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东地区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优化研究粤东地区地处广东省东部,是汕头、潮州、揭阳、汕尾四市的总称,也是闽西南、赣东南地区的交通要道,历来是广东省进出口岸和商品集散地。
粤东地区作为广东省的一个重要区域,其经济发展水平对广东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粤东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发展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但是,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粤东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全省,其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有待完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桃战。
本文以广东省政府出台的《关于促进粤东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粤东地区发展产业与重大项目规划》为参考依据,在分析粤东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相关理论提出了优化粤东地区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对策。
一、粤东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粤东地区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经济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国内生产总值2006年已达到1801.07亿元,,是改革开放前的23倍,年均增长12.5%,2007年,粤东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分别增长22.6%、23.9%和17.7%,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这些都源于粤东地区得天独厚的许多优势和有力条件。
1.初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群体和一定规模的产业基地。
粤东地区商贸比较活跃,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初步形成了以轻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但产业基础仍相对比较薄弱。
汕头的电子信息、纺织服装、工艺玩具,汕尾的服装、电子电器,潮州的陶瓷、印刷包装,揭阳的纺织服装、五金机械、化工医药等,已成为当地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汕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澄海工艺玩具生产基地、潮阳音像制品生产基地、潮南纺织服装生产基地、汕尾公平男装生产基地、陆丰东海经济开发试验区、潮州枫溪陶瓷生产基地、庵埠食品生产基地、揭东开发试验区、揭阳普宁中药材市场等已初具规模。
聚集了一批区域性品牌。
如汕头市澄海区既是“中国玩具礼品城”,又是广东省“创建区域性国际品牌”的试点地区;潮州市是我国最大的工艺陶瓷、日用陶瓷、卫浴陶瓷、电子陶瓷产区和陶瓷出口基地,也是我国最大的婚纱晚礼服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揭阳市是“中国五金基地市”、“中国玉都”,下辖的普宁市是“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汕尾市海岸线长302公里,占全省海岸线的9%,拥有l2个港口,其中汕尾港、甲子港是国家外贸口岸和国家一级渔港。
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产业基础、丰厚的文化底蕴是粤东地区后来居上的坚实基础。
2. 培育形成了一批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
年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大型企业有汕头海洋集团、汕头宜华企业集团、潮州华丰集团、汕尾信利电子等,3亿元以上骨干企业有揭阳榕泰股份公司、巨轮股份公司、潮州三环集团、汕尾亿达洲集团等。
至2005年底,粤东地区共获得认定19个中国名牌产品,130个省名牌产品。
3. 粤东地区区位优势明显。
从整个粤东地区看,其处于广东省连接华东沿海地区的交通要道,以及珠三角和长三角两个经济圈的重要节点,令粤东的发展拥有了不可替代的区域优势,它将依托海峡西岸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依靠制造业和商贸服务业双引擎带动高水平发展。
广东省对汕头提出了“粤东中心城市”的地位要求,汕头行政区域的扩大,并不简单地意味着汕头市增长空间的扩大,更意味着汕头产业、功能、地位全面提升的重大机遇。
二、粤东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结构不合理,工业化程度偏低。
粤东地区企业规模小,经济运行质量不高,产业竞争力不强,缺乏带动能力强大的项目,发展模式落后;产业链条短,创新能力弱。
工业产业仍以轻工业为主,缺乏钢铁、石化、汽车等重大生产性工业项目支撑,产业链条不长,创新能力不足。
地方政府部门指导产业发展的思路该比较模糊,工业的主导型地位不突出,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比重为13%,比全省第一产业比重高7个百分点,工业化程度明显偏低。
2.产业层次较低,技术创新能力较弱。
目前粤东地区仍以传统产业为主,支柱产业优势不明显,且产业整体水平不高。
企业规模小,专业化生产协作程度低,尚未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
2005年,粤东地区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4.6%,远低于全省25.6%的水平;发明专利申请量174件,仅占全省总量的1.4%。
3.产业持续发展面临资金、徒弟制约,环境保护压力大。
粤东地区产业规模小,自身积累发展缓慢,而市场秩序欠佳,社会诚信不高,使得中小企业贷款难,融资难,吸引外资力度也不够,粤东地区土地面积仅占全省的8.7%,而2005年末常住人口达全省的17.3%。
人多地少,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有限。
加上今年经济的发展,致使水环境恶化,出现水质性缺水,而城市环保设施建设滞后。
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能力较低,超过8%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人周围水体,这些都严重制约了粤东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优化粤东地区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建议1.从“不平衡发展”理论来看,首先发展关联效应比较大的主导产业。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艾伯特·赫尔曼认为,由于受资本和资源的限制,经济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就像踩跷跷板一样,时起时伏。
他认为,只有集中力量把资源投入到前后关联效应比较大的部门,由于关联效应的作用,其他部门便会成长起来,其速度会比采取平衡增长战略所能取得的发展更快。
所谓主导产业,就是在区域比较优势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那些需求收入弹性大,关联效应强,劳动生产率搞,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到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企业。
所以粤东地区必须精心设计不平衡增长战略,集中利用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首先发展前后关联效应最大的部门和产业,如首先利用潮州与国内三大石化集团和国际石化跨国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对港口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大建设带动石化能源产业的大发展,依托石化基地的原料资源,积极推动建设一些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显著、为加工制造业配套的精细化工项目,延伸石化深加工产业链,引导精细化工项目向重化工业园区聚集。
通过这些产业部门的“前向连锁”和“后向连锁”效应,带动上下游及相关产业部门的发展。
2.从“梯度转移”理论来看,应有限发展处于创新阶段的新型产业。
梯度转移理论最早源于美国经济学家维农等人首创的工业产品生命循环论。
区域经济学家将这种理论引入区域经济的发展研究之中,称为“梯度转移理论”。
后来.迈达尔提出累积因果论,指出在地区发展中存在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三种效应,从而使梯度理论更加完善。
经济技术梯度是客观存在的,首先应该让有条件的“高梯度地区”(即一个地区的主导部门主要是由处在创新阶段的新兴部门所组成的地区)引进并掌握先进技术,然后逐步依次向处于二级梯度、三级梯度的地区转移。
随着经济的发展,转移的速度加快,也就可以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差距,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平衡。
粤东地区一方面可以发挥“地利”优势,主动接受珠三角等高梯度地区的辐射;另一方面也要培植接受新技术的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国内外更多的先进技术来调整产品产业结构,实现区域经济的跳跃式发展。
3.从“发展极”理论来看,发展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
法国经济学家佛朗索瓦.佩鲁(Francois Perroux)于1955年发表在《经济学季刊》上的一篇题为“经济空间:理论与应用”的论文中首次提出增长极概念,后来,法国经济学家J.布代维尔(J.B.Boudeville)、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A.O.Hischman)~专家在不同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该理论。
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技术进步和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而创新并不是在所有产业或地区均衡推进,因此,经济增长在不同部门、行业或地区是按不同速度不均衡增长的。
佩鲁认为,“发展极”形成的关键在于创新能力的企业存在,它们以较快的速度得到优先发展,对其它产业或地区具有极强的连锁效应和推动效应,能带动其他产业或地区的增长时,这种产业或地区就形成了增长极,这种产业也被称为是推进型产业,而受增长极影响的其他产业就是被推进型产业。
然后通过产业间向前、向后的连锁反应,从区域间的不均衡发展到最终实现区域的均衡发展。
如汕头市澄海区的玩具生产企业、潮州市的陶瓷、婚纱晚礼服生产企业和普宁市的纺织产业,应积极培育它们的创新能力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4.从“产业集群”理论来看,应大力发展产业集群。
1909年经济学家韦伯(A.Weber)首先从区位因素提出产业集群,1920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从合作的角度论述了产业集群,20世纪90年代以后,波特(M.E.Porter,1990)产业集群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广义的集群中通常包括制造商、供应商和客户以及提供支持和服务的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等。
产业集群的集聚优势包括: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降低交易费用、促进知识、制度和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实现产业和产品的升级换代等。
首先,产业集群是缩小区域差距,实现落后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捷径。
其次,产业集群有利于构建区域创新系统,促进技术创新。
最后,产业集群理论不鼓励政府采取过多优惠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并且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和世界的趋势。
它强调产业集群是内生的,其内部主体是企业,公共部门和政府只是充当集群的催化剂和润滑剂。
按照此理论,粤东地区应该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战略。
如今粤东西北产业集聚现象日趋明显,全省已经逐步形成了一批以省产业转移工业园为依托、有特色的中小规模的产业集群。
虽然不鼓励政府采取过多优惠政策,但政府若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从中推动,将事半功倍。
比如,各市在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通过确定地区比较优势和主导产业,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
或者鼓励比较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的发展,增强粤东西北地区产业关联。
最后,每个理论都有各自的优越性和缺陷,所以我们在利用相关理论指导粤东地区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优化则略时,应注意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并不能把某一理论策略当作万能药方和区域发展的唯一战略选择,而要注意吸收各个区域发展理论的合理因子,多方位实施,最终促进粤东地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