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聚集
ADP
纤维蛋白原结合位点
纤维蛋白原结合减少
纤维蛋白原
•
通过选择性抑制ADP与其受体结合发挥作用阻断血小板聚集的进程
波立维的药理学
吸收(口服): 快速,不受食物或者抗酸药物影响 代谢: 快速肝脏代谢 半衰期: 8小时 (但对于血小板具有不可逆的抑制效 果,血小板的寿命大约为7–10 天) 排泄: 5 天后 50%出现在尿中, 46%通过大便 标准剂量: 75 mg每天一次 负荷剂量300 mg 能快速起作用 3小时内提供全部的抗血小板效果
聚 药理作用:抑制磷酸二酯酶的活性使 cAMP浓度上升,抑制血小板聚集; 比阿司匹林、噻氯匹啶(力抗栓)更强 力抑制血小板,并对血小板聚集块有解 离作用
能抑制血小板的二相聚集,对一相聚集
也有抑制作用 减少冠脉介入治疗后的再狭窄率 使血管平滑肌细胞cAMP浓度上升,使血 管扩张 增加末梢动脉的血流量 用法:50mg Bid
(1)GPIIb/IIIa单克隆抗体
(2)RGD多肽
粘附蛋白纤维蛋白原VWF等分子中含有
精氨酸—甘氨酸—门冬氨酸(RGD)三 肽序列。 血小板膜GPⅡb/Ⅲa受体含有与RDG三 肽结合的位点,因此含有RDG三肽序列 的多肽,均能抑制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 GPⅡb/Ⅲa的结合 ,使血小板聚集减少。
板
聚集
③降低纤维蛋白原与“低亲和性”结合部 位的亲和力——血小板聚集
ADP亚型受体介导 (抑制)
④ ADP cAMP
腺苷环化酶(AC) 血小板聚集 0.25 Bid
用法:力抗栓
(2)、氯吡格雷(Clopidogrel, 波立维)
噻吩吡啶类化合物
, 结构类似噻吩吡啶 具有不可逆的血小板抑制作用。 药理作用:
常用几种抗血小板药物作用优缺点
阿司匹林
抑制环氧化酶活性
噻氯匹定
抑制ADP诱导的 血小板聚集能
西洛他唑
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 使cAMP ,强力抑制血 小板聚集,明确的血管 扩张作用,平滑肌细胞增
TXA2 6GPF12
激活腺苷酸环化酶
殖抑制作用
唯一证实能降低心脑 血管病发生率和死亡率 许多实验证实其 疗效优于ASA 疗效优于ASA
抗血小板药和抗凝药的 临床合理应用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博学社 主讲:王海
前
言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病 —世界上首位死亡原因*
动脉硬化血栓病 (血管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
肺部疾病 癌症 暴力死亡 爱滋病
0 2 4 6 8 10 12 14 16
死亡数 (x106)
*世界8个发达和发展中地区
Murray et al. Lancet 1997;349:1269-1276.
Fuster V et al NEJM 1992;326:310–318 Davies MJ et al Circulation 1990;82(Suppl II):II–38, II–46
小裂隙
斑块破裂
血栓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和微 循环
冠脉微栓塞
斑块破裂
栓子形成
微血管阻塞
脑血管微栓塞
Adapted from: Topol EJ, Yadav JS. Circulation 2000; 101: 570–80, and Falk E et al. Circulation 1995; 92: 657–71.
血栓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表面损伤
血管内膜下基底胶原纤维暴露 血小板黏附、聚集、释放反应 激活凝血系统 血栓形成
一、抗血小板药物进展
日益增多的证据表明,血小板在动脉硬
化的发病、血栓形成(尤其是动脉血栓) 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抗血小板药可延长血栓性疾病患者缩短 了的血小板生存期,在动脉粥样硬化的 抗栓疗法中居重要地位其疗效已得到国 际各中心大量临床肯定。
拮抗剂,半衰期约4小时
抗血小板药物分类及作用的优缺点
损伤 血小板黏附 激活 抗凝血酶 (PDE) 阿司匹林 (1) 磷酸二酯酶
花生四烯酸
噻氯匹啶(3) ATP TXA2 凝血酶 胶原 肾上腺素 ADP
西洛他唑,双嘧达莫(2)
CAMP 5’AMP
腺苷酸环化酶 (+)
抗凝血酶
GPⅡb/Ⅲa 激活 噻氯匹啶、 lloprost GPⅡb/Ⅲa 抑制剂(Abcixmab)(4) 血小板聚集 血栓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具共同病理基础的进展性过程
斑块破溃/ 裂隙和血栓形成 正常 脂肪条纹 纤维斑块 粥样硬化斑块
不稳定性 心绞痛
心肌梗死
}ACS
缺血性中风 /TIA
临床无症状 稳定性心绞痛 间歇性跛行
危重的 下肢缺血 心血管死亡
年龄增长
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栓形成
大裂隙 阻塞性血栓(如 IS/MI) 脂质池 巨噬细胞 内部 张力 外部切变力 裂隙 附壁血栓(如TIA/UA)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应用前景广泛的首选抗
血小板药,也是基础药 有消炎作用
阿司匹林不能耐受
时的选用药物 激活纤溶活性,Fg
周围血管病首选
降TG
胃肠道反应,出血
中性粒细胞,血小板
头痛,心悸
结论
所有危险病人都应该考虑常规长期抗血小板治疗
广泛高危病人抗血小板治疗可降低严重血管事件:
急性脑卒中和急性心肌梗死 (MI)
血管内皮损伤
激活 凝血酶系统
血小板
内源性 5-HT 多巴胺 肾上腺素
阿司匹林 (–)
内源性 ADP释放
血小板膜糖 血小板膜糖蛋 血小板膜磷脂 蛋白Ib(GP Ib) 白IIb IIIa形成 复合物(GP VWF 磷脂酶 IIb/IIIa)纤维 蛋白受体 粘附于内皮下胶 原纤维 潘生丁 IIb/IIIa (–) 花生四烯 酸 阿司匹林 培达 纤维蛋白原
3、ADP-受体拮抗剂
(1)、噻氯匹定 (Ticlopidine) (抵克立得 力抗栓)
药理作用:
(一)
① ADP诱导——血小板膜上GPIIb/IIIa受体 与纤维蛋白结合部位的暴露——结合↓ ——血小板聚集↓
②血小板诱导剂(凝血酶活化因子)
ADP介导
纤
(—)
维蛋白原与血小板GPIIb/IIIa受体结合 ——血小
1.抑制ADP受体——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 GPIIb/IIIa受体结合 ——血小板聚集 2. 抑制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3. 减少有功能的ADP受体的数量——对激活的 AC抑制作用——CAMP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激活通道
凝血酶
血小板
纤维蛋白结合位点
纤维蛋白原
血小板激活
波立维阻断ADP受体
血小板
1. Jarvis B, Simpson K. Drugs 2000; 60: 347–77.
氯吡格雷75mg最佳的抗血小板 剂量
60
50 40 30 20
血小板聚集
平均I抑制 %
10
N=20 N=20
0
N=20 N=20 N=21 N=19 N=30 N=24 N=21 N=19 N=11 N=17 N=22 N=20
-10 -20
10 mg
25 mg
50 mg
75 mg
100 mg
250 mg b.i.d.
安慰剂
氯吡格雷
第7天 第28天
噻氯匹定
负荷量氯吡格雷在3H内提供快速和全部抗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板效果1
100
*
80 60
健康志愿者
*
*
*
*
氯吡格雷 75 mg 氯吡格雷 300 mg
平均抑制 (%)
40 20 0 -20
(–)
血管收缩
(–)
血小板聚集
力抗栓
TXA2
血栓形成
(二)抗血小板药物
血栓素 A2 抑制剂
乙酰水杨酸 (ASA)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潘生丁 西洛他唑 ADP-受体拮抗剂 氯吡格雷(波立维) 噻氯匹定(抵克力得)
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受体拮抗剂
糖蛋白(GP) IIb/IIIa阻滞剂—阿昔单抗、 Eptifibatide、Tirofiban、Integrelin、 Lamifiban等
药理作用: 抑制血小板磷酸二脂酶(AC)活性,增高血小 板内环核肝酸含量(CAMP),增强内源性 PGI2而起作用。 抗血栓形成抑制血小板的第一聚集和第二聚 集。 高浓度时(50mg/ml)可抑制血小板释放反 应。
用法:25—100g Tid
(2)培达(西洛他唑)
抑制各种制聚剂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和解
先前的脑卒中/短暂脑缺血发作和先前的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疾病 (如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衰)
外周动脉疾病 (如间歇跛行)
栓塞高危 (如房颤) 其他高度危险因素 (如糖尿病)1
1. Antithrombotic Trialists’ Collaboration. BMJ 2002; 324: 71–86. 2. Braunwald E et al. J Am Coll Cardiol 2000; 36: 970–1062. 3. Bertrand ME et al. Eur Heart J 2000; 21: 1406–32.
已形成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面靡烂及斑块 破裂,使血管损伤, 激活血小板膜上糖蛋白 Ib(GPIb)受体以V.W 因子为桥梁粘附于内皮下胶原纤维上, 同 时 血 小 板 糖 蛋 白 Ⅱb 、 Ⅲa 形 成 复 合 物 (GPⅡb/Ⅲa )即纤维蛋白原受体,通过纤维 蛋白原使邻近的血小板间发生聚集、变形,形 成白色血栓。 血小板膜磷脂在磷脂酶作用下释放花生四烯酸 转化为 TXA2 。以上共同作用促使血小板聚集, 血管收缩,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