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资源利用现状和未来趋势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 贺伟程 张象明 卢琼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社会
经济用水安全保障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些国际组织甚至将中国的
水资源供应能力和粮食安全自给能力联系起来,认为中国的水资源短缺将超越洪涝灾害而成
为中国政府最大和最难解决的水问题,甚至会引发全球粮食市场的变动和其他国际问题。据
有关部门研究,1997 年,仅华北地区各城市,因缺水造成的工业和农业损失达 2000 亿元,
相当于当地当年 GDP 的百分之三。从全国水旱灾害统计来看,1997 年,我国水旱灾害的
成灾面积达四亿亩,其中水灾面积约一亿亩,旱灾三亿亩。其它年份我国水旱灾害的情况也
类似,旱灾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洪涝灾害。因此,保障社会经济用水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
发展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本文对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和未来的趋势进行了总体的评价,对
我国水资源保障和粮食自给等战略问题提出了初步的见解。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两万八千亿立方米左右。但地区分布十分不均,有八成分布在南方,
而南方耕地只占全国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我国地域广阔,南北跨度极大,远距离调水
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总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并不很大。从用水量上说,从 1980 年到 1999
年,我国社会经济总用水量增加了约四分之一,从 4437 亿立方米增加到 5591 亿立方米。
但是,不同的行业用水增长趋势不同。农业用水由占总用水的八成下降到七成,而同期工业
用水比例由一成上升到两成,生活用水比例由 % 上升到 %。这说明我国用水的结构在发
生深刻的变化。随着农业节水工作的普及和开展,农业用水效率在不断提高。据全国实灌面
积统计,从 1980 年到 1999 年,我国实际灌溉面积增加了 800 万公顷,而灌溉用水量变
化很小,这说明增加的实灌面积,主要靠发展节水灌溉实现的。全国平均每公顷用水量由
1980 年的 8750 立方米下降到 1999 年的 7270 立方米,单位面积的用水量减少了 17%。
这些数据说明了农业节水工作成绩是明显的。
近二十年,我国工业发展迅速,从 1980 年到 1999 年,工业产值增长了 13 倍。同期
工业用水从 457 亿立方米增加到 1159 亿立方米,增加仅 倍,其增长速度大大低于工业
产值增长速度。随着工业结构调整、工艺技术进步及节水水平提高,万元产值用水量迅速下
降,由 1980 年的 887 立方米下降到 1999 年的 156 立方米。因此,工业节水效果也十分
显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人口增长很快,加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生活用
水量(含居民用水和公共设施用水)增长迅速。全国城镇生活用水量从 1980 年到 1999 年,
增长了四倍,为同期城镇人口增长率的两倍。从上面的一些基本事实和数据资料可以看出,
我国农业发展是在节水和内部挖潜的基础上稳定发展的。农业用水基本保持稳定,而随着农
业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和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的提高,农业用水可望在稳定现状的前提下,保
持农业产值的稳定提高。但农业依然是我国的第一用水大户,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七成。
从我国水土资源和现有耕地灌溉率分布情况看,今后发展灌溉面积的潜力主要在北方,近期
靠节水和非充分灌溉措施来实现灌溉发展。
工业作为我国第二用水大户,其用水量增长较快,节水潜力也大。从保护生态环境和防
治水污染的角度考虑,今后应进一步调整工业结构和企业规模,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使万元产值用水量继续下降。在工业部门中,工艺落后的小造纸、化工、酿造、制革等企业
用水效率低下,污染严重,是污染防治和水资源分配管理中的主要控制对象。
我国生活用水量只占总用水量的十分之一。随着人口增长、生活水平和城市化率的提高,预
计在今后较长时期内生活用水量会不断增加,但总量不会很大。
从总体上看,未来中远期内,我国农业用水将稳中有降,工业和生活用水尽管会增加很
快,但毕竟在总用水量中占的比例较小。因此,总水资源需求量可望在二十一世纪中叶达到
顶峰,并在随后的时期稳定在 7000 亿到 8000 亿之间,呈现零增长的态势。出现零增长时
间的早晚主要受节水工作的影响,包括工农业节水工艺和管理措施的实施、农业种植结构和
工业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公众对水资源价值和重要性认识的提高和政府部门管理力度的加
强等。在加大水资源管理力度并结合局部大型水资源开发和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基础上,我国
完全可以解决自己的水资源供应保障和粮食安全自给问题。而人口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中国的
供水安全保障和粮食自给会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和稳定作出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