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投资体制
2.分散型投资体制模式:国家彻底放弃一 切投资决策权,投资决策完全交给企业自 主掌握。投资品由市场提供,企业资金来 源由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来解决。 ----前南斯拉夫
思考:这种投资模式的优点是什么?弊端是什 么?
3.综合型投资体制模式:划分国家和企业的投资范围, 中央政府负责关系整个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和社会消费 结构的项目投资,地方政府负责关系地方产业、经济 结构的新建项目的决策,企业再生产方面的一切决策 权全部由企业自主行使,形成了中央、地方、企业三 个层次的投资主体;投资调控主要通过税收杠杆、信 贷杠杆以及发布投资信息引导三种方式来实行。 ----我国改革中期
1. 建立和完善政府投资监管体系。
2. 建立健全协同配合的企业投资监管体系。 3. 加强对投资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管。 4. 完善法律法规,依法监督管理。
思考题
思考题
1. 什么是投资体制?什么是经济体制?两者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 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投资体制?在实现投资体制改革目标中, 政府职能应如何转变? 3. 我国投资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4. 西方国家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体制有哪些特点?哪些特点可供 我们借鉴? 5.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罗宾逊夫人说:“马克思是在设法了解这个 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以加速它的倾覆。马歇尔设法把它说得 可爱,使它能为人们接受。凯恩斯是在力求找出这一制度的毛 病所在,以使它不致毁灭自己。”(罗宾逊:《马克思、马歇 尔和凯恩斯》,1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我们在比 较中外投资体制(理论)时应该采取什么态度?
3.1 投资体制概述
3.1.1 投资体制概述
投资体制:在我国一般是固定资产投资活动运行机制和 管理制度的总称。主要包括投资主体的确立及其行为方 式、投资资金的筹措途径、投资的使用方式、投资利益 的划分、投资管理权限的划分、项目决策程序以及宏观 调控方式和机构设置等。
从投资体制内涵分析,投资体制包括投资管理体制 和投资运行机制。投资管理体制是指国家组织、领导和 调控投资经济活动所采取的基本制度和主要方式、方法 ,投资运行机制则主要是指投资主体筹集资金和资金的 投放使用方式和方法。
市场经济国家 中国
调控方式
间接调控为主,直接调 控为辅 多元化(财政政策和货 币政策) 系统化
行政性
政策措施
多元化
调控政策安排
孤立性
调控范围
全面
单一
3.2 中外投资体制比较研究
第二节 中外投资体制比较研究
一、市场经济国家的投资体制运行机理分析 1. 投资制度安排以市场投资决定机制为主、政府调控为辅。 2. 在为投资体系服务的融资制度中,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体系高度 发达。 3. 收益风险特征完全内化于投资者本身。 4. 投资主体结构具有以民间投资为主的特征。
3.1.3 投资体制的分类与模式
借鉴经济体制模式的划分方法对投资体制进行划分:
(1)从所有制结构看:投资体制可以划分为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投 资体制模式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投资体制模式。
(2)从经济决策结构和经济管理组织结构看:投资体制可以划分 为集权投资体制模式和分权投资体制模式。
(3)从经济调节结构看:投资体制可以划分为以市场调节为主的 投资体制模式和以计划调节为主的投资体制模式。
3.3.2 我国投资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措施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指导思想: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 用,明确企业在投资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规范政府投 资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营造有利于各类投 资主体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生产要素的 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 ,推动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2 中外投资体制比较研究
3.2.1 市场经济国家的投资体制
二、市场经济国家投资运行中的宏观经济管理
1. 调控方式的间接化。市场经济国家对投资的宏观管理基本上采取了 以间接调控为主,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相结合的方式,这是由市场 经济国家中政府与市场比较清晰的投资边界所决定的。 2. 政策措施的多元化。美国政府刺激需求引导投资的主要政策手段是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干预目的以短期调节为主。法国政府对投融 资的宏观调控除了采用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外,指导计划也发挥重要 的作用。日本和韩国在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同时,注重利用 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加强对投资的宏观调控。 3. 调控政策安排的系统化。发达国家政府对各项投资调控政策互相补 充,相互协调,共同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宏观调控政策体系,作用 于各个市场投资主体,从而实现宏观调控目标。
4. 扩大大型企业集团的投资决策权。
5. 鼓励社会投资。 6. 进一步拓宽企业投资项目的融资渠道。
7. 规范企业投资行为。
3.3 我国的投资体制改革
3.3.2 我国投资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措施
(二)完善政府投资体制,规范政府投资行为 1. 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
2. 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
3. 规范政府投资资金管理。 4. 简化和规范政府投资项目审批程序,合理划分审批权限。
(4)从激励机制看:投资体制可以分为利益驱动型投资体制模式 和行政强制驱动型投资体制模式。
总之,投资体制模式与经济体 制模式是完全对应的,有什么 样的经济体制模式,必然会有 什么样的投资体制模式。
3.1 投资体制概述
3.1.3
投资体制的分类与模式
对投资体制模式的描述:
一、西方国家的投资体制 投资主体:私人、银行以及政府,其中以私人投资为主。
4. 为投资体制服务的融资制度的安排具有政府控制的特征。 5. 投资主体结构和投资主体行为存在较大的变异。
3.2 中外投资体制比较研究
3.2.2 我国当前处于转轨期的投资体制
二、中国投资运行中的宏观经济管理
1 2 3 4
• 调控方式的行政性 • 调控范围的单一性 • 政策安排的孤立性
• 政策效应的刚性
3.2 中外投资体制比较研究
3.2.2 我国当前处于转轨期的投资体制
三、转轨期中国投资体制运行机理分析 1. 投资制度安排具有混合型特征:市场型、非市场型与行政型投 资制度的混合。
2. 投资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全对称。从投资的激励和约束对称性角 度分析,我国投资体制改革的最大问题是各投资主体仅有投资 的激励,现在,改革仍没有完全解决投资的约束问题,即投资 的权利和责任不对称问题。 3. 收益风险具有非完全市场化特征。
3.3 我国的投资体制改革
3.3.1 投资体制改革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从1979年至今,我国投资体制改革出现了3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以198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改革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
制的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为标志。这一阶段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对项目 建设实施阶段的管理体制进行全面改革。 效果: 侧重于基层的、局部的、某些具体制度的变革,涉及增强市场机 制功能的内容很少,基本上没有触及传统投资体制的根本性、实质性的 弊端。
总体目标:改革政府对企业投资的管理制度,按照“ 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因,落 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职能,提高投 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建立投资决策责任追 究制度;进一步拓宽项目融资渠道,发展多种融资方 式;培育规范的投资中介服务组织,加强行业自律, 促进公平竞争;健全投资宏观调控体系,改进调控方 式,完善调控手段;加快投资领域的立法进程;加强 投资监管,维护规范的投资和建设市场秩序。通过深 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最终建立起市场引导投资、企业 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 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
第二次高潮:以198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投资体制近期改革方案》为标
志。这一阶段重点集中在对资金来源、政府投资范围以及经营方式进行 初步改革。 效果:改革措施涉及传统投资体制的一些要害性问题,但由于改革措施 可操作性很差,同时受到1988 年底开始实行的治理整顿的影响,这些措 施未能圆满地实施。
3.3 我国的投资体制改革
第3章 投资体制
为什么要学习投资体制?
学习目标
掌握投资体制概念和中西方投资体制的 差异 了解我国转轨中的投资体制运行机理 了解我国投资体制演进的历程 认识我国投资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改 革措施
内容纲要
投资体制概述
3.1
√
中外投资体制比较研究 3.3 我国的投资体制改革
3.2
思考:这种投资模式的优点是什么?
第二节 中外投资体制比较研究
中外投资体制运行机理分析
市场经济国家 中国
投资制度安排
投资激励和约束制度
为投资体系服务的融资 制度 投资主体结构
第二节 中外投资体制比较研究
中外投资体制运行机理分析
市场经济国家 中国
投资制度安排
市场投资机制为主,政 府调控为辅 内在统一
5. 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改进建设实施方式。
6. 引入市场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效益。
3.3 我国的投资体制改革
3.3.2 我国投资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措施
(三)加强和改善投资的宏观调控
1. 完善投资宏观调控体系。 2. 改进投资宏观调控方式。
3. 协调投资宏观调控手段。
4. 加强和改进投资信息、统计工作。 (四)加强和改进投资的监督管理
混合型
投资激励和约束制度
不完全对称
为投资体系服务的融资 制度 投资主体结构
直接融资,间接融资体 系高度发为主
第二节 中外投资体制比较研究
投资运行中的宏观管理
市场经济国家 中国
调控方式
政策措施
调控政策安排
调控范围
第二节 中外投资体制比较研究
投资运行中的宏观管理
3.1 投资体制概述
3.1.3 投资体制的分类与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