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大学的社团

美国大学的社团

美国大学的社团文章出处:收集作者:佚名美国大学的社团各式各样,数目众多,举办的活动花样翻新,层出不穷,有时候真地让你不由得钦佩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就拿爱荷华州立大学来说吧,这里有400多个社团,所以要想让自家的活动能够吸引到足够的参与者,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的确是一门大学问。

做宣传,自然就成了一种必须了。

有些社团选择在爱荷华州立大学日报上登广告。

虽然费用会高些,这种方式还是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毕竟,在课间闲暇之余,很多学生都是手拿一份日报阅读的,连我也不例外。

每天在学校的各大场所,无论是教学楼,还是图书馆,你都可以就近到固定的投放点随手拿上一份。

反正都是免费的,而且内容丰富(每天最少14版),足够看上一天了。

有些社团的广告经常出现在各个教学楼的张贴栏里,只要有学生或教工在那里停留片刻,他们的目标就达到了。

和国内不同的是:这种广告一律都是4号纸大小,基本都是黑白打印,提供最基本的信息。

如果你想获取更为详尽的内容,看广告的最后,那里往往会提供相关的网址或email信箱。

有些社团会把宣传材料用胶带纸贴在校园的主要通道上。

保不准哪天你一低头,就发现了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呢!前一阵子,有个关于中国文化介绍的活动,用的就是这种宣传方式,也不知道最终的效果如何。

让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有些社团,可能是出于省钱的考虑,可能是出于环保的考虑,干脆就在举办当天用粉笔在水泥地上写上活动的名称、时间和地点。

这样,你就可以一路循着广告所提供的箭头,直抵活动地。

第二天,走的人多了,或者下一场小雨,所有的字迹都没了影踪。

一切又归于平静了。

高校社团文化研究文章出处:江西省团校学报作者:龙溪虎21世纪将是一个综合国力竞争的时代,也是全方位高素质人才的竞争,社团文化是大学生成才的有效载体,是新形势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形式,研究社团文化,探索其发展规律,促进社团文化的健康发展,不仅必要,而且成为迫切。

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窗口,是以社团为载体、以个人兴趣为基础自愿结合的学生群体而形成的文化氛围。

它是校园文化的一朵奇芭,是高校校园内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环境和氛围。

高校社团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休,以社团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社团是社团文化的核心。

社团文化通过各种社团活动,如举办知识竞赛、专题报告会等,着力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建设,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坚定的信念,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从而养成校园文化的浩然正气。

二、高校社团文化的特征社团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除了具备校园文化所共有的施教性、示范性、独立性、可塑性等特征外,还具有以下特征:1.广泛性就活动主体而言,社团活动不分院系、不论专业,而是针对全体学生;就活动内容而言,社团活动丰富多彩,覆盖了文、史、哲、艺等广大知识领域;就活动形式而言,灵活自由,有讲座、沙龙、征文、竞赛等多种活动形式。

2.时代性社团文化是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而校园精神是高校师生共同创造和认同的文化价值,直接受社团精神风貌、价值取向的影响。

社团文化每一个热点的形成和消散都与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变迁分不开,体现了时代的特征。

3.开拓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思考人生、认识社会、走向社会的桥头堡,是高校第一课堂的延伸,其活动内容远比课堂丰富,活动空间也由校园拓展到社会。

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受到的锻炼也比课堂多,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良好个性拓宽了渠道。

三、高校社团文化的类型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高校社团文化划分为各科技讲座和各种不同的类型。

这里主要根据高校社团活动的内容并结合其形成原因,可将高校社团文化作如下划分:1.娱乐型:为满足文化娱乐需要而开展的社团文化活动,如棋类协会和球类协会开展的各种竞赛等活动。

2.艺术型:为加强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而开展的社团文化活动,如舞蹈协会的舞蹈培训班、音乐协会的音乐知识讲座等活动。

3.文学型:为提高文学欣赏水平而开展的社团文化活动,如文学社举行的文学沙龙和文学知识讲座、征文比赛等。

4.学术型:为探讨某种学术而开展的社团文化活动,如法律协会、邓小平理论研究会、马列小组等开展的学术讨论活动。

5.服务型:为提供义务服务而开展的社团文化活动,如爱心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所开展的义务服务活动。

6.科技型:为提高科技水平而开展的社团文化活动,如计算机协会、电子协会开展的为科技讲座和各种竞赛活动。

7.美育型:为陶冶情操、塑造心灵而开展的社团文化活动,如书法协会、摄影协会、美术协会等开展的讲座、展览活动。

四、高校社团文化的功能高等学校教育目标是培养跨世纪的高素质人才。

素质教育可谓当今教育的热点,代表了今后中国教育的走向。

社团文化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其活动内容远比课堂丰富,在素质教育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有效实现高校的教育目标,造就跨世纪的高素质人才,具有课堂活动无可替代的功能。

1.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青年大学生还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有较强的可塑性。

社团文化活动通过开展健康向上又易于为学生接受的社团活动,寓教于乐,着力于教育环境和氛围的建设,实现大学生崇高精神的塑造,着重培养坚定的信念、科学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如青年志愿者和爱心社义务服务的活动,引导大学生培养对社会和人类的责任感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2.提高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是指全体学生应该普遍具有的知识和经历,是其为将来适应社会需要所必备的全面的素质基础。

其内容主要包括文学、语言、艺术、文化、历史、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

随着社团文化发展,社团活动的内容也向高层次、多样化发展,涉及到哲学、政治、经济、历史、艺术等领域,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吸取知识、开阔视野、提高人文素质。

3.陶冶高尚情操。

素质教育需要学生具备高尚的情操、良好的道德和高尚的人格。

社团文化通过开展以陶冶高尚情操为重要目的的文学艺术活动,能够转移学生兴奋中心,愉悦身心,获得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文明情操的陶冶。

4.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素质教育需要有健全的人格,能够正确认识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冲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好的协调能力、适应能力。

社团文化通过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教育和心理调试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进行挫折教育的培养,塑造青年大学生健全的人格,适应时代的发展。

5.改善知识结构,开阔学生视野。

当前不少大学生重专业知识、不重复合知识,重知识积累、不重全面素质,造成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窄,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社团文化活动不受专业课堂、教材的限制,经常举办讲座、座谈报告会、出版刊物,增强了信息渠道,起到了扩大视野、改善知识结构的作用。

6.促进个性发展。

人的个性化是时代的呼唤,社会需要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需要有鲜明个性、有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的人才。

社团文化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实现个人兴趣,发展其创新能力,使其各方面和谐发展。

7.提高综合能力。

①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能力,要具有开拓创新的思维意识。

社团文化活动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有利于学生积极投人,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②组织能力。

社团文化活动的开展往往需要社团成员对某一项活动的组织或整个社团活动的筹划和设计,使学生在活动中锻炼了组织能力,包括指挥能力、协调能力和自控能力。

③交际能力。

社团文化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交际场所,在校内活动中,打破系、班界限,增加了不同专业和年级学生之间的接触和交流;在对外活动中,增加了与社会及他人的接触与交往的机会,加速了社会化的进程,锻炼了交际能力。

④表达能力。

现代社会需要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包括本民族语言和外文)。

社团文化活动通过组织讲座、演讲、辩论赛、征文等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同学的表达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社团文化除了具有上述功能,还具有发挥群体优势,满足心理需要的作用和价值指向的功能。

五、对高校社团文化发展的建议高校育人的途径和方式是多样的,既有“显性课程”,也有“隐性课程”,有人称社团文化为“隐性课程”,是很有道理的。

良好的社团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全面素质的提高起着“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

因此,社团文化的建设和发展逐渐成为高校关注的热点,许多高校把建设发展社团文化作为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有效载体。

建设社团文化贵在学生参与。

学校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在社团文化中主体地位的作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

具体说,引导社团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广泛招募社团成员,扩大社团文化的队伍,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社团文化活动制度化、经常化,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

2.充分发挥学生团组织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开展社团文化节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增长才干。

3.引进高雅文化,净化校园文化环境,让大学生感受美的真谛,受到高雅艺术的熏陶。

如举办爱国主义影片回顾展既可以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又可以提高学生真、善、美的欣赏力和鉴别力。

4.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研讨活动,以真正的科学占领学术阵地。

如文学沙龙和艺术讲座,可以拓宽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其中学术报告人可以是教授、专家、学者,也可以选拔业务精、政治素质高的学生。

5.解放思想、拓宽活动领域。

社团文化活动不仅要着眼校内,还要解放思想、面向社会,建立全方位的社会实践基地,使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及时、及早地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充实、检验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完善自我。

如电子协会可以利用双休日开展义务维修活动.既可以检验学生所学知识的实效性,又可以丰富学生的假日生活。

社团文化是大学校园里极富活力的群体文化,是大学生释放能量的场所,陶冶情操的天地,形成能力的舞台,接受教育的阵地。

积极探索社团文化建设的新思路、增添社团文化建设的新内容,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全面素质的培养和增强各方面的适应性,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

三个发展层次文章出处:教改与教学作者:毛伟光张娟曾漳龙生社团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对丰富校园文化,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有着积极的作用。

本团在发展中的三个层次,认为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贯穿“引领校园文化,拓展学生素质”的一条主线,把提升、拓展”的三个层次,融入“痕迹意识、模板意识、改进意识、规划意识”的四个意识,积极繁荣校园文化。

生社团;发展层次;社团建设校大学生社团如同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不仅逐渐成为广大学生课外生活和社会参与的重要形式,而且也成为高校团组依托和繁荣校园文化的前沿阵地。

笔者认为学生社团在发展中可以分为“基础、提升、拓展”三个层次。

学生社团在贯穿“引领校园文化,拓展学生素质”的一条主线,把握学生社团发展“基础三化、提升三化、拓展三化”的三个层意识、模板意识、改进意识、规划意识”的四个意识,积极繁荣校园文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