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莫里森国内研究述评——基于核心期刊的统计分析

莫里森国内研究述评——基于核心期刊的统计分析

莫里森国内研究述评——基于核心期刊的统计分析[摘要] 本文基于国内核心期刊,梳理了莫里森研究的现状,将莫里森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对每一阶段的研究角度、研究内容和研究特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可以看出莫里森研究在国内取得了很大进展,但还有不足,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关键词] 莫里森;国内研究;述评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原名科洛·安东尼·沃福德(Chloe Ardelia Wolford),1931年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洛雷恩镇,是当代美国著名的黑人女作家,文学评论家。

莫里森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浓郁的黑人文化底蕴,在思想上和美学上都达到了美国黑人文学的巅峰。

因此“莫里森已经不容置疑地成为她自己时代或任何其他时代一位杰出的美国小说家”(Margaret,1987:50)。

自从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出版以来,她就一直是国内外学者评论的焦点。

对于国内莫里森研究,评论界认为应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即莫里森获得诺贝尔奖之前为起步阶段,1993年之后为发展与深入阶段(杜志卿,2007:122)。

但是据笔者搜集到的材料来看,可以将国内莫里森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3年以前)为译介引入阶段,第二阶段(1994-1999)为起步发展阶段,第三阶段(1999年以来)为深入成熟阶段。

一、莫里森国内研究的第一阶段1993年以前国内的莫里森研究主要是译介并介绍莫里森其人和她的前几部作品《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和《宠儿》的主题思想。

1981年,董鼎山在《读书》上发表的《美国黑人作家的出版近况》中第一次提到了莫里森及她的作品,他将莫里森的名字译为托尼·摩瑞逊,并提到她的新作《柏油婴儿》(Tar Baby),在简短介绍莫里森的编辑生涯和前两部作品后,他认为莫里森已经“进入美国作家之林”(董鼎山,1981:94)。

此外,胡允桓、王家湘、王黎云和罗选民在莫里森获得诺贝尔奖之前发表了评论文章,这些文章为国内的研究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1987年,胡允桓发表在《美国当代小说家论》上的《黑色的宝石——黑人女作家托妮·莫瑞森》较为深入地探讨了莫里森笔下人物形象的文学意义、作品的主题和作家的创作风格。

(胡允桓,1987:225-243)1988年,王家湘发表在《外国文学》上的《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作品初探》,分析了莫里森四部小说的情节、人物和主题。

(王家湘,1988:76-86)同年,王黎云发表在《杭州大学学报》上的《评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对小说的结构和叙事特点作了实证评析。

(王黎云,1988:143-147)1993年,罗选民发表在《外国文学评论》上的《荒诞的理性与理性的荒诞——评托妮·莫里森〈心爱的〉小说的批判意识》分析了《心爱的》运用了荒诞的事件、荒诞的形象和荒诞派的叙事技巧等达到对荒诞社会理性批判的目的。

(罗选民,1993:60-65)这一时期,除了零星的评论文章以外还有莫里森作品的翻译出版,如吴巩展翻译的《黑婴》(Tar Baby)第九章发表在1984年《外国文学报道》第3期,1988年《外国文学》第4期又刊登了《宠儿》一个章节的译文,随后胡允桓翻译的《所罗门之歌》(1987)和《秀拉》(1988),王友轩翻译的《娇女》(1990)先后出版。

二、莫里森国内研究的第二阶段随着莫里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在美国和国际文坛声誉大增的同时,国内学者也对其兴趣与日俱增。

仅1994年,国内出版关于莫里森的文章就有17篇,这一时期的论文包括对莫里森的访谈录、莫里森获奖的介绍、莫里森作品主题挖掘和叙事特色探寻。

对莫里森作品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二类,第一类是研究莫里森作品中的主题:王守仁于1994年发表于《外国文学评论》的《走出过去的阴影──读托妮·莫里森的〈心爱的人〉》在介绍作者和小说故事情节基础上指出:“美国的黑人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在一定程度上,这与人们逃避奴隶制这段黑暗历史有关。

”(王守仁,1994:41)他认为小说的故事叙述是痛苦的,但莫里森文笔优美,创造出了撼人心魄的美感。

胡全生同年发表在《当代外国文学》上的《难以走出的阴影——试评托妮·莫里森〈心爱的人〉的主题》指出小说的叙述结构和情节线索推动故事发展,让人们看见奴隶制瓦解后奴隶经验依旧作用于黑人的阴影。

(胡全生,1994:163~167)相关文章还有:王守仁的《爱的乐章——读托妮·莫里森的〈爵士乐〉》,黄锦莉的《奴隶制的血泪控诉——评介托妮·莫里森的〈宠儿〉》,吕炳洪的《托妮·莫里森的〈爱娃〉简析》,王海燕的《人性的丧失与回归——读托妮·莫里森〈心爱的人〉》。

第二类是研究莫里森作品的艺术特色,如叙事特色、结构特色和魔幻现实主义特色。

1994年,李贵仓在《西北大学学报》发表了《更为真实的再现─—莫里森〈心爱的人〉的叙事冒险》通过对《心爱的人》叙事技巧尝试性分析,探讨了小说中的“镜像结构”“拼版式叙事”“时空的交错”等叙事技巧,表明莫里森运用这些技巧来表现生存的荒诞和困惑这一西方现代文学共同的主题。

(李贵仓,1994:26-30)方红1995年发表于《外国文学评论》的《不和谐中的和谐──论小说〈爵士乐〉中的艺术特色》分析了小说中的人物的组合、意象的借代、转换及相互承接,说明“莫里森将音乐中的和声、对位技巧运用到小说创作中”(方红,1995:18),为当代文学创作又开辟出一片崭新的天空。

习传进的《魔幻现实主义与〈宠儿〉》分析了人鬼交融、神话再现和时空错位等艺术手段。

(习传进,1997:106-108)相关文章还有:杜维平的《呐喊,来自124号房屋——〈彼拉维德〉叙事话语初探》和杨仁敬的《读者是文本整体的一部分——评〈最蓝的眼睛〉的结构艺术》。

三、莫里森国内研究的第三阶段1999年以来,国内对莫里森的研究持续高涨,成果数量多、批评角度广、剖析程度深是这一时期的特点,标志着国内莫里森研究不断发展并走向成熟。

国内关于莫里森研究的期刊论文可谓硕果累累,各有建树。

因发表的文章重复性较高,本文的梳理以CNKI数据库收录的发表在CSSCI核心期刊上的文章为主,按照批评方法、研究内容和作品关注度来分类整理。

从批评的理论方法来看,对莫里森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女性主义批评、文化批评、叙事学、种族政治身份、神话原型、比较等角度。

1.女性主义批评角度:在国外研究中,女性主义批评角度是开创莫里森研究的角度,在国内的研究中,这一角度仍是研究的主流。

章汝雯的《〈所罗门之歌〉中的女性化话语和女权主义话语》以富考和多罗茜·史密斯的话语分析理论为依据,剖析了《所罗门之歌》中存在的女性化话语和女权主义话语。

她认为通过这两种话语的互动,莫里森既揭示了父权社会家庭中女性压抑的心理和生活,又让读者看到黑人妇女为争取个性解放而作的种种努力以及这些努力给妇女生活和命运带来的变化。

(章汝雯,2005:85-90)张宏薇的《女性主义的立场与视角——从女性人物的变迁看莫里森思想的演变》指出莫里森塑造了众多个性突出、形象丰满的女性人物形象。

在创作中,她一直秉承女性主义的立场与视角,但是女性人物的形象已经悄然发生了变迁。

对佩科拉、秀拉和康妮三个女性人物形象的分析揭示了作家思想演变的过程。

(张宏薇,2007:201-203)类似的研究还有:郑成英、李道柏的《试析〈秀拉〉中的黑人女性形象》,蒋欣欣的《认同与分裂:自我身份的实践——解读〈秀拉〉》,唐红梅的《论托尼·莫里森〈爱〉中的历史反思与黑人女性主体意识》,应伟伟的《莫里森早期小说中的身体政治意识与黑人女性主体建构》等。

这些研究是通过女性主义理论分析莫里森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姐妹情谊、女性主体意识和女性寻求身份的艰难历程,同时揭示了黑人女性在白人统治的社会中受压迫、受奴役的悲惨命运。

2.文化批评角度:在CNKI数据库上搜索主题含有“莫里森”和“文化”关键词的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共有70篇,可见文化批评角度是莫里森研究的另一主要切入点。

孟庆梅,姚玉杰的《莫里森〈最蓝的眼睛〉民族文化身份缺失之悲剧与思考》在文化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的基础上探讨黑人心灵文化迷失的根源,认为白人强势文化缺失和黑人民族文化缺失是造成悲剧的根源,民族文化身份认同、民族文化传承以及对异质文化的吸收才是民族生存的根本。

(孟庆梅、姚玉杰,2010:174-176)除了讨论白人文化和价值观对黑人族群的伤害外,莫里森对黑人文化传统的追寻也得到研究者的关注。

孙静波的《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非洲文化元素》指出,在莫里森的创作中大量使用了非洲文化元素,并对其加工、改造和再现,如非洲文化中的口语特征、神话与民俗以及非洲的自然崇拜、时间观和音乐等。

这些古老的文化因子不仅增加了莫里森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更传递着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这种艺术上的融合和创造显示了作者在弘扬民族文化、重塑民族自豪感、争取黑人话语权和摆脱文化认同危机等方面所做的积极努力。

(孙静波,2008:115-121)相关的文章还有:王烺烺的《欧美主流文学传统与黑人文化精华的整合——评莫里森〈宠儿〉的艺术手法》,朱新福的《托尼·莫里森的族裔文化语境》,王玉括的《莫里森的文化立场阐释》,都岚岚的《空间策略与文化身份:从后殖民视角解读〈柏油娃娃〉》等。

3.叙事学角度:莫里森在小说创作的过程中,对叙事的技巧做了许多探索,莫里森的成功与其高超的叙事艺术密不可分。

杜维平的《〈爵士乐〉叙事话语中的历史观照》将叙事置于历史的角度分析,认为小说中破碎的人物形象、爵士乐创作技巧和不可靠的第一人称叙述都被纳入了小说家的黑人话语叙事策略,并曲折地传递着小说家对历史的思考。

(杜维平,2000:92-98)其他从叙事角度研究的文章有翁乐虹的《以音乐作为叙述策略——解读莫里森小说〈爵士乐〉》,王晋平的《论〈乐园〉的叙述话语模式》,章汝雯的《〈最蓝的眼睛〉中的话语结构》,杜志卿的《〈秀拉〉的后现代叙事特征探析》,胡笑瑛的《析托妮·莫里森〈宠儿〉的叙事结构》,尚必武的《被误读的母爱:莫里森新作〈慈悲〉中的叙事判断》等。

这些研究深入地探讨了莫里森小说中的叙事模式、叙事结构、叙事话语、叙事策略、叙事时间以及后现代叙事。

4.种族政治身份角度:国外研究中注重将莫里森作品归于诸如种族政治的意识形态范畴,国内的研究也同样有众多研究者从这一角度剖析莫里森的作品。

陈法春的《〈乐园〉对美国主流社会种族主义的讽刺性模仿》认为《乐园》中黑人群体在构建乐园过程中由胸怀开阔的自由斗士变成固步自封的顽固派,实际上是对美国种族主义讽刺性的模仿。

(陈法春,2004:76-81)李有华的《黑人性、黑人种族主义和现代性——托妮·莫里森小说中的种族问题》指出莫里森小说的主要内容是表现黑人身上体现出来的黑人性和白人性的纠葛,主题就是批判黑人身上的种族主义内化,只有清除黑人自我意识中被扭曲和被异化的种族主义意识,才能恢复其黑人和美国人的文化身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