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市场的资源配置情况与分析
摘 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高等教育资源
的配置也开始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文章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市
场配置的现状,并提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市场配置的建议。
关键词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市场经济
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随着市
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的高等教育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高等教
育资源的配置开始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高校扩招后,我国高等教育
的规模扩大、经费投入和办学条件改善、经济和社会效益提高,但也
存在一些问题。
1 高等教育资源
高等教育资源是指各个高等学校用于维持高等教育活动正常运
行和维护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一切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
物力资源和无形资源。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是指社会(政府、社会、企业、家庭及个人)
对高等教育事业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在各种不同使用方式上的分
配。
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有两种方式: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高等教
育资源的市场配置方式是指依据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互动的一般规
律的要求,以市场为基础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和
使用,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科技、信息等高等教育产品的需求情况。
在市场配置方式中,市场支配学校,学校适应市场,市场调节制约着
高等教育的发展。市场对供求状况以及学校的规模、专业设置、学生
就业、办学方向都起着决定性作用。
采用市场方式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其优点在于能够通过灵敏的市
场信号反映的供求关系以及对未来需求的预测,及时调整高等教育资
源的分配方向,使有限资源的利用达到最优化。
2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市场配置现状及问题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基本上是以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
节为辅的配置方式,市场化配置比较欠缺,在教育投资体制、办学体
制、学校管理体制等方面滞后于经济体制,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对高
等教育的需求,因而不能充分发挥市场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
性调节作用。
2.1 人力资源配置现状
首先,教师队伍数量不足,教师与学生、教工与职工的比例不合
理。随着高校连续扩招,在校学生规模急剧增长,而教师没有得到应
有的补充,教师队伍的数量特别是新设置或新升格高校的教师人数总
量更是不足。其次,高校教师流动量较大。由于高校之间的竞争加剧,
人才流动量增大,无形中加大了学校引进人才和培养教师的成本和经
费开支。再次,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一些高校的传统专业和学科不
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的学生就业率较低,因此出现了老
专业教师过剩、新型学科专业教师较为紧缺的现象。此外,高校职工
与专任教师比例不合理,有的高校授课教师仅占全部教职工的1/3,
行政、后勤管理人员过度膨胀。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学生主要流向普通高校,而高等职业院校的
在校生相对较少。这是与社会的发展与需求的现状不符合的。在现阶
段,社会需要更多的技术性人才,而不是高端人才,从而导致了学生
的结构性失业,不是社会不需要,而是社会需要的人才比较少。
2.2 财力资源配置现状
我国高校的财政来源主要是政府对高校的拨款和高校收取学生
部分培养费以及服务社会取得的收入, 但国家财政拨款所占比例仍
然偏高,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单一、投入不足。高等教育经费投入跟不
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目前,政府拨款占高校收入的比例越
来越小,而学费收入和自筹资金的份额逐渐增大,学校财力资源的配
置和投入也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
在高校内部的财力配置上, 则经费管理混乱,使用效率低,严重
浪费。管理部门和教学研究单位的经费分配缺乏科学的分配标准,往
往是“基数加增长”的方式,缺乏全面、长远的规划,出现盲目投资,
搞小而全。有些高校多校区办学,各校区功能划分不合理,造成重复
建设,办学成本加大;非教学人员膨胀,开支过大;后勤管理不善,
产业经营管理失控等,存在“隐性浪费”现象。由于高校连续几年扩
招,学生人数激增,基础设施面临巨大压力,多数高校都在扩大基本
建设规模,在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大多数高校不惜举债贷款
维持运转。目前,高校已进入还贷高峰期,资金紧张对高校发展的直
接制约已显露端倪。
2.3 物力资源配置现状
物力资源是高校的办学条件。近几年,高校的办学条件虽然得到
了明显改善,但总体上仍然比较落后。由于连续的扩招,我国在校生
规模急速膨胀,使办学条件全面趋紧,多数学校的教学、实验、研究
及其配套设施全面紧张,甚至短缺。与此同时,高校图书资料、仪器
设备、校舍等资产的利用率普遍较低,没有或很少有教育资源共享,
教育资源一旦分配,就为高校所独有。据统计,一般高校60%的高档
教学设备年开机时间不足1000学时,图书利用率也仅有30-40%。“扩
招”政策下的“新校区”、“大学城”,存在新的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问题。此外,一些高校由于多校区办学,增加了办公、交通、能源、
生活等设施设备,办学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和利用,运行成本明显加
大。
2.4 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专业设置不合理。
我国广大农村占有80%以上的人口和面积,却只占有10%的高等
教育资源。反之,城市占有20%以下的人口和面积,却占有绝大多数
的高等教育资源,因而造成广大农村高等教育资源奇缺、局部城市高
等教育资源集中的“大面积干涸、局部泛滥”局面。同样,我国东部、
中部与西部以及沿海与内地之间也存在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现象。
这种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格局不仅影响高等教育事业的长期均
衡发展,使“教育机会均等”难以实现,而且也长期加剧城乡对立。
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有些专业老化,不能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
整专业。
2.5 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比例失衡。
在办学体制上,公有民办高校不是根本意义上的市场化运作,完
全民办高校则数量少、规模小、层次低。目前的民办高校只是在极有
限的方面弥补公办高等教育的不足,与公办高校实力对比过于悬殊,
根本无法平等竞争,更不存在竞争优势。竞争一方的缺失,使市场化
效应只能流于形式。
2.6 教育行政化倾向十分严重。
高等院校是一个学术性单位,但目前高校管理中的行政化倾向十
分严重,破坏了高校的学术尊严,造成学校培养人才与人才市场和社
会需要的严重脱节。学校机关俨然成为一级政府。
总之,在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市场配置水平还比较低,
这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尚未完全确立,还
处于转轨时期,所以教育发展的市场化低是一个必然的发展阶段。但
教育发展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是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客观要
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已趋于完善,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却
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且,由于教育循环周期长,教育成果
不像其他产品一样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显现出来,因此过多计划配置
的后果不可能一下子突现出来。只有对教育超前性有一个前瞻性的认
识,合理选择适合市场经济特点的资源配置方式,坚持以市场调节为
主,以计划调节为辅,才能真正使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3 建议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要符合透明性原则、公
平性原则和效益性原则。我们要积极探索各种有效的途径,以优化配
置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在管理体制上,建立条块有机结合的管理体制。实行以中
央和地方政府两级管理、权责明确、分工负责。政府通过宏观调控规
范高等教育资源的使用。
(2)优化高校财力资源配置,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与完
善我国政府财政拨款的主渠道制度,发挥企业与社会团体对高等教育
成本分担的重要作用,建立规范合理的高等教育个人收费体系。发行
教育彩票、发行教育债券、建立教育基金等。
(3)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人力资源是
高校最重要的办学资源,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充分调动
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有效机制。
(4)提高物质资源利用效率。建立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提高
物质资源的利用率。
(5)建立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调控机制,既运用价值法则对高等学
校、企业、个人投资行为的调节与控制,也包括国家运用计划、法律、
评估、监督等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进行调节与控制。
4 小结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要求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机制
相应地转变。高教资源配置应更多地引进市场机制,把市场作为配置
资源的基本手段。同时,政府在高教资源配置上也应充分尊重价值规
律,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克服和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及市场失灵,
使高等教育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吴菲菲. 对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问题的几点思考. 内蒙古师范
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9(9):21.
[2]唐万宏.以科学发展观优化配置高等学校教育资源.江苏高
教,2007年第1期:59-61.
[3]傅毓维,郑佳.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科
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2:73-74.
[4]王大勇.公共物品理论下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研究.事业财
会.2007,105(1):7-9.
[5]马金虎,李景春.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欠缺与对策研究.燕
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4):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