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文学抒情
第五,关于‚隔‛。‚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 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王国维所说的 ‚大家之作‛,就是指‚有境界‛的作品。‚有境界‛的 作品,在内容上是真实而深刻的,即‚所见者真,所知者 深‛;在表现形式上是‚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在审美效果上则是‚沁人心脾‛、‚豁人耳目‛。 ‚无境界‛的作品,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隔‛。 ‚隔‛是如何造成的?首先是不能‚以自然之眼观物‛, 其次是不能‚以自然之舌言情‛。这样在艺术表现上,就 不能做到‚语语都在目前‛ 。在审美效果上,就不能给人 以‚真切‛之感,不能给人以‚沁人心脾‛ 、‚豁人耳目‛ 之感。
第九,关于‚大境‛和‚小境‛。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 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 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这是从境界大小的层面来划分。 王国维所说的‚大境‛,是指那种有‚气象‛作品。 ‚词 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 夫之词。周介存臵诸温韦之下,可谓颠倒黑白矣。‘自是 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 王国维所说的‚气象‛,乃是一种雄浑阔大的境界,这种 境界,西方美学称之为‚崇高‛,中国传统美学称之为 ‚阳刚‛,王国维则称之为‚宏壮‛、‚壮观‛‚、悲 壮‛‚、豪壮‛‚、豪放‛、‚风调高古‛、‚格高千古‛ 等等。 王国维激赏这种有‚气象‛的‚大境‛,但是并不轻视那 些‚要眇宜修‛的‚小境‛,尤其是那些‚模写物态,曲 尽其妙‛并深得事物之‚神理‛的境界,如‚细雨湿流 光‛,‚红杏枝头春意闹‛,‚绿杨楼外出秋千‛,‚叶 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等等,他也是很 欣赏的。
2、主要观点
第一,(1-4段):‚日常生活和观念在心灵不平常状态 下,伴随想象可产生趣味‛;‚我尤其是从田园生活中探 究人的天性的规律(因为田园生活是各习俗的萌芽之处并 稳定;它使心灵更单纯 ;它容易被人了解) ‛ ;‚反 对任性的欲望‛。 ‚我的诗是为有意义的目的,通过沉思来强化和调整激情; 诗是强烈情感的流溢,情感在思想引导下感受有意义的东 西。‛ ‚心灵并非被动的,它支配动作和情节,即使被文明负面 冲击,也有不泯灭的;现在,就是要发扬心灵中这些高贵 /优美的素质。‛ ——华兹华斯第一次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天生就 有)流露(流溢)‛,成为最有代表性的定义(英浪漫主 义者)。该论点是表现说的标志,作为浪漫主义理论即抒 情理论,它是对古希腊以来以史诗、戏剧为基础文类的模 仿理论的反驳与补充。
华兹华斯抒情理论的主要特征:诗的本质是诗人内心情感的 外化,强调心灵想象力对外物的‚改变‛作用;它起源于在 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没有外界刺激也能比别人更敏捷地 思考和感受;优美和高贵的心灵‚有一些天生的不可毁灭的 品质‛。 第二,(5-8段):‚我以常用的语言去模仿(不是用拟人 方法);追求语言恰切、合情、独特(不用习惯词语);不 能奚落诗的散文化,因为最高贵的诗,除了韵律,与好散文 没区别,都是人们自然的眼泪;关键是处于真正的兴趣和情 感(题材恰当,由热情产生语言,语言中有隐喻和比喻)之 中,避免日常的庸俗和鄙陋。不过,比喻和隐喻也能增强效 果。‛ ——讨论了诗应该写的题材、语言、情感——三者互相适应。 崇尚自然。尤其是田园生活的题材使‚人们心中的热情找着 了更好的土壤‛。语言应接近普通民众。‚没有虚假的描 写‛,合情合理是好诗的共同点。必须丢掉历来认为是诗人 应该继承的词句和辞藻。好诗与好散文的语言没有什么区别。 韵律的特点整齐、一致。
第四,《人间词话》中‚自然‛的涵义。‚自然中之物, 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 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 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 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王国维所说的‚自然‛有两层含义。一是原本‚互相关系、 互相限制‛的‚自然‛,也就是‚生活的真实‛;一是 ‚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的、‚遗其关系、限制之处‛的 ‚自然‛,也就是‚艺术的真实‛。王国维所说的‚真景 物、真感情‛,是指建立在‚生活的真实‛基础之上的、 达到‚艺术的真实‛之高度的‚景物‛和‚感情‛;他所 说的‚境界‛,是‚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的有 机统一。
第五章 文学抒情
在西方文学传统中,文学一般划分为抒 情、叙事和戏剧三大类。教材则按照这种方 式,来探讨文学的体裁。
第一节 文本阅读
一、《抒情歌谣集序言》解读
1、作者简介:
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英国 诗人。华兹华斯生于律师之家,1783年他的父亲去世,他 和弟兄们由舅父照管,妹妹多萝西则由外祖父母抚养。多 萝西与他最为亲近,终身未嫁,一直与他作伴。 华兹华斯是‚湖畔诗人‛的领袖,在思想上有过大起 大落——初期对法国大革命的热烈向往变成了后来遁迹于 山水的自然崇拜,在诗艺上则实现了划时代的革新,以至 有人称他为第一个现代诗人。他是诗歌方面的理论大家, 虽然主要论著只是《抒情歌谣集》第二版(一八00)的序言, 但那篇小文却成为能够摧毁十八世纪古典主义的炸药。
第八,关于‚物境‛和‚情境‛ 。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这是从描写对象的层面来划分。 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第一,‚物境‛只是王国维所描述 的众多‚境界‛中的一种,不是全部,不可以偏概全。第 二,即便是‚物境‛,也是包含了作者的审美选择和判断、 包含了作者的主观感情的‚物境‛,不再是纯客观的、处 于原生态的景物。 尽管王氏在《人间词话》里所举的例子多为景语,如‚红 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等等,但是这些 ‚景语‛已是‚情语‛。王国维指出:‚昔人论诗词,有 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在诗词作 品中,纯客观的‚景语‛是不存在的,更不可能由此而构 成‚境界‛。这一点很重要。忽视王国维所言‚物境‛中 的‚情感‛因素,就会把‚境界‛当成单纯的‚景‛或 ‚写景‛,就会造成不必要的误会。至于‚喜怒哀乐,亦 人心中之一境界‛,则是指纯粹的‚情境‛,。
第六、关于‚造境‛与‚写境‛。 ‚境界‛有多种,王国维从不同的层面做了简明的分类 和描述。一是‚造境‛和‚写境‛ :‚有造境,有写境, 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 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 也。‛ 这是从创作流派的层面来划分。‚写境‛和‚造境‛, 分别对应西方文论中的‚写实派‛与‚理想派‛。 ‚写境‛重在写实,但是这种写实,并不是有什么就写 什么,必须有所选择,必须‚邻于理想‛;‚造境‛重 在虚构,但是这种虚构,也不是胡编乱造,必须有所凭 借,必须真实,必须‚合乎自然‛。 王国维不仅能够准确地勾勒‚造境‛与‚写境‛的各自 特点,还能科学地阐述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这在当时 来讲,是非常难得的。
二、《人间词话》解读 1、作者简介:
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静安,号观堂、永观, 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清末秀才。我国近现代在文学、 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 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从事文史哲研究数十 载,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 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又是中国史学史上 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确立了较系统的近代 标准和方法。
的古籍逾200种。
主要文学类学术著作:《〈红楼梦〉评论》(1904)、 《人间词话》(1908)、《宋元戏曲考》(1912)。
2、主要观点
(1),以‚真‛为特质的‚境界‛说 第一,王国维论词标举境界说,在《人间词话》的开篇他 开宗明义地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 第二,何谓‚境界‛?‚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 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可见‚境界‛说的核心价值, 在 ‚真‛字上。 第三,何谓‚真‛?‚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 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所谓‚以自然之眼观物‛,就 是写‚真景物‛;所谓‚以自然之舌言情‛,就是言‚真 感情‛。 ‚真‛和‚自然‛这两个概念,在《人间词话》 的语汇里,是可以互相替换的。‚真‛的内涵就是‚自 然‛ ,‚自然‛的内涵就是‚真‛。王国维的标举‚境 界‛,其实质就是标举‚真实‛或‚自然‛;他以‚境界‛ 论词,其实质就是以‚真实‛或‚自然‛论词。
第七,关于‚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 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 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 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 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 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 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这是从物我关系的层面来划分。 ‚无我之境‛在古典诗 词里是有的,要真正理解王国维上引有关论述的含义,必 须联系他的另外一些表述来思考,如前引‚自然中之物, 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 其关系、限制之处‛。自然之物本来是‚互相关系、互相 限制‛的,但是观物的时候,要能做到‚遗其关系、限制 之处‛,即摆脱一切是非、得失和荣辱的计较,既能‚入 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既‚能与花鸟共忧乐‛, 又‚能以奴仆命风月‛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 物观物‛。但是,这样的‚豪杰之士‛原是难能可贵的, 所以王国维在讲到‚无我之境‛时,只列举了陶渊明和元 好问等人的作品。
第三,(9-17段),诗的特点和作用: 诗人敏感、有活力、了解人的本性、灵魂开阔、 能生发热情、独立创造。 诗应该让人愉快,诗人和哲学家的知识都让人愉 快。 诗是一切知识的精华,是一切知识的起源和终 结,——像人的心灵一样不朽;是整个科学面部 上强烈的表情。 诗人是捍卫人类天性的磐石,是随处都带着友谊 和爱情的支持者和保护者。 诗的目的在于传达有效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