸条,另一个是又细又高的,“聪明的渔夫”──孩子们一下子记住了鲸喷出的水柱并由此学会辨别鲸的种类。
在教学此部分时我穿插让学生说出作者使用的写作方法。
四、拓展延伸,想象发挥最后我让孩子们选一个自然段用笔画出他们喜欢的鲸的样子,必须让人一看就知道画的是哪个自然段,是鲸的哪个特点。
孩子们都画得很好。
大部分孩子画的是“鲸睡觉、“鲸呼吸”、“鲸的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