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道路系统规划研究摘要:村镇道路是促进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十一届五中全会召开以来,随着国家领导人将新农村建设提上章程,国家花资金进行农村公路建设,使得农村公路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然而村镇道路建设却没有受到足够重视,村镇道路比较落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村镇道路建设必须跟上时代发展步伐,而村镇道路系统规划是村镇道路建设的先导,“要想建设好,规划必先行”。
村镇道路系统规划应根据其道路现状及规划布局的要求,按照道路的功能和性质进行合理布置,这对我国村镇道路规划及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村镇道路系统规划1.引言村镇道路是促进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村镇道路包含农村公路和村镇道路两部分。
近年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道路建设,如通达工程、通县柏油路、农村公路改造工程等,使农村对外道路畅通,农村公路面貌焕然一新。
然而村镇道路却被忽视,我国大部分村镇道路都是自然形成的,很少甚至根本没有进行道路系统规划,即使有部分村镇近期曾进行过相关工作,也没有科学合理的运用规划方法,导致出现很多村镇道路构成不合理,路网密度不够,过境公路与村镇干道合二为一等现象。
随着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村镇居民对运输的要求越来越高,村镇道路急需加快建设,而村镇道路系统规划是村镇道路建设的先导,合理完善的网络系统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在新形势下,研究村镇道路系统规划及显得尤为重要,它对今后的村镇道路建设以及村镇规划有重要的指导参考作用。
2.我国村镇道路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1)道路基础设施差1)由于国家对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不够,导致还有很多村庄没有任何硬化的道路,都是些“雨天泥泞,晴天尘土”的烂泥路,同时即使在有一条硬化主路的村庄中,仍然存在大量的宅前屋后的土路,村庄恶劣的交通条件给村民的出行带来严重的不便。
2)由于村庄的建设资金有限,道路建设过分迁就现状,缺乏统一规划及长远思考,尤其是在地段复杂的村庄中,道路平曲线、纵坡、行车规矩和路面质量等,很多不符合规定的标准。
很多村镇道路没有布置人行道,人车混行现象比较普遍。
3)极少数的村庄有路灯,及时有些村庄有路灯,也是在大型节日才开放,这对夜间行路造成不便,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2)村镇交通与对外交通不协调有些村庄中还有过境道路穿越中心区,这样不但使过境车辆通行困难,而且也加剧了村中心区的交通混乱。
(3)缺少停车场,道路两侧违章建筑多村镇中基本没有配置专用停车场,各种车辆任意停靠,使得不够宽敞的车行道和人行道更加狭窄,还有道路两边违章建筑多、小商小贩任意摆摊,造成道路交通通行不畅。
(4)交通管理落后、设施缺乏、体制不健全村镇道路非常缺乏红路灯、指示牌等设施,在道路拥挤的地段也很少有交警指挥管理,交通事故频频发生。
3.村镇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3.1村镇道路系统规划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1)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经济实用、可持续发展;(2)节约用地, 保护耕地, 保护生态环境和文物古迹;(3)主要道路和次要道路应容易区分,各自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相辅相成,组成全面合理的道路交通系统。
(4)道路系统应尽可能简单、整齐、醒目,以便行人和行驶的车辆辨明方向,易于组织和管理道路交叉口的交通。
3.2村镇路网需满足交通运输的两个技术指标(1)道路曲度系数值。
曲度系数是衡量道路短捷程度的指标,也称非直线系数,指道路始点到终点间的实际长度与其两点间直线距离之比,村镇道路非直线系数基本要求在1.1~1.2之间,最大不能超过1.4;(2)道路网密度。
道路网密度是指村庄内公共道路总长(不包括小区内街坊内的道路)与村庄用地总面积的比值。
确定村镇道路网密度一般应考虑下列因素:1)道路网的布置应便利交通,居民步行距离不宜太远;2)交叉口密度不宜太大,如交叉口过于密集,容易堵车以及不利于道路交通安全管理;3)适当划分村镇各区及耕地的面积,节约建设用地;4)干道的间距不宜过小,过小会给街坊、临街住宅带来噪音干扰和废气污染。
3.3村镇道路系统规划的一般要求(1)满足交通流畅、安全和迅速的要求。
干道网密度和交叉口要适宜,并满足村镇交通的需求;过境公路或连接工厂、仓库、码头、货场等的交通性干道,应避免穿越村镇中心地段。
结合集贸市场、商业街,设置停车场地;人流量大的公共建筑应设置必要的集散场地。
利用村镇现有路网,疏通局部卡口和堵口,改造不合理的线性和交叉口。
镇区汽车站的选址应与公路连接通顺,与公共中心联系便捷,并与码头、铁路密切配合。
(2)规划道路网骨架,要结合村镇用地布局规划结构,形成完整的干道路网系统村镇用地一般合理划分为分区、片区、组团、街坊等用地,道路网要满足用地的界线要求,并使各用地之间相互联系,同时与对外交通做好衔接。
配合布局调整,加强村镇道路的功能分工,适应乡镇企业的发展,开辟运输干路分流货运,使镇中干路由杂乱拥挤转变为繁华整洁的生活干路。
(3)充分结合地形、地质和水文条件,合理规划道路走向平原区的村镇道路尽可能平而直,方便行车以及建筑群布置;有些不合理的局部地段,可以采取裁弯取直或拓宽路面的措施予以改造。
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村镇道路一般沿较缓的山地或结合等高线自由布置。
一般路面标高至少应距离地下水最高水位0.7~1.0m,防止地下水破坏路面。
(4)有利于改善村镇环境合理确定干道系统密度,保证居住区和干道有足够的消声距离,以避免或减少汽车对村镇居住区的影响。
道路两侧应布置一定宽度的绿地或防护绿地。
道路的纵坡应有利于排水,道路的标高应稍低于两侧建筑物地面的标高,以汇集地面水,便于地面水的排除。
村镇道路网应与田间道路相配合,打谷场、农机库的位置应避免对村镇造成干扰。
村镇主干道走向应有利于建筑取得良好的朝向。
南方村镇为了方便通风,干道一般应与夏季主导风向一致;北方为减少风沙、大雪给路人行走带来的不便,村镇主干道走向应与风向垂直或成一定的倾斜角度;临海临江的道路需沿着岸边布置,并留出必要的生活岸线,设立一些巷道垂直岸线。
山地村镇的道路走向要满足阻止山谷风的要求。
(5)有利于组织村镇景观干道的走向可以注意运用借景的手法将自然景色(如:高峰,江河、绿地)、宝塔、纪念碑、古迹及现代建筑等贯通起来,形成村镇的景观骨架,体现村镇的个性特色和艺术风貌。
对山区村镇,道路竖曲线可以设计为凹形曲线,凹形曲线比较赏心悦目,给人凌空的感觉,但不可为了片面追求美景,把主干道规划处错位交叉、迂回曲折,致使交通不畅。
(6)有利于各种工程管线的布置我国各种工程管线般一般沿街道道路铺设且埋在地下。
电信管道需要临近建筑物布置,并要求设计较大的检修入孔;排水管埋设较深,它开挖沟槽的用地较宽;煤气管道要防爆,须远离建筑物。
不同管线同时布置时,它们之间要保持一部分的距离,方便施工。
因此,在村镇道路规划设计时,必须根据工程管线规划,留有足够的空间和用地。
4.村镇道路系统的形式及其适用性村镇道路系统可以划分为四种形式:方格网式(棋盘式)、放射环式、自由式和混合式,见表1。
表1.村镇道路网形式比较分析形式分类优点缺点适用性方格网式街道排列整齐,基本呈直线,用地经济、紧凑,有利于建筑物布置和识别方向,不会造成中心区的压力道路主次功能不明确,交叉口数量多,影响行车畅通,对角线方向交通不便形平坦的村镇放射环式对内对外交通联系便捷,线性易于和地形结合,利于形成中心景观易造成中心区的交通堵塞,不易识别方向,有些地区的联系要绕行。
规模较大的村镇自由式充分结合地形,节约投资,街道景观丰富路线弯曲,曲线系数大,影响工程管线布置山区和丘陵地区混合式充分结合自然和历史条件,吸取各种形式的优点,便于因地制宜地组织好交通各种村镇5.村镇道路的功能分工村镇道路按其功能可分为交通性道路和生活性道路,两者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
(1)交通性道路。
要求行车快速畅通,避免非机动车及行人频繁过街造成的干扰。
交通性干道连接着公路、仓库、工业等,同居民区保持距离,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道路线形顺直形成网络。
(2)生活性道路。
要求车速较低,不受交通性车辆的影响,同居民区有方便的联系,多属于小区或组团内部的道路。
其人行道较宽,要求要较好的绿化环境,并应结合地形地貌特征,采用流畅的道路线形,既要满足居民生活需要,也要体现内部的景观特色。
6.村镇道路系统规划指标及规定6.1村镇道路系统分级。
根据国家《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规定,村镇道路按使用功能和通行能力划分为四级,见表2。
不同规模的村镇道路系统的组成见表3。
表2. 村镇道路规划技术指标规划技术指标村镇道路级别一二三四计算行车速度(km/h)40 30 20 —道路红线宽度(m)24—32 16—24 10—14 4—6 车行道宽度(m)14—20 10—14 6—7 3.5 每侧人行道宽度(m) 4—6 3—5 0—2 0通路间距(m) ≥500250—500 120—300 60—150 最大纵坡(%) 4 5 6 6不设超高最小平曲线半径/m 250 150 100 50停车视距/m 50 30 20 —注:1.表2中一、二、三级道路用地按红线宽度计算,四级道路按车行宽度计算。
2.非积雪地区由于受地形限制,最大纵坡可增加1%~2%。
表3 村镇道路系统组成村镇层次村镇规划分级村镇人口规模(人)道路等级一二三四中心镇大型>10000 ●●●●中型3000-10000 ○●●●小型<3000 —●●●一般镇大型>3000 —●●●中型1000-3000 —●●●小型<1000 —○●●中心村大型>1000 —○●●中型300-1000 ——●●小型<300 ——●●基层村大型>300 ——●●中型100-300 ——○●小型<100 ———●注 1.表中●应设级别,○可设级别。
2. 当大型中心镇规划人口大于30000人时其主要道路红线宽度可大于32m 。
3. 村镇路网密度应满足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由于村镇机动车流量不大、车速较低、居民出行主要依靠自行车和步行,因此,其干道网和道路网的密度可以略高,道路网密度可达8~13km/km2.,道路间距为150~250m,干道网密度可达5~6.7km/km2.,道路间距为300~400m。
结论村镇道路是农村基础设施的重中之重,它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国家也投入资金进行道路建设,农村公路面貌得到很大改善,而村镇内部道路却仍然比较落后,村镇道路建设势必将成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必须做好科学合理的村镇道路系统规划。
本文阐述了我国目前村镇道路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依照道路规划布局的要求,根据道路的功能和性质进行合理组建村镇道路系统,这对我国村镇道路规划及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