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第十八篇 佤文化 第一章 资 源 临沧,是中国佤族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国佤族文化的荟萃之地,在全市7县1区的24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居住着佤族22.3万人,占全国佤族人口的68%,其中沧源、耿马、双江3个自治县的佤族人口最多,仅沧源佤族自治县的佤族人口就有14.15万人,占全国佤族人口的42.5%。 在临沧这块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临沧各族人民在长期繁衍生息共存与共融中积淀了灿烂的民族文化资源,12种世居民族共同创造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民风民俗浓郁、特色突出,自然资源丰富。在这些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中,尤以阿佤山的自然资源最为深厚、特色最为显著。 临沧市委和市政府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文化建设的战略布局出发,在本世纪初明确提出打造“以佤民族文化为显著特色的临沧民族文化品牌”建设民族文化大市的思路,经过“十五”期间的努力和开发,佤文化品牌战略的实施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不仅使临沧的佤文化走出市门、省门和国门,而且使佤文化品牌在省内外得到确立,声誉响遍国内外。
第一节 自然资源
一、特殊区位 以沧源佤族自治县为主的阿佤山地区,地处东经98°52′~99°43′,北纬23°04′~23°30′之间。位于临沧市的西南部,北邻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东北接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东南与思茅市的澜沧接壤。西南与缅甸禅邦共和国比邻,国土面积2 445平方千米。国境线长达147.083千米。是中国通往南亚和东南亚的重要门户和陆上捷径之一。 二、地理环境 沧源佤族自治县的大部位居北回归线以南,处在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交汇处。西部、以勐董河为界向西,属横断山。 这里山高谷深,山势雄伟,植物垂直分布明显,物种丰富多样,故有人称:“沧源一山有三带。”即热带、亚热带、温带。多样的气候条件为多种植物和动物的生存创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中部、以勐董河和贺勐河为界,是云贵高原喀斯特地形地貌向西南延伸的余脉,像一把长剑直插沧源中部。这一带山势险峻,溶洞密布、洞中有洞、洞中有河、多洞相通,十分奇特。东部以贺勐河为界向东, - 2 -
是一 片红丘陵,属云贵高原的边缘。这一带丘陵连绵起伏,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畜兴旺,为佤族人口最集中、最密集的地方。奇特的地理地貌、气候条件产生了奇特的自然环境和形成奇特的自然资源。 三、民族风情 阿佤山奇特的自然环境,孕育阿佤人民奇特的文化现象,产生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形成独具特色的佤民族文化。主要内容包括佤族民间音乐、佤族民间器乐、佤族民间舞蹈、佤族民间文学、佤族民间工艺、佤族民间建筑、佤族宗教文化、佤族饮食文化、佤族服饰文化等几个方面。 (一)佤族民间音乐舞蹈 佤族民间音乐种类较多,风格比较粗犷。歌种有:山歌调、玩调、风俗歌曲、器乐曲调、打歌调、儿童歌曲等;佤族的民间器乐有竹笛、双簧笛、毖偶、毖宫俄、葫芦笙、角笛、独弦琴、三弦、木鼓、竹筒鼓、杵棒、铓铜鼓、蜂桶鼓等;佤族民间舞蹈有祭祀性的如:“木鼓舞”、“白棒舞”、“悼念舞”、“ 棺舞”、“叫谷魂”等;自娱性的有“打歌”、“芦笙舞”、“甩发舞”等;表演的有:“刀舞”、“蜂桶鼓舞”等,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各异。 (二)佤族民间文学 佤族民间文学流传较多的有神话、史诗、传说、故事、歌谣、谚语。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佤族神话和史诗主要有《司岗里》、《达惹噶木》、《达惹罕》、《射日》、《太阳、月亮和星星的来源》、《天地的变化》、《谁做天下万物之王》、《木鼓的故事》、《天上怎样有的月蚀》等;传说故事有:《诸葛亮到佤山》、《佤族民居建筑传说》、《大刚奈王子的传说》、《佤族待客习俗的传说》、《孝敬父母的传说》、《姑娘河的传说》、《达赛玛的传说》、《鸟泪的传说》、《公明山的传说》、《海牙寨的传说》、《长刀的传说》、《澜沧江和怒江金沙江的传说》等。佤族民间的故事丰富多彩、灵活多样。按内容分有动物故事如:《骄傲的老虎》、《尖嘴老鼠和啄木鸟》、植物故事如:《桃花和李花》;幻想故事生活故事如《孤儿西诺》、《孤儿岩惹三木》;机智人物故事如:《岩江片的故事》、《达太的故事》、《岩如码贺的故事》、《种地》、《大官哭了》等。在佤族民间文学中还有流传广泛的歌谣、谚语、包括山歌、情歌、习俗歌和一些以吟诵形式出现的民谣。 (三)佤族民间工艺美术 佤族民间工艺美术包括服饰工艺、建筑工艺、绘画雕刻工艺、编织工艺等,在服饰上如今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手工纺织,自己染布,自己剪裁制作的技艺。制作的衣服、筒帕很有民族特点和历史特色,受到省内外旅游观光者的青睐。佤族民居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部分都已发生变化,变为砖瓦房。保留较完整干栏式原始建筑民居主要有翁丁村和个别村落的少数居民。最能体现佤族绘画和雕刻 - 3 -
工艺水平的是沧源崖画的绘画技术和祭祀木雕以及佤族器乐的制作,编织方面主要有纺织和竹编。 (四)佤族宗教文化习俗 佤族普遍信仰万物有灵的自然宗教,部分佤族同时也信仰佛教和基督教,自然宗教是佤族原有的、渗透到他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当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有深刻的影响。随着国外传教士和其它民族进入阿佤山区,佛教和基督教才在佤族中传播开来。 上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的5年,随着临沧“三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的实施,阿佤山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发生巨大的变化,教育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佤族人民对于一些原始的宗教问题有新的认识,个别宗教祭祀活动随着历史发展一去不复返。万物有灵的思想仍然盛行,至今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动物崇拜、植物崇拜、鬼神崇拜、自然物崇拜、火崇拜、生殖崇拜就是自然宗教思想的直接反映。 1.佛教 佤族信仰的佛教,有汉传佛教和南传佛教。汉传佛教是(1799)清嘉庆四年,由大理鸡足山僧人张辅国即铜金和尚传入沧源县岩帅和嘎驮等村寨的。1904年,拉祜族、佤族反暴起义被镇压,这种佛教被查禁,佛寺被烧,长老到谰沧,该寨的汉传佛教就停止活动。现信仰汉传佛教的,只有嘎驮寨的上寨。 南传佛教是最早传入临沧的宗教,公元1473年,由缅甸传入耿马傣族地区,以后又由傣族传入佤族,最早信南传佛教的是班老佤族,后来传到班洪和勐角等地。在沧源佤族中仍有很多信仰南传佛教的教徒。 佛教传入佤族地区,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如佛教有禁杀生、酗酒和杀生祭鬼的规定,对佤族大量杀生祭鬼的原始信仰,起到某种程度的抑制作用。 2.基督教 基督教传入佤族地区是1912年以后的事情。1912年“美国浸信会”派永佛里到佤族和拉祜族地区传播基督教。修建教堂和房舍,招收教徒,开办训练班,培养当地民族传教骨干,经过几十年的活动,才使基督教在佤族中传开。据沧源县1956年统计,全县信基督教的有90多个村寨,1.5万多人,有教堂93所。到2004年统计,全县有基督堂23所,信教徒近万人。 四、佤族习俗 佤族在几千年的繁衍生息过程中,形成许许多多的习俗,并成为佤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些习俗包括佤族礼仪、起居习俗、节日习俗、饮食习俗、生育习俗、殡葬习俗、服饰习俗、生产习俗、禁忌等。 在礼仪方面,佤族和其他民族一样有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尤其在敬老方面, - 4 -
佤族的村村寨寨对老人是十分尊敬的,逢年过节和各种宴席上,人们都要把老人请到上等席位,给老人敬上头道水酒和鸡头,老人要喝头道水酒和动筷后,其他人才能喝酒、端碗吃饭。在家庭里,其他成员特别是客人不能随意去坐老人的座位或睡处。与老人交谈时,客人要坐在火塘对方,小辈或妇女则坐左右两边。 在沧源的一些地方至今还流传着新郎、新娘给老人们“洗脚的礼仪”。即年轻恋人相爱后举行婚礼时,在婚礼当天,晚饭以后,新郎、新娘要给来参加婚礼的老人们洗脚。洗脚时,新郎、新娘要恭敬地跪在老人面前,各扶老人的一只脚放在热水盆中,对老人的小腿以下进行轻柔的搓洗,再为老人穿上干净的鞋袜。每个老人都轮流洗完后,新郎、新娘才算结束这一礼仪。 佤族起居习俗。佤族的住房,各地区不同。一方面受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受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影响。特别是1978年以来的这20多年间,佤族的居住条件、环境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很多佤族人民都住上了砖混结构、砖木结构的新房子。住四壁着地草木房和土壁草房的逐步减少。保留较完整的古老的“干栏式”建筑的木草房只有“翁丁”村。 佤族在出远门时,如做生意、旅行、走亲访友等,要杀鸡占卦,祭献祖宗神灵保佑,走出寨门时,要先听鸟叫声的方位来预测凶吉,盖新房和进新房时要选择吉日等。 五、生态文化资源 沧源有奇特的地理环境,奇特的气候条件,奇特的地质构造,因而创造奇特的生态文化资源。在2 445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植物种类近3 000多种、动物种类1 000多种,故有人把沧源称之为“生物的基因库”。最能体现沧源生态文化资源的有: (一)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坐落在沧源佤族自治县的阿佤山腹地与中缅边境的中段,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占地面积达5.09万公顷。该保护区,按中国动物区分划分,为东洋界、中亚种界,属于中国华南区,滇南山地亚区。在云南省生物地理区划中属滇南山地亚区两部的滇缅、泰地区。动植物区分与缅甸北部掸邦山地相联紧密、出现大量东南亚热带区分划分,热带性质较强。区内光照充足、热量适宜、水源丰富、气候湿润、食源充足,自然植被较好。特殊的地理环境,优越的自然条件,广阔的原始森林为野生动物的栖息、繁衍提供难得的生存条件。2005年,据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统计,区内有兽类92种,分属8目24科53属,占全国兽类总数587种的15.5%,占云南省兽类总数299种的30.8%;有鸟类272种,隶属18目50科173属,占全国鸟类总数1 262种的21.6%,云南省鸟类总数792种的34.3%;有爬行动物51种,隶属3目13科36属,占全国爬行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