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企业的跨文化管理

中国企业的跨文化管理

天津师范大学 《商务基础》论文

姓 名 XXXX 学 号 ******** 学 院 经济学院 专 业 国际贸易 成 绩

2011年 5月 28日 1

中国企业的跨文化管理 摘要:跨文化管理是20世纪末在欧美等西方国家为了迎合国际商务活动的需要而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在研究跨国企业的过程中应运而生,主要研究和比较在不同国家和文化中的组织行为,和探讨如何提高管理者在不同文化里提升管理绩效的方法。其目的在于如何在不同形态的文化氛围中,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掘和利用企业的潜力和价值。

关键字:跨国公司; 文化差异; 中国企业; 跨文化管理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和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国际化”“全球化”这样的词汇在中国使用的频率迅速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都认识到,实行全球化已是未来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的全球化导致企业经营不再是单一的本土化,而是多种文化主体并存,因此,跨文化管理就成为现代企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但是,要进行成功的跨文化管理,离不开成功的跨文化沟通,那么,作为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要如何应付?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积极培养国际化人才,而国际化人才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就是跨文化沟通的能力。 跨文化管理是20世纪末在欧美等西方国家为了迎合国际商务活动的需要而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在研究跨国企业的过程中应运而生,主要研究和比较在不同国家和文化中的组织行为,和探讨如何提高管理者在不同文化里提升管理绩效的方法。其目的在于如何在不同形态的文化氛围中,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掘和利用企业的潜力和价值。据资料显示,约82%的跨国公司的失败是跨文化管理失败而导致的。目前约有1/3的著名跨国公司因为多元企业文化管理不善而面临内部关系紧张的状况。 跨文化沟通能力指管理者在不同的文化里,能有效地与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的能力。许多世界知名的企业管理者都将这种沟通能力看作是他们取得成功的关键。最近,诺基亚公司行政总裁在谈到行政总裁应该具备的最重要能力时,认为是有效沟通和管理员工的能力。在西方,跨文化沟通已经成为一门跨领域的新学科,也是当今世界一流国际商学院的必修课。 中国虽然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但长期的封闭及突然间的改革开放使很多人突然看到外面很精彩的世界,突然意识到我们是多么的落后。当更多的走出去的人一下子了解外面世界是怎么回事的时候,实际上是对我们民族自尊心是重大的挫伤。于是,我们开始拼命学习外来的东西,这也是一种文化方面的冲击,有好 2

的一面但也有很多糟粕。 第一,中国经济跳跃式的发展过程使我们抛弃了许多原则性东西及很多中华民族原有很多好的东西。同时,也加大了我们代与代、人与人之间的代沟,我们的企业也往往根本来不及消化中国人自己的文化。所以,我们的企业文化中沉淀下来的中国本土文化越来越少。 第二,中国企业有太多“拿进来”的概念和开放的思想,所以向西方学得多而挖掘出属于自己好东西比较少。 第三,离开了本土文化土壤,进而培育出的企业文化很难说有一种可以被复制的精神融入其中,所以会出现联想有联想的企业文化,TCL也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但是在国际文化当中,这种独有的文化是他们企业比较独特的文化,而不是代表一种中国文化主体的特殊文化。所以对于外国人来讲可以忽略不计的,这也很容易不复制。 第四,当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企业家即将退休的时候,他们的继承者将如何传承企业文化呢?他们将把握怎样的命脉呢? 第五,现在外国人认为中国已经不再是落后国,中国是很可怕的,但是中国企业还没有触及到更深层的东西。因为中国能够真正打出去的企业很少,还没有真正触及到人权、尊严等问题。现在我们依靠出口廉价产品,这是一个沟通的问题,但今后真正走出去的时候很多事情会变得非常现实,那时才会遇到真正的企业管理问题。 对于中国经济来讲,改革开放本身不到30年,其内部在纯经济方面的沉淀也不太多,更不用谈市场经济了。中国最优秀的企业也不过30年的历史,其中所涉及到的文化方面的沉淀可能就更少了,尤其是走出去的文化。而文化是一个需要一定时间积累,是绝对需要传承的东西,它需要时光的沉淀。更多的时候,我们有的不应该是相互指责,也不应该是一种企业文化的炫耀。在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在进行跨文化管理时,我们还是应该冷静的思考一下中国本土文化与企业文化一脉相承的关系。 那么在我们很多企业已经走出国门,进行跨国经营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学习跨文化管理呢,作为一名国贸专业的学生我们又能从中吸取怎样的教训呢?如何有效地实施跨文化管理有以下几方面: 3

(一)识别文化差异:只有先正确识别各种文化差异,才能从中寻求共同发展的共同点。一位跨国公司的美国经理说得直截了当:“你不得不把自己的文化弃之一边,时刻准备接受你将面对的另一种观念。”这就是不同文化冲突和融合的过程。比如,美国公司重视“法”,中国是以“人情”为特质管理哲理。文化差异可以分为三种:基本价值观差异、生活习惯差异、技术知识差异。人们基本价值观念的差异往往难改变;生活习惯和风俗不同造成的差异可以通过文化交流解决,但需要较长的时间;由管理风格、方法或技能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可以通过相互传授和学习来克服,较容易改变。因此,只有首先识别文化差异,才能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二)强化跨文化理解:理解是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前提条件。跨文化理解包括两方面的意义:一要理解他文化,首先要理解自己的文化。对自己的文化模式,包括优缺点的演变的理解,能够促使文化关联态度的形成,这种文化的自我意识,使管理者在跨文化交往中能够识别自己和有关他文化之间存在的文化上的类同和差异的参照系。二是善于文化移情,理解他文化。文化移情要求人们在某种程度上摆脱自身的本土文化,克服心理投射的认知类同,摆脱原来自身的文化约束,从另一个参照系反观原来的文化,同时又能够对他文化采取一种较为超然的立场,而不是盲目的落到另一种文化俗套中。 (三)锻造跨文化沟通能力:国际企业经营的经验证明,一个跨国公司的成功取决于该公司的“集体技能”,即公司基于跨文化理解形成了统一的价值观体系条件下产生的“核心技能”,而跨文化沟通正使促成此核心技能的中介。跨文化沟通能力,简单地讲,就是能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效交往的能力。跨国公司必须又意识地建立各种正式的非正式的、有形和无形的跨文化沟通组织与渠道,着力培养有较强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例如,日本富士通公司为了开拓国际市场,早在1975年就在美国檀香山设立培训中心,开设跨文化沟通课程,培养国际人才。 (四)进行跨文化培训:跨文化培训是为了加强人们对不同文化传统的反应和适应能力,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跨文化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对方民族文化及原公司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文化的敏感性、适应性的训练;语言学习;跨文化沟通与冲突的处理能力培训;地区环境模拟等。一项对跨文化培 4

训的全面调查显示,培训促进了跨文化沟通技能的提高,改进了管理人员与当地员工及政府之间的关系,还明显降低了与外国合作伙伴、客户和竞争对手进行谈判时失败的比率,使管理者更快地适应新文化新环境。 (五)利用文化差异,施行多样化战略:一个真正的跨国公司能够利用并且明确估计出多样性的价值公司,而不仅仅是包容这种多样性。利用文化差异的战略能够产生竞争优势。公司应重视并利用员工多样化以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适应性和接受差异的水平,并把差异资本化,使之成为促进公司效益提高的主要手段。例如惠普公司认为多样化是其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大多数国家员工队伍多样化,并通过强力的多样化企业政策,鼓励跨文化理解和对文化差异的积极态度。 (六)建立共同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经过识别文化差异和跨文化培训,公司员工提高了对不同文化的鉴别和适应能力,在对文化共性认识的基础上,应建立起与公司总体跨国经营战略一致的文化。这种文化把每个员工的行动和企业的经营业务和宗旨结合起来,加强国外子公司和母公司的联系,增强了企业在不同国家文化环境中的适应能力。这种公司文化的建立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这就需要不同文化的员工的积极参与和与不同国家的消费者、供应商、分销商等外部环境保持长期的、良好的沟通关系。只有形成集体的力量,建立共同价值观,才能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企业越来越向国际化方向发展,跨国经营不仅是中国企业在全球化中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还是扩展企业实力的良好机遇。总之,21世纪是公司全球化的世纪。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序幕已经拉开,国际化的步伐越迈越大。掌握跨文化管理的艺术与技巧是我国企业能从容驰骋于国际舞台,实现成功经营的保证。作为师大国贸专业的学生,我们坚信中国企业在21世纪必将大有作为,而我们将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中坚力量,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21世纪是中国企业的世纪,也是我们的展示才华的世纪。 参考文献 [1] 《国际企业跨文化管理》,马春光著,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2] 《跨文化生存:在外企的成功之路》,蔡建生著,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年6 5

月第1版。 [3] 《企业文化的新视野》,陈丽琳著,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4] 《中国跨国公司经营论》,陈小强著,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3月第1 版。

[5] 《企业文化通论》,刘志迎著,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