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临床合理用药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临床合理用药


抗交叉耐药性好
抗交叉耐药性好(1)
各类抗生素对耐药金葡菌的作用比较
悉能 卡那霉素 庆大霉素 头孢唑啉
庆大霉素耐药菌
小诺霉素耐药菌
头孢唑啉耐药菌
Ref:李家泰等《中国抗生素杂志》1995;20(6):407-415
对酶的稳定性与不良反应比较
药物
对氨基糖苷 钝化酶稳定性 过敏反应
不良反应
耳毒性 肾毒性 N-M接头阻断
8. 不良反应
耳毒性:药物阻碍毛细胞糖代谢和能量利用,毛细胞受
损,出现前庭功能障碍、平衡障碍、听神经损伤。

肾毒性:药物损害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表现:蛋白尿、管 形尿、血尿、氮质血症和肾功能减退。
8. 不良反应
神经肌肉阻滞作用: 阻断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表现: 心肌抑制,血压下降,肢体瘫痪,呼吸衰竭,与
氨基糖苷与大环内酯类联合 协同作用:两者联合,分别作用于不同靶位,产生协
同作用;较氨基苷类单用增加了对G+菌和衣原体、支原
体等的抗菌疗效。 适应证:可用于社区获得性肺炎,支原体、衣原体所 致的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等。
四、 病例介绍
郭某,女性,69岁,主因间断咳嗽、咳痰、喘息30年, 加重10天,伴意识障碍2天于2009年11月14日入院。一周 前曾于外院给予抗感染、止咳、化痰、平喘等药物治疗, 无显效。入院查体:体温38.2℃,脉搏102次/分、呼吸28
临床结果
对临床常见感染的显著疗效
病种
呼吸系统感染 泌尿生殖系统感染
病例数
1003 538
临床有效率(%)
84.95 95.91
消化系统感染
外科感染 血液感染 皮肤软组织感染 烧伤后创面感染 其它
108
55 8 17 67 23
91.67
96.36 100 82.35 86.57 86.96
总计
1819
3.30% (461)
5%
1.94% (1779)
0%
悉能
奈替米星
庆大霉素
妥布霉素
丁胺卡那
Ref:盛瑞媛、王爱霞等悉能III期临床总结
安全性研究
肾毒性发生率比较
20%
12.70% (1704) 9.30% (1460) 6.60% (4686) 17.10% (3426)
15%
10%
5%
0.39% (1779)
氨基苷类抗生素的特点及 临床合理用药
一、简介 二、氨基苷类抗生素的特点 三、临床应用 四、病例介绍
一、简介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由微生物产生或经半合成制取的一
类由氨基糖与氨基环醇以苷键相结合的碱性抗生素,又称 氨基环醇类抗生素 抑制蛋白质合成、为静止期杀菌性抗生素 抗菌谱广,对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葡萄球菌属和结核菌 属具有良好抗菌作用 联合或单一用药在控制复杂、复合感染中越来越显示出其 重要作用和优势
阻碍终止因子 与核蛋白A位结 合
始动复合物
蛋白质
抑制细胞膜的 蛋白蛋合成
悉能
选择性与30S 亚基上靶蛋白 结合
肽链
悉能(硫酸依替米星)临床作用特点
安全性高,耳、肾毒性低 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对部分假单胞杆菌、 不动杆菌属、金葡菌等亦具有抗菌活性;
依替 米星
抗交叉耐药性好,对部分耐药的绿脓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动杆菌、大肠埃希氏杆 菌和克雷伯肺炎杆菌有效 后效应显著,一天一次给药
Ref:张烨、李家泰 《中国抗生素杂志》1995;20(6):471-474
三、临床应用

G-菌引起的感染,包括大肠埃希杆菌、克雷伯肺
炎杆菌、肠杆菌属、沙雷菌属、奇异变形杆菌、沙门
菌属、流感嗜血杆菌感染 G+菌引起的感染,包括草绿色链球菌、肠球菌及 葡萄球菌感染 结核分支杆菌感染
解决复杂、复合感染
7、细菌对不同品种之间有部分或完全交叉耐药
产生钝化酶 耐药机制 改变细胞膜通透性 细胞内转运功能异常
作用靶位改变
8.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每日使用次数有关, 2次/d时的发生 率高于1次/d ; 在耳淋巴液和肾皮质中浓度高,耳、肾组织清除半衰期 远远大于血浆半衰期;
可透过胎盘屏障,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0%
悉能
奈替米星
丁胺卡那
妥布霉素
庆大霉素
Ref:盛瑞媛、王爱霞等悉能III期临床总结
抗菌谱广 抗菌活性强
抗菌谱广
抗菌活性强
微生物 MIC50(mg/L) MIC90(mg/L) 金葡球菌 1 8 表葡球菌 0.031 1 不动杆菌属 0.5 2 绿脓假单胞菌 2 4 肺炎链球菌 0.25 4 流感嗜血杆菌 0.031 4 甲型链球菌 1 4 乙型链球菌 1 32
89.06
Ref:盛瑞媛、王爱霞等悉能III期临床总结
联合用药
联合用药指征:在感染较危重,或感染部位氨基苷 类药物难以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时。 联用的药物:联合不同作用机制的抗菌药物, 可与β -内酰胺类药、喹诺酮类药和大环内酯类联用。
氨基糖苷与β-内酰胺类联合
协同作用:前者为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杀菌性抗
悉能 大肠杆菌 0.5 头孢他啶 4 头孢噻 肟 32 头孢曲 松 32 环丙沙星 32 亚胺培 南 0.125
绿脓杆菌
肺炎克雷 伯菌
8
0.25
32
128

64

64
2
32
8
0.5
李家泰
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研究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氨基糖苷类药物)
1.中、重 度肠杆菌科细菌等革兰阴性杆菌感染 2.中 、重 度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治疗此类感 染常需与具有抗铜绿假单胞菌作用的β-内酰 胺类或其他抗生素联合应用。 3.严 重 葡 萄球菌或肠球菌感染治疗的联合用 药之一(非首选)。
二天热退,3天后脱机拔管。用药9天,患者病情恢复顺利,
出院。
讨论
• 肺炎克雷伯菌是人类呼吸道和肠道常居定植菌。近年来,
该菌已成为医院感染和免疫缺陷者感染的重要机会致病
菌, 可通过患者之间交叉感染或人工呼吸机等医疗器械传 播。 • 克雷伯菌属对多种抗菌药物已出现固有耐药或获得性耐 药。 ESBLs的发生率与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激素和医
微生物 MIC50(mg/L) MIC90(mg/L) 奇异变形杆菌 0.25 8 大肠杆菌 0.5 1 克雷伯氏肺炎杆菌 0.125 8 产气肠杆菌 0.25 16 沙门氏菌属 0.5 8 志贺氏菌属 0.25 0.5 枸橼酸杆菌属 0.25 0.5 沙雷氏菌属 0.25 4
悉能抗菌活性比较(MIC 90,mg/L)
阴影。
• 初步诊断:AECOPD, 2型呼吸衰竭,肺性脑病
治疗经过: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给予头孢唑肟 3g
ivgtt q12h加用拜复乐抗感染及平喘化痰、营养支持等治
疗。3小时后患者意识转清,但3天后仍有发热,痰标本细 菌学培养两次为肺炎克雷伯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测定为阳性,头孢唑肟耐药,对依替米星敏感。 遂改用依替米星300 mg,iv gtt qd加用拜复乐。用该药后第
悉能与β-内酰胺类联合应用注意事项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与悉能联合使用常显示协同抗菌作 用,临床上常联用治疗重症感染。但存在物理性配伍禁忌,因 此两种药液不能直接混合。联合使用则可三者任选其一: ◆ 两者分开给药,前后应间隔1小时以上。 ◆ 按顺序分别静脉注射,应使用不同的静脉输液管. ◆ 用同一输液管给药,则先用糖/盐水充分冲洗后再输液。
安全性研究
安 全 性 研 究
毒 性
LD50=125.27(mg/kg)
LD50=460.42(mg/kg)
悉能
奈替米星
Ref:张淑华、赵敏等《中国抗生素杂志》1995;20(6):478
安全性研究
耳毒性发生率比较
20%
14.90% (658)
15%
9.7% (935)
11.9% (218)
10%
90.09% 89.08%
临床结果
84.03%
革兰氏阳性菌
革兰氏阴性菌
合计
Ref:盛瑞媛、王爱霞等悉能III期临床总结
后效应显著 一天一次给药
——更方便,更安全
首次暴露效应与功能耐药
一天一次用药,既安全又方便:
1.单次高峰浓度接触所产生的肾毒性、 耳毒性远低于反复多次给药所致长时 间接触的毒性 2.减少每日给药次数,病人依从性好, 降低医务人员工作量 3.每天一次给药,降低耐药性的发生率
按来源分为两类:
链霉素、卡那霉素
来自链霉菌属
天然氨基糖苷类 来自小单胞菌属
新霉素、妥布霉素 大观霉素 庆大霉素、西索米星 小诺米星、福提米星
阿米卡星(卡那霉素的半合成衍生物) 半合成氨基糖苷类 奈替米星(西索米星的半合成衍生物)
依替米星(庆大霉素的半合成衍生物)
按发展及抗菌作用分为四代(抗革兰阴性、耐酶、毒 性)
剂量及给药途径(腹膜内或胸膜内)有关。
其他反应:偶可见过敏性休克,尤其是链霉素;周围神
经炎,肝功能损害,造血系统损害。
硫酸依替米星: 是近年国内研究开发的新一代半合成氨基苷类抗 生素, 是庆大霉素的乙基化衍生物; 在肺组织、胸水、痰液中都有较高的药物浓度。
依替米星作用机制
始动阶段
抑制70S始动 复合物的形成 核 糖 体 氨基酸—t RNA m RNA
第一代 : 链霉素(1944)新霉素 (1949)卡那霉素 (1957) 对革兰阳性及部分革兰阴性菌有效
第二代 :庆大霉素 (1963)妥布霉素 (1967) 西索米星 (1970) 改善了抗革兰阴性菌的抗菌活性,大多对假单胞菌有 效
第三代: 阿米卡星(1972)、奈替米星(1975) 改善了抗革兰阴性菌的抗菌活性,增加了耐酶特性 第四代:依替米星(199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