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含水后期油田“稳油控水”技术初探

高含水后期油田“稳油控水”技术初探

高含水后期油田“稳油控水”技术初探
目前,我国东部油气田的开发普遍进入了高含水、特高含水开发阶段,稳油控水作为一项关键技术,主要通过细分层系开发和聚驱等三次采油技术得以实现。

本文结合油田生产实际情况,对两项技术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标签:稳油控水;分层开采;聚合物驱油
1 分层注采技术
“注好水、注够水”是搞好油气动态开发的关键环节。

搞好注水与搞好分层注水,协调好注、堵、采的关系是实现“稳油控水”方针的关键。

在高含水后期要全面控制含水上升速度,必须把分层注水、油井分层堵水,分层采油综合分析,协调研究注、堵、采的相互关系,使它的综合效应反映在实现稳油控水的各项指标上来。

1.1 特高含水油层测试技术
堵水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高含水层的准确判断。

这几年,通过测试、模拟和综合分析水平的提升,对于高含水层位有了更充分的认识。

对于日产液在100方以下的机采井,采用常规泵与环空测试井口配套直接进行测试找水,对于日产量在100-250方左右的机采井应用长冲程抽油机与与大泵相结合的方式解决环空测试空间问题,基本上能够满足日常对机采井的环空测试需要。

1.2 机械堵水工艺技术
通过高含水层位测试,明确了高含水层位,利用分层系、桥塞隔离等方式对多层开采过程中已经高含水层位进行处理。

在实践中,针对常规机械堵水无法调整层位的问题,研制了可调节堵水孔径的装置,保证随时可以对出水层位采液量的控制调整,使得机械堵水具有了更为灵活的特性,机械堵水工艺向经济、实用、多功能方向发展。

对井下更层位通过开关随意调节的方法,大大增强了机采的灵活性,降低了成本,实现了一次下入找水、堵水全部解决,同时降低了作业次数,降低了劳动强度。

1.3 化学剂堵水技术
化学法堵水,说到底就是利用已经得知的高含水层位情况,通过对地层的配伍性认识后,利用化学封堵剂等材料,对高含水层位进行必要的堵水施工作业,这当中分为完全堵死封堵剂还有就是堵水疏油堵剂。

完全堵死封堵剂就是利用堵剂对高含水层位进行完全性的封堵,后期不采取其他措施的话,这个层位将不再产生任何的地层液。

而堵水疏油堵剂并不是完全封堵地层,而是利用了油水的不
同特性开展的一种张力现象的应用,利用水和原油的张力不同,将油排出,把水留在地层中的一种方法。

2 聚合物驱油技术
从我国油田实际的采出程度看大约在33%左右,剩余可采储量仍然可观,但采出的难度越来越高,常规的注水开采已经很难提升原油的采出程度,提高水驱的波及体积,从而实现进一步提升原油的采出程度的任务就落在了聚合物驱上。

从原理上讲,聚驱能够提升波及体积面积,特别是一些常规注水无法波及到的地方。

另外,就是微观孔隙上不连续存在或者残余的原油可以通过聚驱对表面张力进行改善,从而提高驱油的效果,已更大的幅度提高最终的原油采收率。

聚合物驱最重要的考虑内容就是地层条件的配伍性上,需要考虑地层的注入能力、驱油效率以及价格等,从而确定最终的材料配比。

此外,还需要开展聚驱井网井距情况的研究,与水驱对比,聚驱对于井网的要求与常规注水开发不同,合理的聚驱井网、井距,能够降低聚合物的用量,同时提升聚合物驱的效果聚合物驱井网井距研究。

与水驱相比,聚合物驱对井网、井距的要求有很多不同,聚驱相较于水驱粘度高,合理的井网才能满足保证在较低的压力条件下的注入能力,满足采液强度的要求,同时保证地层不会出现大范围的坍塌。

目前,通过生产实践的认识,聚合物驱与常规水驱井网井距最小距离相差4倍,井网密度差值在1.6倍左右。

井网密度不宜过大,因为过密虽会提升采油速度,但也会因为钻井数过多,采油井过早见聚,水线推进速度过快,从而降低聚驱的整体效果。

聚合物溶液的配制、输送和注入工艺研究。

注入溶液配剂用干粉配制聚合物溶液一:主要是分散均匀。

在试验初期,因怕产生鱼眼污染堵塞油层,对分散装置和聚合物表观都提出严格要求。

通过几年摸索,试用了国外及自制的分散装置,在分散时采用喷嘴型、水漫型、射流型等,均可满足要求,技术问题已经全部解决,目前油田自己制造的簡单设备或较复杂的分散、熟化装置,已能适应不同规模配制的需要。

此外,在聚合物驱的采油工艺,分层测试技术以及动态分析和综合调整方面都有一套初步的办法,为大规模聚合物驱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

综上所述,要做好高含水后期油田的“稳油控水”技术的应用工作,就必须从分层开采技术和聚合物驱油技术两方面一起抓,开展这两方面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已成为全国各大油田今后实现油田稳产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时也为我国高含水油田挖潜改造,产液结构调整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慧芳块状底水油藏高含水后期挖潜对策[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05).
[2]巢华庆,刘恒,万新德.对高含水后期“稳油控水”的认识和做法[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3(02).
[3]谭河清,傅强,李林祥,崔文福,黄少雄,官敬涛,李祥同,成士兴.基于流线数值模拟研究高含水后期油田的剩余油分布[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0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