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堂理答

课堂理答

智慧理答,成就精彩课堂
刘伟伟
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是一种教学行为,也是一种教学评价,是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对话”。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全曾在一本书中这样阐述教育评价语言:“评价语言在教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评语恰当与否,说小一点,关系到课堂气氛,教学效果;说大一点,关系到学生的终生发展,所以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由此可见,学生对一门功课一位老师的认可和喜欢程度,很大部分来自于课堂上的对话过程中。

教师理答恰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积极探索、求知创造的氛围,建立愉快和谐、心理相融的师生关系;如果理答不当,就会严重地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熄灭学生求知、思维的火花,甚至使学生彻底失去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

所以,教师必须重视课堂理答的有效性,做到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进行智慧理答,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智慧理答呢?
一、尊重学生个体,营造师生问答的情感场。

理答的本质,不只是为了给学生一个终极的标准答案,而是为了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是对学生精神生命发育的一种尊重、唤醒;一种理解、引导。

在学生做答时,我们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让自己的角色定位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时刻用真诚的目光,用信任的心
来尊重学生,从表情、语言或者动作上做出及时的反应,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也许,有些时候学生的回答非常的罗嗦、偏离了我们的预设,但是我们自始至终还要来关注他,要让孩子在教师的目光中读出:结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得出这个结果的思考过程。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拥有生命的关怀,用一颗温暖的心,爱的心,欣赏的心去尊重学生,多关注学习的过程,通过有效的理答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细读文本,开凿有效理答的泉眼。

小学语文专家沈大安认为“上好阅读课,文本细读是基础”。

教师没有细读文本,没有自己的感受,拿什么去跟学生对话?拿什么去理答?
对于耕耘在三尺讲台上的我们来说,最大的幸福是什么?无外乎就是能够创造出精彩、充满魅力的课堂了。

而要达到这个境界,除了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精读,教师的智慧理答必不可少。

名师课堂总是那么的精彩纷呈,除了他独到的设计外,更在于他对课堂理答的精确引导。

理答要结合课堂教学的进展及变化组织,很多时候就同一问题改变一下提问角度,会使教学效果好转。

1.星火燎原,机智转问,生成精彩。

课堂上,经常出现学生回答卡壳或不能对已学知识举一反三,这时教师采用转问的理答手段,将“绣球”抛向另一学生,或是将问题一分为二,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这样的转问让学生在“山穷水尽
疑无路”时另辟蹊径,收获“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学生回答中可能有很多奇思妙想,教师要珍视这“灵光一闪”,发大它,让个别的创造成为集体的创造莫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如一位老师在执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一个片段:
师问:孟浩然离开黄鹤楼,走啊走啊,等那个影子都看不到了。

猜猜看,李白在那里站了多长时间?第一个学生回答“半个钟头”,老师又转问第二学生。

第二个学生回答“半天”,他又转问第三个学生。

……最后老师小结:李白用眼神、目光相送,就在那里看啊,看啊,这场面多么感人啊!无疑,李白在那里站了多长时间,谁也不能准确地估算。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予以评价,完美地运用转问这一理答手段,高度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碰撞出思想的共鸣,从而引发更深入地思考。

2、欲擒故纵,巧妙探问,拨乱反正。

探问,简单地说,就是教师向回答问题的学生继续提出更进一步的问题。

学生由于知识欠缺,问题有难度等原因无法回答,教师不能采取简单的否定或无理答,而是要变换角度,让学生换一个路径接近问题的答案。

一位教师引导欣赏了《清明上河图》图片之后,请学生齐读“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一句,接着,老师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想象一下,张择端的画中可能会有哪些行当呢?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农民、船工、生意人、道士(道教徒)、医生、摊贩、官吏、读书人……”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有的是画上很鲜明的形象,有的
是学生自己根据生活经验的答案。

学生的各种感官也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学过程进行得相当顺利,课堂充满和谐的气氛,老师完全沉醉于这幅名扬中外的画中。

忽然,一学生站起来大声说:“我仿佛看见,还有几个强盗在人群里大模大样地走来走去。

”顿时,课堂发出一阵哄堂大笑,学生总是以这些异类名词的出现而哗然,而教师竟一时呆住了,转而微笑着肯定这位男生的答案,继续走着下一个教程。

教师对这个回答的处理显然非常不妥,她默认了这个错误的回答,这样的理答是失败的。

教学中教师也敏锐地感觉到这样的理答方法显然太失偏颇,却一时又找不到更合适的理答办法,因而错失了一个绝好的教学生成点。

其实我们不妨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探问:“怎么样的人算是强盗?”这一问就把学生的思维角度转变到正确的价值观上来了。

学生在了解了“强盗”的意思之后,教师话锋一转:“强盗也能算是一种行当吗?”这样不偏不倚的理答解决了学生新旧认识的矛盾,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引领到正确的体悟上来。

3.巧妙接应,深入追问,点石成金。

一个好的追问,往往能激发学生兴趣,开启学生思维,承上启下,是激发智慧火花的火石。

但追问的背后需要教师对于教材对于学生的深刻理解。

适当的追问还要善于处理学生回答“卡壳”:学生答问“卡壳”时,教师此时应顺着所提问题在思考方向和学习方法上加以指点,接通学生的思路,或者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提法进行疏通和引导。

如一位教师执教《荷花》,当学到“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一句时,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用“冒”
这个词?遗憾的是学生并不理解。

接着该教师又让学生讨论一下。

终于有一位学生说:“荷花偷偷地长,谁也没有看见。

可是当看见它时,它已经长出来了。

”如果教师趁机抓住这句话引发开去:是啊,它像一位害羞的少女。

但它不忘记绽放,于是,悄悄地开得如此灿烂。

那美丽的绽放不正是荷花的生命力吗?就这样突然地冒出来,在不经意间,立在你面前。

又或者,该教师换一种策略,采用换词的方式让学生体会,然后比较这些词与“冒”相比,哪个好?好在哪?在咬文嚼字中体会到荷花的挺拔美丽,顽强向上。

在课堂理答中灵活机变地巧妙接应,深入追问就能达到在学生的认知还停在语言文字的浅表层次时,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点石成金的效果。

三、关注课堂预设与生成,用心灵的倾听与提升彰显智慧理答的使命。

教与学的实践阵地即是我们的课堂。

教师只有在上课前进行充分地预设——预设教学设计,预设学生的答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才有自如的应对。

当然,我们所观摩过的名师课堂之所以善于理答,更在于他们教学过程中的善于倾听。

教师在课堂中的倾听是一种境界:不只是用耳朵听,用眼睛听,用心灵听,不仅要听声音、听内容,更要听背后的情感,倾听灵魂发出的细微的声音。

语文课堂的宿命是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知识、能力、思维、思想的提升。

课堂上,我们要用心灵之眼关注到学生由不会到会、由不懂到懂、由沉睡到苏醒的过程;要用充满了等待的智慧,召唤理答的从容;用扎实、巧妙的课堂提升
彰显智慧理答的使命。

“聪明的语言像钥匙,简单几句就能让对方心悦诚服;愚蠢的语言像噪音,满满‘一箩筐’,却让对方越听越心烦。

话不在多,‘攻心’就行!”我们共同期待:教师的理答语言就是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就是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就是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田。

让每一次智慧理答的话语都成为点拨、引领,学生登上一个又一个高峰的阶梯,让我们的智慧理答能给课堂“迷茫”带来“清明”,给“单薄”课堂赋予“丰满”元素,变“浅薄”认识为“深刻”理解,变“单一”方式为“丰富”环节,让情感尽情流淌,使精彩课堂熠熠生辉。

相关主题