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都孤儿读后感
---作者 狄更斯
在孤独下成长,在痛苦间挣扎,在尊严的摧残下斗争,在悲惨的
出身下奋进,这就是狄更斯笔下的“雾都孤儿”——奥利弗。
当我捧起这本书时,脑海里无不闪现着光辉夺目的词语——善良、
正直、坚强。当我苦恼失意时,想想主人公奥利弗在遭受非人的痛苦
并决定带上几片干面包逃往伦敦的情景,他跑啊跑,困了就穿着单薄
的衣服在路边的草堆里睡觉,饿了就吃一点面包。在应英国所谓的“贫
民收养所”里奥利弗喝完一碗稀粥后直喊到:“我还要!”的声音依然
在我的耳边回响。尽管他有着这样那样的性格弱点,但他坚强不屈的
性格处处感动着我。
书中情节跌宕起伏,文字相互照应,谋篇布局天衣无缝。主人公
奥利弗·退斯特的传奇身世,令人看后兴奋不已。
全篇文章的内容是以小奥利弗为中心和线索展开的。通过奥利弗
流浪和求生的经历,带出了形形色色的周围人物,从侧面反映了英国
资本主义社会的阴暗面,以及作者对“快乐英格兰”的向往。犹如一
场背景时时更迭的戏剧,将人性的本质表现的淋漓尽致。
《雾都孤儿》中的人物众多,但特点鲜明,每个人代表了当时社
会的一类人。如:性情暴躁、两面派的邦布尔;老奸巨猾的犹太人费
金;凶猛残暴、犹如野兽的塞克斯;狡诈阴险的蒙克斯;善良可爱的露
丝;毛手毛脚的罗斯波力医生;聪明机智、办事果断的布朗罗;疯疯癫
癫的格林维格;还有心地善良、出淤泥而不染、命运悲苦的南茜;更有
天真活泼、纯洁善良,令人怜悯的奥利弗。
狄更斯在小说中表达了心中的怒火,无情的批判了资产阶级的卑
鄙与黑暗。在19世纪强盛的英国,作者毫不犹豫的将伦敦的另一面
——肮脏的小巷、阴暗的窑子和贼窝、周围腐臭的空气……与此同时,
也对贫苦妇女儿童的悲惨生活深感同情。
即使奥利弗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着,却不受半点污染,他由始至终
都在守护着自己的人格,不做可恶的勾当与交易,也不做鬼鬼祟祟的
偷窃,有着“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
作者在小说中塑造了罗斯小姐、南希、布朗洛等的人物形象,其
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南希,虽然她与奥利弗没有半点血缘关系,却
担当着母亲的使命与责任,她想方设法地把奥利弗从苦海的深渊中解
脱出来,为此还付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是布朗洛对她说的一句话:
“你虚度了青春年华,白白地糟蹋了造物主仅仅给我们一次,从不赐
给两次的无价之宝。”尽管这样,她拥有着正直、坚强的内心(对于
她的内心世界,相信读者能略微感受的出来——无助、痛苦、矛盾和
愤怒)。
在读到小奥利弗被人帮助时,我的脸刷的一下红了。平时我可以
说是一个嫉恶如仇的人,每当见到电影中不正义的事发生,我总想跑
到电影中去指责坏人。而每当电视中播出穷苦人们的生活时,我更是
恨不得立刻去帮助他们。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面对一个在火车站,汽
车站乞讨的老人,我却没有一点慈悲之心。这也许可以说是现代社会
中的欺骗太多,使人们不得不加强防范,但我更觉得这是我的爱心不
够。
小说的结尾,奥利弗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期望。
但并不是所有的像他这样的孩子都有那么幸运,很多人只能落得奥利
弗的好友迪克的悲惨结局。
狄更斯的《雾都孤儿》与高尔基的《童年》所反映的主题很相似,
但写作的手法却截然不同,《童年》是以一个孩子角度和心理去对当
时生活进行描述,从而使整个小说铺上一层天真烂漫的色彩。而《雾
都孤儿》的描写种种丑恶现象时有讥讽的意味,给读者读后不仅一身
叹息。
在这本书中,奥利弗、南希、罗斯小姐都是善良的代表,他们都
出生于苦难之中,在黑暗和充满罪恶的世界中成长,但在他们的心中
始终保持着一偏纯洁的天地,一颗善良的心,种种磨难并不能使他们
堕落或彻底堕落,发而更显示出他们出污泥而不染的光彩夺目的晶莹
品质。最后,邪不胜正,正义的力量战胜了邪-恶。女扒手南希,她
的形象是世上母亲的形象,看到可怜的而有善良的小奥力弗,她不顾
背叛他所爱的人塞克斯,也不顾自己冒着被抓,被处以绞刑的危险,
为小奥力弗逃出悲惨的生活,最后掺死于塞克斯的拳头之下。没有太
多对于南希的描写,但是她的内心世界读者能略微感受得出来:无助,
愤怒,矛盾。她与习艺所的曼太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憎的曼太太
贪婪地剥削着那些可怜的小生命,却从来不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可耻,
也许我们也不能太多地责怪于曼太太,生活的残酷造就了人们的残酷。
只是在一些勇敢的人心中残存的那一点善良给予了我们那么一点感
叹,但是最后的命运仍逃脱不了悲惨的死去。虽然南希最后遇难,但
正是她的死所召唤出来的惊天动地的社会正义力量,正是她在冥冥中
的在天之灵,注定了邪-恶势力的代表——费金团伙的灭顶之灾。
因此在小说中,南希的精神得到了升华,奥利弗则得到了典型意
义上的善报。而恶人的代表——费金、蒙克斯、邦布尔、塞克斯无不
一一落得个悲惨的下常这部名著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懂
得无论环境怎样恶劣,世界怎样复杂,我们都应该保持一份善良、博
爱的的精神,这样于人于己都会带来快乐和幸福。文章的结尾,狄更
斯给每个人都设定了一个归宿。所有正面人物均回归田园,过上了安
定的生活。所有反面人物都被绳之以法,或流浪,或客死他乡。由此
说明,作者是崇尚善良的。
《雾都孤儿》是狄更斯的第一部伟大的社会批判小说,在世界文学
史上占有重要位置。《雾都孤儿》也是狄更斯取得辉煌成就和个人创
作高峰时期的作品。它以犀利的笔锋,幽默风趣的手法,和超乎寻常
的想象力,描绘出了一幕幕出人意料的故事情节,成为不朽的经典之
作。小说主要反映刚刚通过了济贫法的英国社会最底层现实生活。富
人的弃婴奥立佛在孤儿院挣扎了9年,又被送到棺材店老板那儿学徒。
难以忍受的饥饿、贫困和侮辱,迫使奥立佛逃到伦敦,又被迫无奈当
了扒手。他曾被富有的布朗劳先生收留,不幸让小扒手发现又入贼窝。
善良的女扒手南茜为了营救奥立佛,不顾贼头的监视和威胁,向布朗
劳报信,说奥立佛就是他找寻已久的外孙儿。南茜被贼窝头杀害,警
察随即围剿了贼窝。奥立佛终于得以与亲人团聚。作者在创作上爱憎
分明,充分地体现了其形象生动的故事特点。他笔下的人物富有鲜明
的个性,整个作品有着强烈的感染力。
狄更斯在小说中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虚
伪。1838年和1839年,他发表了《雾都孤儿》和《尼古拉斯·尼可
贝》,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穷苦儿童的悲惨生活,揭露了贫民救济所
和学校教育的黑暗。狄更斯是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英国现实主
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对世界文学有巨大的影响。《雾都孤儿》是狄更
斯第二部长篇小说。这位年仅二十五岁的小说家决心学习英国现实主
义画家威廉·荷加斯的榜样,勇敢地直面人生,真实地表现当时伦敦
贫民窟的悲惨生活。他抱着一个崇高的道德意图:抗议社会的不公,
并唤起社会舆论,推行改革,使处于水深火热中的贫民得到救助。正
因为如此,狄更斯历来被我国及前苏联学者界定为“英国文学上批判
现实主义的创始人和最伟大的代表”。对此,我有一些不同的见解:
文学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必然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但
是,我们决不能把反映现实的文学都说成是现实主义文学,把“现实
主义”的外延无限扩展。事实上,作家运用的创作方法多种多样,因
人而异,这和作家的特殊气质和性格特点密切相关。狄更斯的创作,
想象力极为丰富,充满诗的激情,他着意渲染自己的道德理想,处处
突破自然的忠实临摹,借用一句歌德的话:它比自然高了一层。这和
萨克雷、特洛罗普等坚持的客观。冷静、严格写实的方法有显著的区
别。
合上这本书我没有太多的感慨,只有一个:人活着只要不断地
向这梦想千金不需要顾虑太多,不要向命运低头,命运永远在我们手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