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 卷 2005 年第 6 期 双月刊旅 游 学 刊 TOURISM TRIBUNE近 10 年文化旅游研究进展———《Tourism Management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和《旅游学刊》研究评述朱桃杏1, 2 , 陆 林1(1.安徽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0;2.石家庄铁道学院经济管理分院 , 河北石家庄 050043)[ 摘 要] 论文通过对国外《Tourism M anagement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 及国内《旅游学刊》 3 大期刊近 10 年来发表的有关文化旅游的 82 篇文献进行研究方法的分类和分析讨论, 从概念与综述、文化旅游地景观及其形象研究、文化旅游者及市场研究、文化旅游资源及开发研究、文化旅游环境与保护研究、文化旅游管理研究、文化旅游理论与方法研究 7 个方面对文化旅游研究内容进行了综述, 并对近年来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的重点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
[ 关键词] 文化旅游;本土化;综述;社区参与[ 中图分类号] F59狭义来看 , 文化旅游是指人类记忆中一种正在消失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场景或地方特色 , 表现形式如旧式的房子、自家的纺织物、马或者牛拉的车和犁、手工艺品。
旅游地活动包括在简陋的农家旅馆进餐,民间风俗表演, 化妆酒会或酒节, 或者如粗犷的美国西部生活中的骑牛赛等[ 1] 。
具体表现形式可分为遗迹遗址旅游、建筑设施旅游、人文风俗节庆旅游和特色商品旅游4 大类型。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2-5006(2005)06 -0082-071 引言文化旅游是一种全新的、知识含量非常高的旅游形式,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 , 到 21 世纪原市场份额较大的自然风光旅游产品增长率将下降, 而文化旅游将有强劲的发展势头 , 它将与探险旅游等成为最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这就使得近年来学界、业界致力于文化旅游研究、文化旅游业发展。
广义的文化旅游是指在寻求和参与全新或更深文化体验基础上的一种特别兴趣旅游, 与一般的旅游活动区别甚微 , 因为旅游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现象,任何一次旅游经历, 都是一次对新文化的体验。
从2 文化旅游研究文献分析2.1 研究文献概况为了了解近年来国内外对文化旅游的研究进展, 本文选取了国内外 3 大知名期刊, 对有关文献进行分析。
国内文化旅游文献主要分析国内旅游研究核心期刊《旅游学刊》 自 1995 年以来的共 48 篇文献。
国外文献主要来自 1995 —2004 年国外旅游界最具有影响力的《Tourism Management 》 和《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两大刊物 , 共检索到有关文化旅游文章 34 篇。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471035)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3BJY084)。
[ 收稿日期] 2005-04-19;[ 修订日期] 2005-10-11[ 作者简介] 朱桃杏(1979-), 女, 安徽枞阳人, 安徽师范大学图 1 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数量比较旅游学院硕士, 石家庄铁道学院经济管理分院助教, 主要从事文化旅游及管理研究;陆林(1962 -), 男, 安徽芜湖人, 安从对有关文献的分析看 , 国内外文化旅游的研徽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究主要出现在 1995 ~ 1997 年和 2002 ~ 2004 年两个 理、旅游学。
、阶段作者大都来自大学 研究机构和旅游管理部82旅游学刊TOURISM TRIBUNE第20卷2005年第6期双月刊门。
对不同年份研究文献比较(图1),从文化旅游的概念看,可将文化旅游分为遗迹遗址游、建筑设施游、人文风俗节庆游和特色商品游、概念及其他5类,其中有关各类文化旅游的研究文章数量如表1所示。
表1 文化旅游文献研究类别分析2.2研究方法分析论文研究方法可以分为描述性、概念性、构造模型和数理统计4类[2]。
根据这种分类法,对3大期刊检索到的有关文化旅游文献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如表2。
表 2 国内外文化旅游文献研究方法分析国内外共82篇论文进行了研究方法的分类,结果发现大多数属于概念性研究方法,占百分比为34.2 %;部分论文使用描述性研究方法;使用数理统计研究方法的论文数量为17篇,国内文献所占比例为13.3%;使用构造模型研究方法的论文有14篇,其中国内文献占64.3%。
2.3主要研究内容2.3.1 概念与综述目前国内外关于文化旅游综述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对文化旅游概念和内容的研究还未形成统一定论。
沃尔(Walle,1996)[3]讨论了有关思想形态与文化旅游的问题,认为文化旅游者对他们游览方式的理解影响自身的旅游体验,文化旅游研究者可通过考察游客的理解方式进行有关旅游者的研究。
丹尼尔(Daniel,1996)[4]认为舞蹈表演不同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尽管在空间和内容上不断发生变化,舞蹈表演在旅游背景下仍然保持原真性和创造性。
解释了舞蹈保持此特点的原因,选择了跨文化的各种舞蹈表演形式进行分析,选择的案例地包括海地和古巴,分析了舞蹈的文化构成和舞蹈行为及其影响。
卡利(Kaley,2004)[5]以加拿大渥太华音乐遗产旅游为例研究了本土化旅游的合理性和意义。
李一平(Yiping Li , 2004)[6]以香港遗产旅游地为例, 说明了遗产地被游客选择的原因包括:遗产旅游资源有不同的功能、历史背景和建筑风格,代表着香港传统文化特性;遗产地有助于游客了解香港早期社会生活、文化和社会变迁;遗产地旅游资源较集聚,有助于集中展示遗产魅力。
张跃西(1996)等[7,8]提出了竹文化旅游、汉字修学旅游等的构想,并对其进行了市场定位,提出了有关宣传促销和产品开发策略。
吴忠军(1998)等[9,10]对民俗旅游的概念和民俗旅游的意识形态问题进行了探讨。
刘滨谊等(2004)[11]以国内外影视旅游发展兴衰为依据,总结概括了影视旅游的发展阶段及特点,并分析了中国影视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规划对策。
王云龙(2003)[12]通过对会展活动与旅游活动的比较, 界定了会展旅游的概念,认为会展旅游业是旅游业利用会展业的旅游属性和依托会展业的发展优势形成的新型产业。
杨丽霞(2004)[13]等通过对有关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从国外经验借鉴研究、价值功能等基础性研究、城市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旅游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等7个方面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分析。
蒋志杰等(2004)[14]以江南水乡古镇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游客问卷调查及意象地图描绘等方法,初步探究了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地意象空间的结构以“环状”为特征,并总结了组成意象空间的要素,最后提出了对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建议。
2.3.2 文化旅游地景观及其形象研究文化旅游地景观及其形象研究主要包括文化旅游地资源、特征、形象及社区居民等。
彼德福特(Pitchford , 1995)[15]研究了威尔士(Wales)民族民俗旅游和民族主义的关系。
泰德(Ted,1997)[16]在考虑旅游业中遗产重置问题时,对游客和遗产地居民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当地社区居民更倾向于保持遗产地原有风貌和相对封闭的生活空间。
蒂莫西(Timothy , 1997)[17]以印尼著名文化旅游地由亚卡塔(Yogyakarta)购物街为例, 研究了目前文化旅游地购物市场状况,结果表明目前购物市场非法经营与合法经营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印尼由亚卡塔83第20卷2005年第6期双月刊旅游学刊TOURISM TRIBUNE(Yogyakarta)购物街经营者在非法经营区销售各种商品以获取暴利,有损于其他遵守法律和规章制度的经营者利益,同时非法经营者的行为影响到游客与当地居民关系及游客旅游体验。
卡文(Cave,2003)[18]就有关建立太平洋岛商业和文化中心等问题对游客和居民进行了281份问卷调查,研究方法采用常规统计法和数据分析软件结合,结果表明将奥克兰(Auckland)作为旅游吸引地是可行的,但欧洲、新西兰居民对这一问题反应冷淡。
麦基谢尔(Mckercher , 2004)[19]认为香港大众文化旅游主要有 5 个属性:产品、体验、市场营销、文化、领导,其中前3个属性对文化旅游地发展至关重要。
同时旅游服务设施位于旅游节点是旅游发展的重要机遇,文化旅游地的多功能性是文化旅游地受游客欢迎的关键因素。
陈传康(1996)[20]从形象策划的角度对泰山文化旅游城进行了形象策划,并分析了其理念基础、行为形象、视觉形象和其传播行销的渠道。
吴承忠(1997)[21]从旅游资源的综合性角度和价值对土家族民俗旅游资源进行综述和评价。
刘昌雪等(2003)[22]认为皖南古村落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社会和经济发展,是增强自身能力的现实选择,而只有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才能真正实现旅游发展与古村落发展的“双赢” 。
目前, 皖南古村落旅游发展中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如旅游开发、经营和管理粗放;资源保护、利用与旅游发展关系不协调;旅游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联系不紧密等,在可持续旅游发展原则的指导下,对皖南古村落旅游发展中的一些限制性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2.3.3 文化旅游者及市场研究文化旅游者及市场研究主要包括旅游者决策行为、动机、感知、空间行为和市场分布、特征、市场吸引力等的研究。
西尔布伯格(Silberberg,1995)[23]讨论了博物馆和遗产地文化旅游及商机问题,认为文化旅游给博物馆和遗产地带来重要的经济利益,但博物馆和遗产地文化旅游需要有关政策和实践进行保障,如吸引游客、社区合作和市场营销等,同时需要对经营者进行遗产保护和相关教育。
威伯克(Verbeke , 1996)[24]研究了城市博物馆旅游市场, 并通过梯度法进行问卷数据分析,总结了游客动机和市场行为模式(图2)。
莫斯卡丹(Moscardo,1999)[25]研究了宗教旅游者问题。
加特(Charters,2002)[26]对爱好酒或以酒产地为首选旅游地的游客进行了研究,并对酒文化旅游者行为和特征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个三维(游览目的、基本动机与旅游行为的关系)分析模式(见图2)。
李一平(Yiping Li,2004)[6]以香港遗产旅游地为例,探讨了遗产地市场需求吸引力的适应性问题,并提出了遗产地承载力矩阵模式。
冯淑华(2002)[27]研究了古村落旅游吸引力、旅游客源的特点,以及客源地与旅游地之间的关联度,并通过对旅游者行为模式的研究,揭示了相同条件下,不同旅游者的行为特点,为古村落旅游产品设计开发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